【墩墩舆情课】第一课:论微舆论场的风云变幻

 

经两年的中国互联网舆论场思考与琢磨,墩墩将推出【墩墩舆情课】舆情系列教程,欢迎关注转发、分享。

微博,即微型博客。这个诞生于2009年8月,由中国六大门户网站之一新浪开发推出的社交产品,掀开了一场中国舆论场的历史性变革。

与世间万物“潮起潮落”的内在发展规律一样,微博舆论场在经历了发展之初的全民微博狂欢后,同样面临着“用户流失”,“流量锐减”、“热度下降”的困境。有人甚至就此断言:微博已死,盛世不再。这样的预言会成真吗?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全面地了解微博舆论场。

微博为什么曾经能那么“火”?

首先、在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模式被颠覆。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为例,信息的传播链是单向的,即利用文字、图片、图像、视频等载体进行信息传播及思想灌输,优点在于传播的信息源可控、可选择,能强化信息传播的主流化,缺点也显而易见,即忽略了传播受众对被灌输信息的意见表达,其中包括认同、不认同,甚至是吐槽。当这种既定的单向传播方式达到一定时间阈值时,沉压于公众内心的观点表达倾向就容易被激发,而当这样一个拥有“转发”、“评论”等众多信息反馈传播属性的社交媒介产品微博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全民微博热”就显得顺其自然。

其次、微博舆论场的“全开放性”大大提高了传播受众的舆论参与度。在微博产品出现之前,论坛曾风靡一时,虽然同样拥有“双向反馈”的传播优势,但论坛除了天涯、凯迪几个高影响力外,大多有着地域限制的传播短板,参与受众以本地人群为主,全民参与度并不高。微博有效地规避了论坛“区域化”、“人群特定化”等传播局限,

形成了面向全人群的公共舆论媒介,自然能吸引更多人群参与。

再次、“微模式”下的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符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规律。感受着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的我们,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生活工作习惯,越来越多的信息需求与时间的相对固定势必降低单条信息的浏览时间,受此大环境影响,“一句话”、“一个标题”、“几张图片”等微语言表达形式普遍受到欢迎,微博的兴起也基于此。

最后、微博力推一部分社会精英人士的入驻及类似产品的唯一性也是微博能那么火的重要原因。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些名字的家喻户晓,已经证明当下的社会公众有着很强的“精英偶像情节”。微博在其产品推出之初,扶持了一批在社会中拥有较高话语权的精英人士,利用精英人士独有的粉丝粘合度筑起了微博舆论场的基本支柱,再凭借当时微博在微舆论场“一家独大”的天然优势,无形之中提高了微博的舆论热度。

那么,如今的微博又为何会面临“用户流失”、“流量锐减”、“热度下降”这样的困境?

原因一、微信产品的介入。正如公众认为的那样,微博如今的“冷遇”与微信的强势崛起有着内在的因果关联,道理也很简单,网络用户总体数固定,用户每日上网时间也相对固定,使用微信多了,势必导致用微博的频率及人次少了。再有,微信比微博拥有更强的社交属性,微信好友间线下独有的强关系固定,使得原本以“社交起家”的微博舆论场必然面临“用户转移”、“热度骤降”等困境。热衷于社交舆论场的网络用户,都有自我“秀”的动机倾向,渴望借助于网络社交平台获得一些关注和点赞,这些都使得原本在微博上“晒出游”、“晒孩子”、“晒美食”的社交人群更愿意选择私密性更强的微信朋友圈作为展示的平台。

原因二、微博发展之初,网民爆发出来的情绪性舆论并不是舆论场该展示给大众的表象。全民微博时代以来,沉积于公众心理的观点表达倾向被不断激发,带着社交情绪与不满心理的舆论吐槽在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放大着社会问题,得出的“眦必中国”、“都是体制惹的祸”的偏激结论,更是有违舆论场的发展宗旨,毕竟任何国家的舆论场最终都是以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为根本目的的。

原因三、最初支撑起微博舆论场的大V们,其中有部分人的发言立场产生了根本性偏倚。社会精英,拥有草根不具备的“社会地位、学术水平、知识面”等天然优势,这些都让微博舆论场的特点从单一“平面化”转为更具粘合性的“立体化”。但这些被微博扶持的社会舆论精英有的出于线下对国家体制的不满,有的则出于自身利益,更有甚者与境外NGO组织达成了某种合作协议,所发的舆论观点产生了巨大偏差,走到了舆论场宗旨的反面,甚至及这个国家该有的社会清朗正气格格不入,这些必然导致来自国家的行政干预及社会公众的情绪反感,从而降低微博热度。

微博舆论场发展趋势如何?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微博依然是网络舆论场的主流阵地,但其舆论定位正发生着悄然改变。随着微信舆论场的介入,微信微博已初具网络舆论场的定位构架,即微信侧重于网宣发展,微博则倾向于网评趋势。今后,微信相对私密圈及高度可信的强关系将进一步强化点对点信息的传递“时”、“效”、“度”,微博因公共空间的媒体属性则向着“信息评论”、“观点延伸”方向发展,两者形成的对公共事件舆情发酵将形成高效的分工匹配度,从而使得突发事件发酵的时间更短、传播更快、应对更难的舆情特点,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应对压力。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看新闻


    关注 墩墩看新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