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岁男孩发脾气狂扇自己脸:孩子自虐背后的原因竟如此......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妈妈队长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上周,在公园里看到了揪心的一幕:

一个小女孩被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推倒,磕破了嘴。

男孩急忙和走过来的父母解释:“我不是故意的,我们是闹着玩的。”

父母认为他做错了事还在狡辩,大声训斥说:“你闭嘴吧,赶紧去赔礼道歉。”

男孩委屈地哭了:“我都说了我不是故意的!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

他脸上挂满泪水,倔强又有些受伤的神情,看着十分无助。



本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没想到男孩下一秒举动吓坏了周围的人。

他突然大喊着拽住自己的头发,然后开始使劲地扇自己耳光,那种发狠的劲,仿佛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仇人一般。

男孩的父母也惊着了,连忙拉住他打自己的手,喊道:“你打自己干嘛?”

他们十分不理解,自己明明是正常管教孩子而已,他怎么有这么极端激烈的反应?



这个孩子到底怎么了?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孩子生气时为什么会自我伤害”的话题。



其中,留言点赞最高的答案是:当愤怒和悲伤无处释放时,那就对自己动手好了,因为生气时伤害自己最容易。

其实,这个男孩这种自我攻击的行为,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他不小心犯了错,所以内心是恐慌的,他希望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但父母完全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反而训斥他“在狡辩”和“不服管教”。

当他感受到在情感上被父母“抛弃”的那一刻,内心的恐慌则变成了悲伤。



心理学分析:当一个人因为另一个人产生类似悲伤、自责等种种负面情绪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愤怒。

男孩的心理变化,在短短几分钟内上下起伏:

做错事(恐慌)→ 父母不理解(悲伤)→但又无法改变现状(愤怒)+无处发泄(压抑)

当这种愤怒和痛苦交织的感觉,压抑不住,但又找不到发泄口,不能对其他人发泄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攻击自己,进行自我伤害。

伤害自己难道不疼吗?

疼!但比起肉体上的疼痛,心理上的疼痛更加无法让人忍受。
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

孩子从一岁半起,自我和独立意识增强,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如果遇到挫折,很容易情绪爆发。

如果孩子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激烈行为,那么,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他们无法承受的愤怒情绪。

前几天,儿子班上有个家长在群里公开质问老师:

孩子手臂上隔几天就会有一串牙印,一定是在学校受欺负了、被凌霸了,让老师给个说法。

“孩子总不会自己咬自己吧?”这个家长的理由似乎十分合理。

没想到,老师调出了一周的监控视频发现,这个男孩真的就是自己咬自己!



视频显示,孩子只要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就会十分生气,但是他发火没有冲别人,经常是冲自己:用力地拍打自己的头,然后偷偷地咬自己的胳膊。

这个小孩的行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有数据研究显示:

20%的幼儿会有故意撞击自己头部、自己打自己的行为发生。男孩的出现概率比女孩高三倍,而2岁左右是孩子做出这种自虐行为的高峰期。这种自我伤害的行为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



如果父母发现了孩子的“自虐”行为,非但不加以控制或介入干预,反而还去刺激孩子、质疑他们的话,这种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很容易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想起今年7月份的一则新闻:

重庆一9岁男童因写作业跟家长起争执,不堪忍受母亲的严厉要求,赌气跳楼自杀,不幸身亡。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我们不仅会问:孩子们都怎么了,小小年纪,受一点挫折,或跟父母起一点冲突,就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式。

很容易想象,那些在发生冲突后,咬自己、扇自己、打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干预,是不是将来也会是这些自杀孩子里的一员。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欲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尽情地袒露自己的心声。



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挫折,甚至是跟父母的很多次冲突。

当孩子面对父母的步步紧逼、生活中的苦恼和压抑,自己却又无法反抗、无力改变时,也许他们选择的发泄方式就是残害自己能够主宰的身体。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过: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对照我们的养育方式,也许答案就容易看得到。

1、 不给孩子发泄情绪和表达需求的权力

对孩子而言,不论是发脾气、打人还是打自己,都只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给父母的信号是:我们遇到麻烦了,心情很糟,需要父母的安慰和支持。

但是,很多父母给了错的回应:

“不许哭!再哭你就给我一边站着去。”

“你给我闭嘴,做错事还有理了?”

“你再这样无理取闹,我们就把你送回爷爷奶奶家!”





这些话给出的信号其实是:

父母拒绝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否认他们作为个体的独立意识;情绪上的威胁、恐吓和步步紧逼。

美国心理学家雅克·希拉尔说:“愤怒是一种内心不快的反应,它是由感到不公和无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

正是这些不公正、不理解、又带有侮辱意识的言语,才让孩子紧闭心门,将内心的委屈和苦楚独自咽下。



2、 父母行为上的心理暗示:做错事了就得接受身体上的惩罚

我们曾收到过这样一个妈妈的留言:

我们家孩子性格外向,可以说有些调皮捣蛋。爸爸也是个急脾气,孩子做错事后,只要顶嘴、争辩,他上来就是几巴掌打在屁股上,孩子经常委屈得哇哇哭。

没想到,这一打坏了。有一天,爸爸又批评了他,不等爸爸动手,他突然就朝自己脸上打一巴掌,把我们都吓坏了。后来只要他被批评,就会打自己,我们怎么给他讲道理、训斥、制止都没用。



孩子的心理结构及自我认识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他们分不清怎么做是对的,是让父母高兴的。

当他们发现“只要自己挨打了,父母就会不生气”的时候,就会跟着父母有样学样:不用你们动手,我自己打自己。

这其实就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暗示,并会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从而造成无言的伤害。

3、 孩子一撒泼就妥协,家长成为可以被威胁的对象

在节目《超级育儿师》里,一个叫强强的男孩,只要开始发脾气,就会嚎啕大哭,同时挥起两只手疯狂地打自己的脸,只要家人靠近,情况就更糟。



妈妈说他每次发脾气都会把脸打肿,家人又急又气,却又无计可施,只能妥协。



育儿师现场分析道:

“强强所有的 ‘自虐’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你们之前所有做的方法,都是在妥协。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哭、自己打自己带来的结果是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你们最在意什么,他就会用什么。”



家长一旦成为孩子可威胁的对象,那他们就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要挟、甚至报复家长。
孩子易动怒、有脾气本身没有错,这是情绪的自然宣泄,但如果孩子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我们一定要及时干预。

否则,随着孩子情绪激烈程度不断地增加,很可能会发展成“自虐”,甚至会发展成“虐他”。

首先,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对孩子步步紧逼,给他们留喘息的空间。

孩子犯错后,通常情绪会比较激动,这时候不要逼着孩子立即道歉,甚至动用暴力或武力,可以给孩子一个冷静、反省的时间,让他冷静一会儿。

当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才能听得进去道理,也更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

一味的逼迫,会将巨大的负面情绪堵塞在孩子的身体里,孩子就很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



第二,在孩子出现自我攻击的行为时,帮他们淡化这个行为。

父母不要对他们打自己的行为太过紧张,更不要马上大声训斥去制止。

父母可以蹲下来,轻轻抓住他的手,温和地放在自己的手心里,静静地看着他或抱着他,轻拍他后背进行安抚,暂时将他们从自我伤害的行为中剥离出来。

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接纳,心里也很容易放下戒备:委屈被接纳,愤怒被接纳,错误也被接纳,孩子才会愿意“软”下来跟父母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要教会孩子正确的情绪发泄通道。

当孩子想发脾气、想自虐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能打自己,更不能伤害他人。

可以握紧拳头,大声呼喊:“我很生气,我要炸了,我想发脾气!”

语言上宣泄出来后,会将愤怒情绪消解一大部分。

如果孩子还是想动手,可以让他们撕一些废纸、捶打沙发垫子等,或者出去跑一跑、跳一跳,出些汗……这些都是不错的办法。

当然,这个过程中,父母的细心陪伴十分重要,这会让孩子明白:我可以发泄情绪,转身,我也有父母做我的“靠山”。

有了足够安全感和心理能量的孩子,才不会被情绪肆意操纵,成为情绪的傀儡。
情绪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让孩子会哭会笑,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人;也能让孩子深陷迷茫的漩涡,让他们自我否定,养成极端的行为习惯。 

而父母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关心,才能及时发现孩子情绪的变化,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控制情绪,成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人。

如此,我们才能养出一个高情商、爱自己的孩子。

- END -
- 福 利 时 间 -
重磅消息!
现在报名王牌直播课,
只需6.6元即可拿下
还免费赠送:
价值90元的精品录播课!
名额有限,抢完即止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加入画啦啦!


    关注 画啦啦少儿美术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