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没城管治理下,80年前店铺户外招牌!

 

海达·莫里循女士1933-1946年在北京居住期间,拍摄了数千张关于工匠、民俗和市民生活的照片。她的作品成功地穿越时空和集体记忆,将流动的生命和飘逝的神韵定格于永恒。...

点击上方↑“罕见老照片”关注看下集
2016年

5月11日
罕见老照片    总第345期

老照片是历史永恒的凝固

海达·莫里循女士
海达·莫里循女士,1908年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她少年时代就是摄影爱好者,自1929年起在慕尼黑国立摄影艺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学习。

毕业后1933年,她应聘来到北京阿东德国照相馆做管理工作。1933-1946年在北京居住期间,她在中国采访拍摄,作品达5千多张。

海达在北京工作期间拍摄了数千张关于工匠、民俗和市民生活的照片。

本集筛选了海达拍摄的店铺户外招牌经典影像,让我们重温80年前的店铺招牌是什么样的;没有城管的时代,店铺会怎么样悬挂自己的招牌。

我们发现那时的招牌制作工艺精致,街上招牌挂置井然有序,这样的神韵永远定格于她的照片中。


大栅栏的西门店面招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街上餐馆、香烟店、羊肉荘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大街上一家鞋店的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染料店(左)和一个金属店(中)招牌,金属店门口还有两辆自行车。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一个面馆(中)和一个德胜祥鼓号店(右)店面招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刀剑铺金属招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鼓店的实物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鸿兴永记珠宝店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街道人力车上方“各种酱菜川广杂货”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出售头饰发箍和木梳的商店实物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北京“立大号”茶叶店门面招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一家叫“义盛当”当铺的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北京一家专做“沙发椅套”家具店门面招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北京一家经销麻绳店铺的实物幌子,它还做代售邮票生意。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北京一家面馆门前超大面条模具实物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北京一家烟草店的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销售殡葬用具的店铺门前的纸马实物招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北京一家糕点店门前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一家收购珍珠,宝石和黄金首饰的店铺门面。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一家销售油漆和染料的店铺门面招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一家鞋店的门面招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油布雨伞店。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泰和记蜡烛铺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招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德顺义刀剪锁等金属小五金铺幌子。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草花铺(扎彩铺)。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一家典当行与香烟户外广告牌。海达·莫里循女士/摄,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微 言 大 义

   摄影的作用不是重现已经消失的东西,而是证明所见的东西存在过,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把它冻结,来见证时间的流逝。

照片不仅仅只是影像而是对现实的一次解释,而且是一条痕迹,直接从现实拓印下来的痕迹。

海达·莫里循女士拍摄的这些店铺招牌,如今几乎已经全部永远消失。她的照片把它们定格在了80年前,成为穿越时空的永远记忆。




    关注 罕见老照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