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3乙”发射失利,背后真相值得深思

 

感谢分享...



据新华社报道,4月9号晚19时4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执行印度尼西亚PALAPA-N1卫星发射任务。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但是由干第三级发动机工作异常致卫星,残骸坠落于太平洋,此次发射宣告失败。

航天发射是一项高风险性,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应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航天,发射的失败概率是比较高的。

前不久长征7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中心起飞之后,因为二级火箭发动机出现,故障导致发射失败。而本次长征三号乙火箭则是中国,一个金牌火箭,而且其故障点还是,最成熟的火箭发动机。

为什么中国火箭在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出现了问题?这究竟是偶然事件还是存在,着某种必然,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思考。

有一种观点认为:频繁的发射事故可能和现在的航天人才,流失有着一定的关联。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多家,民营航天企业,而且这里民营企业还频繁地在国字号航天机构,中挖掘高端人才,这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稳定客观上,是存在着不利影响的。
比如在2018年,西安航天六院一则要求上级机关阻止火箭发动机设计师张小平跳槽,的文件就在网上爆红。

航天六院负责中国各型液体运载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工作,也就是说这两次接连出现故障的长征七号和长征3号乙,火箭发动机都是六院研发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极端,重要的航天单位,在2018年竟然发生了重要岗位,设计师跳槽到民营航天公司的事情。

而对此航天六院,没有办法阻止,只能通过发文件,要求上级机关阻止,并且强调“张小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离开可能会,对中国登月行动构成影响”,但是最终张小平设计师仍然跳槽,到了一家民营航天企业。
在张小平跳槽之后,航天6院所研发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就在长征七号、长征三号火箭的发射过程中,接连失利,这种巧合不得不让,人有所联想。

如果说是张小平一个人,的影响,那显然是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和能力,张小平的跳槽对于航天六院,真正的冲击可能是搅动的人心。

因为对于那些和张小平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设计师以及高级技工来说,年薪20万和年薪百万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一旦这些航天设计师以及高级,技工被挖走,或者被民营企业不时抛出的,邀请所打动,那么航天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也,就没法得到保障。
如何避免这种不利的情况?从现实的情况看,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就要落实入职管理制度。即便是西方国家,某些关键的航天/航空机构,对于关键岗位人员的,跳槽也是有着严格要求的。所以在市场竞争的形势下,某些关键的中国航天及军工企业,也要对跳槽行为进行相应的限制,特别是在一个合同期以及项目,研发阶段,应当彻底杜绝跳槽现象。

其次,要在国有航天机构内部,实施公平和高效的激励机制,既要提高关键工作岗位,上人员的收入,也要体现其个人价值,以有效对抗外部诱惑。

最后,要对民营航天企业,进行合理的规范。比如鼓励民营航天企业,从国外引进人才、自主培养人才、或者返聘从国有航天,机构退休的人才。对民营企业在国有航天,企业过度挖墙脚的行为,要给予明确的禁止。
这类规范和引导可以防止“民营航天没有发展起来,国有航天却被挖倒”之不利局面的出现。

【附:背景阅读】
直接影响中国登月计划 ? 
张小平跳槽影响到底有多大
2018年09月28日 01:40 北京青年报
西安航天机构一研究员跳槽民企, 网传影响登月计划 。原单位承认措辞失当夸大张小平作用,张小平离职后加入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下图为该公司北京研发中心
   


图为 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的职位和薪资



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其生产的一款火箭发动机测试照片
  网传影响登月计划 
原单位承认措辞,失当夸大张小平作用


9月27日,微信公号中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引发网友关注。文章中称,西安一家航天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张小平被一家民营企业挖走,而该名科研人员,离职前任副主任设计师职务,在我国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处于“最关键的技术岗位”。该公号文章称,“据爆料,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27日下午,张小平原单位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张小平个人的离职不存在影响研发,任务的问题,但是研究机构也会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27日夜,当事研究所发布情况说明,承认在劳动仲裁,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爆料
  网传“科研人才跳槽影响登月”


北青报记者看到,在这篇微信公号文章中,有一份名为“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的文字材料,材料的开头和结尾处,盖有西安某航天动力,研究单位的公章。

该文字材料中写道,该研究机构的前员工张小平参与了多型号国家重大型号,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及预先研究工作,离职前为副主任设计师职务,处于“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岗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材料中指出,“培养一名专家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总体技术人员,需要研制单位付出多年的,时间以及无数次发动机研制实践锻炼,而作为这四型发动机,总体室系统及专家,张小平个人的离职对这四型发动机,的方案论证及研制工作均造成了极大影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

张小平原工作单位官网介绍,该企业“承担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轨姿控发动机、新一代运载大推力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以及吸气式动力系统,等液体航天动力的研究、设计任务。”
  回应
  研究所:张小平未经脱密自行离所 


27日下午,北青报记者联系到了张小平,原来所在单位的上级单位。该单位负责人表示,公众号里发布的这份“网传盖有单位公章的,文件属实,系单位提交地方政府劳动仲裁庭机构,的文件之一。单位向仲裁庭提交了,仲裁请求,同时提交了前述文件。9月19日仲裁庭开庭,并向张小平出示了此文件,张小平遂在朋友圈大量转发。”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该文件为一个,下级研究所拟定,“行文表述的确不妥,以后在处理类似文件时,需要反思的事情比较多。”

该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相比过去,研究院这两年被民营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是张小平的离职不存在,影响任务的问题。不过研究院也会进行反思,用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27日夜,当事研究所通过其官方网站,就张小平离职事件发布,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说,张小平1994年入职该研究所,2011年8月取得研究员资格,2015年3月起担任低温推进剂发动机,型号副主任设计师,从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和液氧甲烷发动机系统设计,参与了多项低温发动机,项目论证。

2018年3月,张小平提出辞职申请。出于爱惜人才考虑,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了多次,沟通和挽留,但其离职意向坚决,并在单位未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离所。

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为此,2018年4月,该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谈话,向其解读离职流程,及脱密期管理规定,告知其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
  说法
  研究所提交劳动仲裁,材料措辞失当


该研究所声明中称,9月17日,根据律师意见,该研究所承办人,向仲裁庭提交了《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材料。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材料经张小平,个人朋友圈发布后,扩散到网络上,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一些误解、误读,产生了不良影响。今后,他们将加强内部管理,在工作中更加严格、严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调查
  航天科研单位年薪各不相同


对于张小平跳槽风波,一些网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网友认为,科研单位流失了这么重要的人才,实在很可惜,而相关研究单位也应该,采取适度提高工作人员待遇等措施,这样才能够留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微信公号文章称“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元一年,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

一位同在西安航天系统,工作的工作人员表示,“张小平年薪12万元”应该不准确,“这类科研单位的员工薪资一般和,职称挂钩比较紧密,每个人的职称都是,几年一升级,如果真的像那份材料里所说的,副主任设计师的职务,那(张小平)年薪应该在20万元,左右比较正常,而且完成重大项目时一般,还会有奖金。”

另有业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到民营企业工作,第一年收入就能达到35万元,“大概是在研究所工资的2.5倍。”该业内人士表示,“工资太低,自我提升不大”是越来越多研究所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

北青报记者随后找到了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今年9月发布的招聘信息,其中可靠性高级工程师、火箭发动机总装设计工程师等,职位的年薪报价在30万至42万元,这两个职位的学历要求,为硕士,工作年限分别为5年和3年。“这样的要求对航天系统内,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抓一大把’。”

微信公号文章中还写道,在张小平的原单位,“70%的人都是副主任设计师”。对此,同在航天系统工作,的王先生表示“太夸张了”,即使是研究人员较为集中,的科研单位,也不会达到这么高的比例。

此前,曾有航天企业负责人,向北青报记者表示,近些年,科研机构跳槽的,人员确实有所增加,该负责人称,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行各业都能搞创新,航天也逐渐在转向商业化,不仅是传统国企,包括一些商业公司、大学都在搞航天研究,所以相互之间争夺人才,资源的竞争加剧了。
  延展
  张小平跳槽企业系,火箭研制民营企业


9月27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赶到张小平目前任职,的蓝箭空间北京研发中心,但始终没有等到工作,人员出面回应此事。此后,记者又辗转与张小平,取得联系,张小平表示自己并不在北京,而是在西安,目前不太方便回应此事,“压力太大,不发声了,公司高管最近两天都在,湖州一个大型试验的现场,也不太方便抽身。”

公司安保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天来公司打听张小平,的人很多,“我都没听说过这个人。”蓝箭空间官方网站显示,该公司系一家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公司聚焦中小型商业航天,应用市场,致力于研制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及商业运载火箭,凭借一流的技术研发团队,以高度集成的设计,能力和单机创新能力,完成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交付全流程任务,为全球市场提供标准化发射,服务解决方案。”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蓝箭空间办公楼内,安保十分严格。工作人员表示,外部人员要进入公司必须由内部,员工来门口领人,且公司大堂及内部均,不允许拍照,并介绍这是公司,办公楼所属物业公司的要求。北青报记者随后就此咨询了,该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客服人员答复称,该园区大部分办公楼均不,允许拍照,“尤其是这家公司。”

据蓝箭空间官网介绍,北京研发中心系公司总部,研发侧重运载火箭和动力,方向,是运载火箭研发、动力研发、市场运营等团队的主办公地。西安研发中心则侧重动力和,电气产品方向。包括系统、总装、推力室、涡轮泵、自动器、密封等专业,具备大型液体火箭主发动机、姿轨控动力系统研发的,全部能力。承担液体火箭发动机等相关核心产品,的研制职能。除此之外,公司在湖州还设有一处,智能制造基地,作为液体发动机及运载火箭的制造,和总装工厂。

其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显示,9月21日,蓝箭航天召开了该公司生产,的一款三级固体运载火箭的出厂质量评审会,经多家相关单位和业内,专业机构评议,符合产品出厂放行准则,可以出厂。“已经‘盖上’了‘合格’证,紧锣密鼓地准备,奔赴发射场了。”此后,公众号接连几天,发布倒计时海报,并于9月27日发布发动机,试车照片。
扫一扫,赞赏君子兰
扫码加友,以备时需


    关注 特色文苑1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