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美了5000年的汉服,竟沦落到被错认成日本和服,国人:想复兴它真的好难!

 

汉服,真的很美!...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整理编辑
图片来自:参考书籍、网络
大家好,我是象君。近年来,在影视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正午出品,必是精品。”
像正热播的宋代大戏《清平乐》,就是正午阳光出品的,虽然剧情有点“慢”
(拖沓)
,但剧中高度还原的“服道化”却惊艳了众人。
随之,宋服与它所属的服饰体系
汉服
也受到众人关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汉服,从产生到兴盛再到被“遗弃”直至复兴,发展路途颇为坎坷。
今天,我们依史为据
本着
“宁穿破,不穿错”
的态度,来与大家聊一聊汉服跌跌宕宕的“成长路”。

错把汉服当和服
 我们把自己的文化弄丢了 
自打300多年前清朝入关,颁布“剃发易服”令以来汉服就断层了,几千年的发展史渐渐被遗忘,我们也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弄丢”了。

“唉,你看这人穿着日本衣服逛街呢”,想必有不少汉服爱好者在穿它外出时遇到过这种情况,身上明明穿的是咱们自己的衣服,却总被认成是日本和服或是韩国韩服。
▲和服与韩服

因不识汉服,在2010年成都春熙路还发生过一件既气愤又无奈的“乌龙事件”。

一名汉服爱好者,穿曲裾用餐时被一群学生围攻,要求她把身上的“和服”
(其实是汉服)
脱下来烧掉,受胁迫下的女孩最后不得不在公共场合脱下衣服,才得以脱身。

令人汗颜的是,此类事件并不是个例,在十多年前多有发生。口口声声爱传统的人,却不知晓我们自己的文化到底是什么,简直令人又悲又怒!
▲设计师据“古画陶俑等资料”复原出的汉服
 学我们的人为何红过了我们?
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曾记载过这样一句话:“厩户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阶大宝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

正如文中所讲,在唐朝时中国的衣服流传到了日本,他们并从中学习,渐渐发展为民族常穿的和服。
▲江户时代和服(右一)与之前时代所流行服装

与国内不同的是,和服从产生到现在就没有发生过“断层”,在传统节日与重要场合都一直坚持穿它。像许多学生的毕业礼、人们的婚礼,大都穿和服参加仪式,渐渐积淀了自己的服饰文化。

而被我们遗忘太久的汉服所缺失的或许正是这种”仪式感“,久而久之当再看到汉服时,误认为是日本人常穿的和服。
▲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穿和服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汉服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
 汉服非“汉朝服”起源于远古 
当我们一提到“汉服”,就有不少人认为它只是汉朝服饰,与其他时代无关。实则不然,所谓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亦称为华服、汉衣冠、汉装。
关于
汉服起源最传统的说法是在炎黄时期
,《史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而黄帝的妻子嫘祖又发明了养蚕和用蚕丝制衣,在普天之下进行推广,让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善,从而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来随着汉朝的建立,由多个部落组成的华夏族改称为“汉族”,由此对汉服的界定有了
“上溯炎黄,下至宋明”
的说法,而流行于元朝的蒙古族服饰与清朝的满族服饰,则不在这个范畴之内。
 周朝汉服制初成型
曾有人称服装为“历史的镜子”,即使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穿戴,它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与社会现状。
“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在中国古代主张以礼治国,尤其在奴隶社会兴盛时期的西周更甚,“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礼服制度完备于此时。
从“天子”到诸侯、士大夫
再到庶民,他们
所穿服饰的款式、色彩、纹样、布料都有详尽规定。

▲冕服名称图说

像天子、诸侯士大夫一族多穿上衣下裳
丝绸材质,绣有精美纹样与华丽色彩的冕服,并有玉佩戴腰间做装饰,妥妥是“君子不可一日无玉也”的精致男孩。
与统治阶层相比,
一般平民
的穿戴则要“本分”很多,多是无纹饰或纹样简单,出行方便的
本色麻袍装


▲西周男子服饰
▲西周女子服饰(左贵妇服)
 春秋战国时期深衣、胡服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崩塌,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场面,人们的穿衣方式也变得相对自由,之前给贵族穿的常服——
深衣
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的长衣服,特点是使身体藏而不露)
在平民中流行起来


▲深衣
▲清代江永《深衣考误》复原图
在思想进步同时,齐鲁地区的农业和纺织原料、染料以及手工业也得到发展,一些织有精美纹样的丝帛服饰已是常见。


▲战国凤鸟文绣衣
此时
,除了深衣
胡服是另一流行服饰
,搭配样式多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行军打仗非常方便。
它最大的变化就是把之前只有两条裤管,穿时套在胫上的
“开裆裤”
(胫衣)
,改为了能够在骑马时保护臀部与大腿肌肉皮肤的
合裆裤
▲胫衣
 汉代女子以深衣为贵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重整了战国时混乱的衣冠制度,三品以上官员皆穿绿袍、深衣,庶人多着白袍。
“汉承其后,多因其旧”,西汉早期的服饰多与秦代相同,
男子多穿大袖、袖口部分缩小,交领右衽,领子较低露出里衣的深衣
(曲裾袍)。
▲信期秀锦缘曲裾袍及表面结构
直到后来
颁布穿戴诏令后
,才该穿为样式更简单一些的
直裾袍
(襜褕)。


▲印花敷彩纱直裾袍及表面结构
与男人们正好相反的是,
汉代女子穿衣却以深衣为贵
,主要通过色彩、花纹、质地等来表明身份与地位的不同。
不过,这一时期的深衣又有了新变化,呈喇叭状的下裙摆长到及地,腰身裹得很是紧窄,一件又一件的与几层内衣做搭配,造就了“三重衣”“五重衣”的产生。
 魏晋南北朝爱风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300余年动荡战乱,玄学、佛教得以发展,名流文士思想极尽开放、不拘礼法,在穿衣上一改秦汉时的稳重端庄,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感。
男子多喜欢穿袒胸露臂、宽松肥大的“大袖衫”
,来表现一心求自由的洒脱劲,更为不羁的是“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朗朗乾坤光天白日之下可以做到
裸体见客
▲漆纱笼冠与大袖衫示意图
别人问他为何不穿衣,脸不红心不跳的解释道:“我以天地
为栋宇,屋宇为裈衣
,诸君何入我裈中。”
(意思就是你们干嘛跑到我裤裆里来)


▲范增《竹林七贤》
同样追求“飘逸之美”的女孩纸们,与这些“脸皮厚”的大老爷们相比要含蓄很多,她们多喜欢穿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飘带飞扬的罗纱或丝
质面料的
杂裾垂髾
这些衣服穿起来若隐若现、轻飘飘的,走起路来犹如燕子轻舞,煞是迷人。也就有了曹植在《洛神赋》中所描写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美。
▲杂裾垂髾
受战争与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时的女子除喜欢穿仙气飘飘的
杂裾垂髾
,还流行穿外罩短小内衣长大的
“裲裆衫“
(此穿法也被称为内衣外穿)
这种衣服由军戎服中
的裲裆甲演变而来,没有衣袖只有两片衣襟,有点像十多年前我们常穿的那种牛仔小马甲。
▲南北朝妇女裲裆衫示意图
 唐代服饰华贵、开放 
说到唐代服饰,我们脑海中总会不自觉联想到古装剧中,领口低到要露出“大波波”的美女们。唐代人真的这样穿衣服吗?只有看过有据可依的史料才知道。
唐朝时期经济稳定,地大物博,对外交流频繁,人们不仅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思想文化也十分开放,服饰也呈现出雍容华贵、百美竟呈的局面。
不过,
种类繁多这种情况大多呈现在女装上
,当时男装样式还是比较单一的。
上至天子,下至百官、庶民,最爱穿的当属圆领、右衽,领、袖与衣服的大襟处都会缘边的
圆领袍衫
,这种衣服样式简单随意,包含着对祖制上衣下裳的继承。
它主要
通过服色分辨等级制度
,像被认为近似日头之色的赤黄色,是除黄帝之外臣民不得使用的。


▲唐太宗李世民身着圆领袍衫与幞头
《说文》曰:“襦,短衣也。”唐朝时的女子就多是
短襦长裙
的装扮,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提得高高的系上绸带,衣领相交。
到了盛唐时期,襦裙的衣领降得低低的,交领上衣变为交领半臂,所谓“粉胸半掩疑暗雪”就是这种装束。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袒胸裙衫与帔帛)
《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但在开放的唐朝,
女着男装却是常见现象
。唐画家张萱绘制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有女子穿男式圆领袍衫、长裤,头戴幞头,脚穿靴子。


▲唐 张萱《虢国夫人春游图》(图来源辽宁博物馆)
“女为胡服学胡妆”,本以为唐女子穿男装够开放的了,没曾想她们还
流行穿胡装
。这种翻领、窄袖、对襟的衣服虽然没有“低胸装”性感,但颇具英姿飒爽。


▲唐代陶俑中的女着胡服形象
 宋朝重朴素之美 
“呼啦啦”,现在终于要写凯凯王穿的宋代服饰了。宋朝时期虽然经济发展繁荣,但崇尚思想管制严重的程朱理学,整个社会提倡
服饰要简朴
,不得奢侈,规章制度要分明。


男子服饰从皇帝到百官多穿官服与公服
。官服样式为
绯色
、衬
白花罗
中单
腰上
束以大带,譬如王凯(宋仁宗)的装扮。
圆领大袖,腰间同样束以大带的公服颜色则不一,如三品以上官员为紫色,五品以上为朱色,七品以上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后来随着皇帝换位,颜色稍有改变。


▲电视剧《清平乐》不同品级官员服饰颜色
《玉海》云:“品官绿袍,举子白襕”,
士大夫穿衣爱圆领、大袖,长度过
膝的
白襕衫
,上衣下裳遵循旧制。“旧制,庶人服白”,普通平民则穿
白色的粗布麻衣
,若想穿黑衣还得请诏特许。
走起朴素风的宋朝女子服饰在沿袭前制的基础上,也有新的款式出现,其中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是一种叫背子的衣服
它的形制大多是不加扣系的对襟
(两襟相对,纽扣在胸前正中)
,长度过膝,袖口与衣服各片的边都缘边,衣下摆十分窄细,穿上后显得非常瘦小,走起路来露出的内衣随身飘动,很是优雅迷人。
▲宋《瑶台步月图》中穿背子的女子
背子虽然贵贱男女皆可穿,但大多时流行于普通女性中,
皇家贵族女子多依据“相公”的官服,穿相应等级的礼服和常服
。如皇后在册封
、参加朝会时就须穿祎衣
(深青色,绣有小鸟图案的衣服)。


▲穿祎衣的皇后
 明朝大力恢复汉服 
宋朝结束后,受元统治的汉服受到严重冲击,明朝建立后,统治者为恢复华夏衣提出了“
悉命复衣冠如唐制
”,上采周汉下接唐宋,积极调整出新的冠服制度。


帝王常穿精美华贵、绣有十二纹章的冠服
,又因皇帝多喜龙,在穿的服饰上绣龙成为一特点。
▲明《永乐皇帝》画像,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为了衬托皇上的“龙袍”,
官员穿的常服上绣有禽兽
,文官绣禽,武将绣兽,后来由褒义成贬义的“衣冠禽兽”缘起于此。


▲明朝官员二品绯袍锦鸡纹(左)与三品绯袍孔雀纹常服(右)
“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这句明初民谣中像布袋的衣服就是当时
平民男子最常穿的直裰。

这种衣服衣身宽松、衣袖宽大,四周镶宽边,腰间系两根带子,配上“头巾”
(儒巾、四方平定巾)
很是风雅,为文人雅士所爱。


▲“清六家”之一王时敏在明朝时期的装扮
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朝等级管制愈发森严,
上层命妇所穿冠服具有严格规定
,出席场合与外出见人需穿礼服,平时在家可穿常服。
礼服制作很是精良、华美,
凤冠霞帔是其最高等级
,是身份与荣耀的标志。
▲明后期邢玠夫人像(左)清中期衍圣公孔昭焕陈夫人像(右)
宋女爱穿的背子,到明时期有所沿袭。除此,一种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叉,名叫
比甲的服饰也十分流行
,穿上之后身形瘦削、秀美,颇具婀娜之感。


▲明代背子(左)比甲(右)
汉服复兴真的很难?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与国学热潮的兴起,传统服饰问题也日渐成为焦点,部分传统文化爱好者发起了“汉服复兴”运动。

他们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下大胆穿着汉服上街,向大家普及汉服知识,合力筹建大型汉服文化活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还被定为中国华服日。
俗语云:“用体格穿西服,用人格穿汉服”,想要穿好华夏衣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在当今大多数人不了解汉服是什么的前提下。
▲穿改良汉服走红毯的徐娇

不懂的人“乱穿”,汉服、仙服、和服傻傻分不清楚,而部分比较懂的人又因太爱汉服,无意识中将其“圈了”起来。

通常认为这只是小众圈子的个体活动,看到有人”穿错“汉服或是对其改良,忍不住以略有偏激的态度去排斥,一不当心将传统文化异化为”排他“工具。

照此发展,本来该传承发扬的汉服再次被“禁锢”。
其实,汉服对我们而言不应是“圈子”、历史,而是民族文化,不一定要像古代一样天天穿,可以过节的时候穿、出嫁的时候穿、参加活动的时候穿,任何想穿的时候穿,让其破圈出圈。

当我们穿着它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不再是异样眼光,而是惊艳、赞许、习以为常。

参考资料:

刘安琳:《华夏有衣,襟带天地——浅析汉衣冠审美文化沿革》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史》

徐静:《中国服饰史》

陈芳:《粉黛罗绮》

左娜:《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研究》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见不散 
 想看更多精选好物 
 可以扫码添加[普象好用]微信号 
第一时间获得新品首发、特价活动等最新资讯
首次添加还可领取200元优惠卡哦


你若喜欢,给象君点个在看


    关注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