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读 晃荡的青春

 

青春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岁月,不用刻意模仿谁,最好的就是成为我们自己。...

《我的晃荡的青春》这本书是去年室友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刚看到书名的时候觉得很诧异——作者竟然是东野圭吾。没错就是那个写推理小说的大师。

在常人看来,大师的成长不说有什么传奇的经历,也应该有闪闪发光的地方。

然而东野圭吾就是东野圭吾,他并不是别人。

书的封面写着:这不是优等生的制胜秘籍,更不是成功逆袭的人生传奇,这是一个普通生的青春手记。

他是一个从小学“晃荡”到大学毕业的平凡孩子。

小学时,他痛恨读书,没看完过一本小说。

经典的《伽利略传》和《次郎物语》并没有让他感到读书的乐趣。初中时,他进了远近闻名的坏学校,唯一的愿望是能四肢健全地毕业,高中时候,他痴迷李小龙,“远大理想”是能考上录取线最低的大学。

当然,东野圭吾的这段成长经历和他的家庭及时代是紧紧相扣的。他在一个普通的甚至说条件不太乐观的家庭长大,上的全是普通学校,没有进过特长班,没有请过补习老师。这样“学渣”的东野圭吾,和他如今的文学成就相比,同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东野圭吾自己却说:我把青少年时期所有快乐的部分写成了《我的晃荡的青春》。

出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孩子,包括我自己,一直成长在还算富足的家庭,从小到大成绩不是太好但也不会太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现在的大学,在旁人眼中一切都是这么顺理成章波澜不惊。但真正能感受到内心的波涛汹涌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虽然东野圭吾的成长经历与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的成长历程差别很大,可能他的成长经历和我们父母那代人的更为相似。某同学(不是东野圭吾)为节省出零用钱而逃地铁票,一群少年想看书却不想花钱买,所以到书店去撕几页书下来,喜欢看动漫不喜欢学习,东野圭吾的成长历程中有这些事情,诧异。
当然他所描写的这些“出格”经历我都没有过,但和他相似的地方是,记忆中最多的,仍然是那些犯过的错误和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事情。

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可能不记得某次考试考了多少分,解答出来难度多大的题目,在某个比赛中拿了什么奖,相反我们可能记得体育课全班同学一起踢足球,某次早读迟到被罚站等等当时觉得很挫的事情。

书中有一篇名叫《山寨理科生的悲哀》的文章,东野圭吾在F大念的电气工学专业,他由电脑联想到电子工学,最终萌生了电子工学专业的志愿,把电气工学作为了第二志愿,所以他理所当然成为一个工科男。

在他大学之前,他自命不凡地认为根本没有他解不开的题目。然而工科生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样。

对各种晦涩难懂的概念一头雾水,饱受电磁学和麦克斯韦大叔的“摧残”而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开始担心自己的学分是否够顺利升学。他把自己命名为“山寨理科生”。

如果东野圭吾把自己称作“山寨理科生”,那我可以把自己称作是“山寨工科女”。高中时候我所有学科中,物理最差,数学不算太差但很费力才能维持在班级里的中等水平。高考完填志愿时候,我也尽量往偏文科的专业填,当时很抵触理工科的。

然而世界上的阴差阳错从未停止,“很不幸”,我现在就是一名工科女。

已经做好被虐的准备进入大学,大一的公共课程不算难,大二的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非常多,并且很多专业课程和大一的基础课程一环扣一环,前面的基础不好,后面的专业课程想学得很好也不太可能。

对于专业课中电磁学和信号系统,我也不是很理解,很多时候云里雾里,这也正是自己的“山寨”之处。我想过自己上辈子可能是一只被击穿的二极管或者一组被滤波器滤掉的波,这辈子要来学这些一般人根本不懂的东西。

然而有一句话叫做“既来之,则安之”。对待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不如学着接受,或许你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可怕。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曾经攻破不了的东西,原来也不过如此。

青春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岁月,不管是循规蹈矩度过的还是像东野圭吾那样“晃荡”过去的,都应该被我们深深记在心里,不用刻意模仿谁,最好的就是成为我们自己。

那段晃荡过或者正晃荡着的青春。

浅时差

惟愿无事常相见



❶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浅时差
❷ 回复【醒读】获取活动内容
❸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过往消息


    关注 浅时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