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子被“白嫖”10年,丈夫却说受不了:卑微的爱,往往有猫腻

 

人这一生,最难的不是照顾别人,而是学会照顾自己。...






作者 | 凰兮

来源 | 心理严选

(ID:satirxinli)

提到“圣母”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是教堂里的圣母雕像?

还是文学意义上,所指的那些或是“一心向善,舍己为人”,或是“同情心异常泛滥”的角色?

那么,你是否想过,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上,或干脆就是一名“圣母”?

她/他会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乃至陌生人身上,有求必应,甚至别人什么都不用说,她/他们便倾尽所有、付出一切……

节目《和事佬》中,就曾有一杭州女子,觉得“丈夫”过得太难,搭伙生活十年,她努力赚钱养家,养他的老母亲、孩子。

而男方“享受”了她的付出,回报她的,却是家暴、出轨,最后将她无情抛弃……

“结婚”十年,
付出所有却被抛弃?
最近,看到杭州《和事佬》节目中的一个事例。

去年3月,57岁的虞女士找到节目组,希望后者可以帮忙挽回出轨“丈夫”的心。

十年前,罗先生前妻因病去世,他请人帮忙找个伴,渡过后半生,最后相中了同样丧偶的虞女士。

刚开始的时候,虞女士对罗先生无感,甚至有点不喜。但是,罗先生为了追求她每天上班陪聊天,下班送回家,渐渐叩开了她的心扉。

二人混熟后,虞女士了解到,罗先生前妻去世,有80岁老母亲要养,还欠了一笔债。

正常人大概觉得这样的家庭很麻烦,可虞女士却认为“他太可怜了”,她心突然就被“俘虏”了,决定和罗先生在一起,并帮他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没想到,这却是悲剧的开始。



*图源《和事佬》

他们摆了酒席,跟周围人宣告在一起,但他们没领证,因为罗先生不愿意。

虞女士不在意这点,但她难以忍受,罗先生想搞“一夫二妻”,直接跟她说,他在外面谈了个女朋友,处好就跟对方一起,不好才回来。

她不肯,罗先生就直接从租屋搬出去。

等到二人再次见面,罗先生已经和其他人在一起了。



*图源《和事佬》

在这段关系里虞女士就像是一名“圣母”,十年光阴,她拼命赚钱为男人还债,赡养老人,供孩子读书……

她不怕累不怕苦,能赚到钱就行,可最后得到的有家暴和出轨

罗先生看不到虞女士的工作繁忙,只记得十年都没给他做过饭;

他不去管家里的财务情况,却记恨自己问虞女士要一千块钱都不给

他自己跟情人聊到深夜,却直呼受不了她的“痴缠”,对她又打又骂……

十年付出,几乎全喂了狗。

然而,即便罗先生执意要分,虞女士依然恋恋不舍、死缠烂打,不肯“清醒”。哪怕对方出轨了,只要肯回来,她都不在乎。

节目组都劝分,可虞女士坚持:

“我不分。”

“他生气了,等下会心软的,他心里还是有我的。”

……



*图源《和事佬》

节目组和观众也无法理解,为何她会爱得如此卑微

事实证明,虞女士的付出,兴许感动了她自己,感动了外人,偏偏没能感动罗先生。

最后,这个男人头也不回地离开,空留虞女士还痴痴地念着:

“和事佬劝和不劝分的啊,为什么……”

直到节目结束,虞女士依旧想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都劝分。

而看她如此模样,

如果她仍然将依恋一个男人,当做人生的全部;

仍然坚持一味地付出和忍耐,就能收获真心……

继续成为亲密关系中无限的付出者、圣母。

那么,即便时间可以倒流,她没遇上罗先生,也可能遇上同款的“张先生”、“李先生”。



*图源《和事佬》
“我是TA的拯救者”


像虞女士那样,为别人付出所有,而不求回报,天真地以为,能够感动别人,收获幸福生活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在心理学上,这类人一般被称为“圣母型人格”。

英国心理治疗师雅基·马森在《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一书中,总结出了一些“圣母型人格”的特征:

  • 1、始终友善待人,不敢在公众场合与人争执,为了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即使受尽委屈、无比崩溃,还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去做。
  • 2、一直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心甘情愿地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即使明知是被压榨,也不想改变
  • 3、过度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和爱,不给自己留有余地,以为这样才能得到安全感
  • 4、不敢在父母、老师、上司等强势而有权威的人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 5、容易想太多,总爱将错误归因自己身上。
……

总而言之,“圣母”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认为自己是别人的拯救者。
或许有人想不明白,“圣母”为什么总会遇到“渣男”?

这其实是双向的选择

“渣”,就证明这个人有不完美的地方,需要别人的付出,去满足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欲望。

同时,这也意味着“圣母”有令其“浪子回头”的改进空间,满足“圣母”改造、拯救一个人的幻想,愿意为此让自己一直付出。

“圣母”不太看重“渣”的条件,即便不高、不富、不帅也无所谓,她/他们心甘情愿地付出,和“渣”一起努力、奋斗,只要所爱之人在身边,就足够了。

或许外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不认为世上真的存在无条件为别人付出,什么都不图的人。

那是你没明白,“圣母”并非真的什么都不图。

为爱付出一切的“圣母”,
图的是什么?
提到“圣母”,许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自我感动”

可你想过,为什么“圣母”往往会把自己给感动了?

这是因为:

“圣母”对伴侣、朋友、陌生人做的事,都是他们本身希望别人对他们自己做的。

“圣母”的本质,就是为别人而活,他们往往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

无论家庭经济条件是好是坏,他们大多与家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关爱。

只有通过用自己拥有的某些东西,或是牺牲自己某些东西,才能换来想要的情感沟通,即“只有足够努力/优秀/好,父母才会喜欢我”。



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

因为妹妹体弱多病,父母的关爱都在妹妹身上。

为了父母的关注,意外发现扮小丑做鬼脸能逗笑父亲,松子往后都以此吸引父母的目光,试图换来父母的爱,并渐渐习惯了讨好

考上父亲想要她考的大学和专业,当上父亲想要她当的老师,一切都是对父母的爱的渴望。

而成年后松子屡屡遇上渣男,重复着“付出一切却被残忍抛弃”的悲剧命运,则是与弗洛伊德提出的“强迫性重复”概念有关。

其认为,一个人如果在童年时有过缺爱的体验,陷入崩溃。这份痛苦将深入骨髓,即便表面上他们很正常地生活下去。

但潜意识中,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和照顾的遗憾,会让他们始终希望“场景重现”,让自己得到改写结局的机会。

因此,他们长大后,拥有力量后,便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很敏感地察觉到某人需要帮助的事情,主动对其伸出援手。

换句话说,他们是将童年崩溃无助的自己,投射到对方身上——帮助/拯救对方,就是帮助/拯救自己。
“看到你开心,我就开心”式无条件且无止境的付出背后,实则是把对方视成为“我自己”,让对方代表自己接受“爱”,以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

其背后往往伴随着过高的期待和索取、对别人的过渡控制和道德绑架(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不对我好你就是恶人)。

所以,当你认为自己给伴侣做了很多,对方却不领情,那么你就得思考一个问题:你所做的,真的是对方想要的吗?还是你自己想要?
如何摆脱圣母型人格?


那么,如果发现自己在一段关系中过度付出,该如何是好?

归结到底,我们需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学会自爱。

而自爱最基本的要点,就是懂得自我肯定,以及学会拒绝。



关于自我肯定:

《可爱的诅咒》里提到一个方法——写“三好”日记

怎样写呢?其实很简单。

  • 第一,如实写下当天发生的事件;
  • 第二,从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至少3个),夸一下自己的优点和良好品质。
比如说,

今天我照常上班,坐公交时,给老人让座了

——我真是个善良的人;

在限定时期之前顺利完成了工作

——我做事真有效率

下班买菜回家做了一顿色香味俱全的饭

——我烹饪技术堪称一流

……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此外,我们不妨在每天起床后,对自己说一声“我爱你”

从现在开始,树立“爱自己”的意识,肯定自己,别再迷失在外人的评价中。
关于拒绝:

圣母型人格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但是,面对不合理的要求,必须学会鼓起勇气拒绝。

试试在拒绝时,加上点“客气”的因素,或许你会觉得好受一点:

  • 拒绝别人时,先感谢对方的信任,再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拒绝的理由):


  • 如果实在过意不去,可以给对方提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并且在你完成自己的事情后,跟进一二。


比如,

“抱歉,近两天我有要事在身,我怕我耽误了你的时间,所以不能帮助你完成这个事情。你可以试试这样……”

不要担心会因此得罪人,你永远都有拒绝别人的权利。
写在最后
这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寻觅、索求更多的爱、关怀和安全感。

在最初,我们是跟父母要,如果父母给不了,就向伴侣讨要,伴侣也给不了,就跟孩子要……

然而,最终你会发现,这都是徒劳。

因为,我们只能跟自己要。

人这一生,最难的不是照顾别人,而是学会照顾自己。

点个【赞】+【在看】,【分享】出去,愿大家都懂得爱自己。共勉。

*来源简介:心理严选(satirxinli),严格挑选生活中的心理学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本文作者:凰兮,心理严选主创团成员。



  • 你是否正被原生家庭的命运套牢?
  • 你希望子女活成你今天的样子吗?
  • 总是很努力也赚不到钱,是什么阻碍了你?

大多数人的问题,都是思维模式中了某种圈套。

这是一个线上心理训练营社群,教你从0到1学习实用心理技能,轻松应对生活难题!

透过社群的方式,我们邀请23年心理学导师黄启团老师,用一年时间,带你觉察16种行为模式,10种思维模式,22种情绪模式,并掌握48种心理训练方法。

看见你的思维陷阱,才能改变后半生。
原价1980元,限时优惠199






学习更多深度心理干货
扫码关注智慧行学院 



    关注 中国nlp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