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迪伦和卡什一起歌唱  / 环美书(节选)【6】

 

要说纳什维尔,先得说一下田纳西。对美国各州的印象,于我来说,最曼妙的就是田纳西。这是一种由文字和旋律引发的亲近感。...

美国乡村音乐名人堂。这些人,那些歌……


2015,4,24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阿拉巴马州,富尔顿戴尔

进入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天光有琥珀的感觉,黄润。

要说纳什维尔,先得说一下田纳西。对美国各州的印象,于我来说,最曼妙的就是田纳西。这是一种由文字和旋律引发的亲近感。

谁会不熟悉《田纳西华尔兹》那首歌呢?你也许一下子想不起它的名字,但旋律一起,耳熟能详。这首歌创作于1947年,是美国乡村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曾经被选为田纳西州的州歌。好忧伤的歌曲,一个单纯的姑娘,在舞会上把闺蜜介绍给自己的男友,她很快发现,那对翩翩起舞的人已经彼此对上眼了,她偷走了他的心……

原唱是著名的帕蒂·佩姬,但对于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演唱者竟是高仓健的前妻江利智惠美,估计这跟以高仓健为领军人物的男性审美风格曾在中国风靡一时有关。那种风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高冷,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内有火山,但表面上一定要压抑、冷漠,整死别人,也憋死自己。高仓健是一个私人生活和银幕形象高度统一的人,江利智惠美深受其害,跟高仓健12年的婚姻结束后,她一蹶不振,后因醉酒而亡,年仅45岁。高仓健离婚后也不再婚娶,对前妻缅怀不休,在1999年他主演的《铁道员》里,背景音乐用的是《田纳西华尔兹》,而江利智惠美的第一张成名专辑就叫《田纳西华尔兹》。

脑子里回想着熟悉的旋律,我们进入了纳什维尔。

纳什维尔,又是一个情结场所,乡村音乐发源地和延续至今的重镇。我是在大学的时候从约翰·丹佛开始接触美国乡村音乐,当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Country Road》。

1997年,丹佛飞机失事去世。当时我写了一篇很动感情的文章怀念他,其中有一段这样说:

……
“约翰.丹佛飞机失事丧生的消息登在初秋报纸的国际版上,短短的一条。那几天我经过好几家唱片行,里面都飘出丹佛的歌声。我站在门外裹着市声细细地听上一会儿,心情萧索难言。

渐渐地,总会有一些对我们有或者是有过意义的人,从我们身边悄悄地走开了。丹佛也走了。多少年没有人听老丹佛了?!如今人一死便大街小巷地传唱起来;不经意地走过黄昏时打烊的小铺子,那小老板边放卷帘门边心口不一地哼着什么,一听,竟是丹佛。这样的情景在邓丽君死的时候也有。当代人对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念形式来得即薄情又深情,总之图一个方便直接。对于我来说,丹佛是重要的,他的歌声像一双温暖粗糙的大手一般陪伴了我十几年。西弗吉尼亚啊,乡村路啊,妈妈!阳光、蓝天、白云,一个单纯乐观的美国佬甩着叭哒叭哒的大脚板兴冲冲地往家赶。丹佛歌声中的这一形象如同猛不丁撞一满怀似的击中了全世界人民的乡情。当他来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时,迎接他的恰是我们这批亟需快乐和伤感的少男少女。他感动的是整整一代人。多年前包括我在内的一拨孩子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一起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哼唱着,“Country rood,take me home……”。这一切到了今天,就成了意义。”

……
美国乡村音乐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南部,来源自多个民族以及欧洲大陆移民的民歌,配器简单,吉他、口琴、小提琴、班卓琴之类,崇尚用本嗓歌唱,内容大多是哀叹旅途的孤独、怀念家乡的美好以及爱情的酸甜苦辣,相当单纯且亲近。1925年,纳什维尔一家电台开始专门介绍和播放乡村音乐,以此为基础逐渐扩大了这种也被称为“蓝领音乐”的音乐形式的影响,加之一大批极富才华的音乐人推波助澜,遂昌盛起来,纳什维尔也成了乡村音乐的另一个代名词。差不多一百年了,纳什维尔一直就保持着乡村音乐圣地的地位。

纳什维尔处处充满着乡村音乐的元素,密布着各种音乐酒吧,四处都是巨星们的照片和各种演出海报,公交车穿梭在街上,车身上喷着老牌乡村音乐明星们那些显然不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巨幅肖像,匆匆而过,相当穿越。
乡村音乐名人堂博物馆外观
乡村音乐名人堂博物馆门口。何工像个老牌摇滚歌星。
纳什维尔街景(1)
纳什维尔街景(2)
纳什维尔街景(3)


在纳什维尔的城中心,有一个必去的地方,那就是乡村音乐名人堂博物馆。

体量巨大体型敦实的建筑外形,褐色的,显得很朴实。外墙上挂着巨幅的正在举行的各种展览的海报。我一眼先看到了鲍勃·迪伦。

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直接触碰情感神经了。人到中年,更为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一首歌,一段熟悉的旋律,轻轻一碰,一瞬间就会让人茫然无措甚至泪流满面。我的同龄人,特别是在一个时间段里共同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人,音乐的背景都差不多,美国乡村音乐是我们这批人最开始接触美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比后来的电影、文学、绘画要早几年。而听觉记忆和味觉记忆,较之视觉记忆来说,更为本能和牢固,一旦被刺激,反应效果也更为强烈,往往有一种失控的喷薄。

进入名人堂,我一下子就沉溺了,太多曾经在岁月的另一端反复聆听的歌曲,一丝一缕地将我拖了进去。

这段时间,名人堂里举行的最大展览是肯尼·罗杰斯特展,一进门就听到罗杰斯那些熟悉的歌曲,然后在歌声的陪伴下,一路观赏他那些记录生平和成就的照片、实物和演出录像。

猫王肯定是名人堂里的重头内容,他那趟白色的敞篷豪车也放置在里面。猫王是田纳西的骄傲,他就是田纳西人,在孟菲斯出生。

要在这个博物馆里看个究竟,得好几天吧。各种眼花缭乱。整整几面墙的金唱片,各种由礼帽、流苏、长发、大胡子、喇叭裤、高耸入云的大卷发、妖气冲天的演出服和印满了鲜红色玫瑰花的西装等各种元素组成的图片和演出录像的海洋……充溢着嬉皮士精神的癫狂辉煌的六十年代,现在回头看过去,好炫、好艳、好Dirty,充满了荷尔蒙的气息。跟现在这个走性冷淡风的时代相比,那个时代肯定有趣得多。

猫王从不是我的菜,鲍勃·迪伦才是我的菜,另外我挺喜欢约翰尼·卡什。当我发现这个时候的特展里面居然有迪伦和卡什的联合展览时,真有一种被眷顾了的感觉。有一个演出录像,是迪伦和卡什各抱了一把吉他,合唱《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我坐下来仔细地从头到尾看完,湿了眼睛。音乐在我,从来就是私密的内容,他们,一直静静地在我的岁月里。
肯尼·罗杰斯特展
海量的海报
金唱片墙
地毯上的音乐名人们
妖气冲天的玫瑰西装
歌唱中的猫王
迪伦和卡什联展海报
鲍勃·迪伦。每次看到年轻的他,总会怀想某种遥远的爱慕。
黑暗中,静静地听鲍勃·迪伦和约翰尼·卡什浅吟低唱。


PS

汽车旅馆的雨夜

从纳什维尔出来,继续向南边走,晚上入住阿拉巴马州富尔顿戴尔的汽车旅馆。事后回头一看,这是此行入住的最有味道的一家Motel,依着山坡而建,小山头铲出的一块平坝就是停车场,通过栈桥,与旅店的三楼相连。我们就住在三楼上。

夜深了,我记完当天的日志,站在房间外的回廊上往外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背后,房间里苗苗把手机接上了蓝牙音箱,轻柔地播放着鲍勃·迪伦的歌。

我久久地站在回廊上。几辆车陆陆续续到来,疲惫的旅人拖着行李匆匆进了房间,四周又安静下来。这寂寥,这四周的景象和气氛,还有那种置身事外又投入其中的空白一般的心境,好像电影。

算了算,在美国走了十天了,从东入南,进中部向东南,我们已经走过十一个州了。
这是“洁尘的私人版本”第 18 篇文章
微信号:Jiechendushu


洁 尘

作家。现居成都。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先后供职于媒体和出版社。已出版有《华丽转身》、《提笔就老》、《生活就是秘密》、《一朵深渊色》、《啤酒和鲈鱼》、《酒红冰蓝》、《中毒》、《锦瑟无端》等随笔和小说三十余部作品。


    关注 洁尘的私人版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