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有静气

 

图文来源:京博国学,版权归原作者

静气,自古为人所推崇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曾写过一副著名的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一大事面前,需要静气支撑
困难的事情,往往错综复杂,让人不知从何下手面对这样的情况,应对的方式,应该静下来细细思索,抽丝剥茧一点一滴的分析状况理出脉络,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但心中烦乱的人,便容易无所适从,久久不能着手开始,问题越拖越难,压力越拖越大

致虚极,守静笃,守静是为了恢复心灵的清明,安静下来,梳理出最根本的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如果不静心,只会让自己一直处在忙乱当中



康熙皇帝一生文治武功,身经大大小小的战役,匡扶将倾的满清帝政他把自己的管理心得写在了康熙教子庭训格言里,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中,康熙讲:

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意思是说,成大事者首先应该具有的是一种沉稳大气的雍容心态,即所谓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大将风度因为,利害冲突或两军对垒之时,胜利的一方往往是那些具有决断力和胆略的将军,而不是学识更高一筹者

在他的庭训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三藩之乱时,清军主力和吴三桂的部队决战,半个月了还没有前方的消息北京城里人心惶惶

在这种情况下,一向勤政的康熙居然一反常态,把公务扔在一边带着身边的人跑到景山上去玩了有人提议,如今形势危急,军国大事那么多,皇帝您怎么能这么荒疏政事呢?

康熙借这件事情告诫自己的儿子们:做大事要有静气当时的局势确实很危险北京城里,忠诚的人都没了主心骨,心怀叵测的人跃跃欲试,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看皇帝结果皇帝根本就不着急害怕,还有心情娱乐呢!于是忠诚拥护的人就心里有底了,想作乱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同时,兵家这种镇定自若,本身就是对下属的一种示范,对于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反,身为统帅,哪怕表现出一丝的慌乱,也会带来军心的动摇所以孙子在谈到将帅修养时,也专门提出了六个字的要求:静以幽,正以治身为将帅,统率军队,只有沉着冷静幽深莫测,才能指挥若定,临危不乱,并控制军心

曾国藩有言: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在大事面前,往往得失利害相逼,人容易加倍的担忧害怕,又或者贪婪失控极端的情绪总是容易取代客观冷静的判断,一旦慌乱,则高压之下必然有错所以越是在重要的大事面前,越需要静气支撑

二喜事降临,需静气以防忘形
范进中举的故事人人皆知,所谓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人在大喜面前如果被得失干扰,一时间丢了神魂,容易阴阳失衡而伤及身心

得意往往伴随着忘形一遇喜事便不能自控,以至于忘乎所以的人,心中好恶一览无余,微弱的自控能力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不自知,以这样的状态身处在社会之中,如何能不碰得头破血流?

反观那些成大事者们,得意而不忘形,喜不形于色,正是由于心中有静气

公元383年,秦王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秦兵布阵于淝水之阳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片震惊

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的侄子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七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十万北府兵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晋书·谢安列传中记载,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意思是说,谢安和客人下围棋,等待自己十万军队与前秦七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一会儿他的侄子谢玄从淝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了驿书,随手收起来放在床上,脸上没有露出一点儿喜色,继续下棋如故

客人忍不住问:前方战事到底怎么样了?

谢安轻描淡写地回答:小儿们大破敌寇说话时的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晋书这段描述中,一个摄字一个徐字,把谢安的从容不迫刻画得出神入化;而一个小儿辈遂已破贼,更是将谢安的镇定自若体现得淋漓尽致李白评价谢安时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曾记载了一个重要的察人之法: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大事考验人的胆识难事考验人的勇气身处顺境时人容易过于喜悦面临逆境时又容易沮丧,一般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都会容易陷入混乱,理智被情感所控制而在这样的情境下能够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一定有着超乎常人的涵养

胸怀静气,才不会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朱元璋曾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反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外患未除,内部就开始忙着贪图享受,忙着争权夺利不能守静,目光看不远,结果天京很快陷落,真所谓,得之匆匆,失也匆匆

三无事之时,需练养静的功夫
处变不惊,不急不躁;成就这样的性格并非一时半刻的火候静的功夫,都在平时无事之时炼成听人说话时时观察自我反应,恼怒愤恨及时修正;对人言谈的时候开口之前先三思所谓贵人语迟,便是在静气中切磋琢磨,不断反思总结改正言行的自然成果

平日里的样样事情,都需要在静气里细细切磋琢磨若非如此,面对大事难事,又怎会有足够的静气来支撑呢?

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绛一生历经风浪与波折,却总能给世界以温暖以感动无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给人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

老子说:静为躁君,是告诫我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人只有在宁静时才可以控制燥动的状态

莫言曾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默默地躲在书斋,老老实实地爬格子,写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可自从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作家莫言变成了活动家莫言,忙于演讲出席活动担任顾问评论足球四出参观挥毫题字参加对话不再静下心来搞创作他自己也觉得心浮气躁,身不由己,表示要尽快摆脱那些抛头露面的事,找一个地方躲起来重新开始创作



相比莫言的躁,齐白石的静显得弥足珍贵这位国画大师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作画如此,写作如此,悠悠万事无不如此

但涵养静气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静,对立面是乱;乱的根由,是欲佛教认为,静气之所以能够涵养,就是因为能够无欲,就是看得透,放得下

华严经里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正是因为我们的欲盛心乱,正是因为我们总是要这样做那样做,背后脱不开一个有所求而抛开这些念头,将应该怎么做交给随缘,事来则应,当行便行,便自然能够静下来

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唯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唯静者能题得破面对各种喧嚣忙碌纷繁复杂的人事,平心静气,淡泊名利,执着于自己内心的追求,人生宁静方能致远


    关注 修心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