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名刹 永祚寺

 

双塔寺又名永祚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郝庄村南,由于双塔耸立,被人们称为“文笔双塔”,...





    双塔寺又名永祚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太原市郝庄村南,由于双塔耸立,被人们称为“文笔双塔”,成为太原的标志。 双塔寺,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创建。当时,山西平阳人佛灯和尚名望很高,潞安的潘王拜他为师,并资助他在这里建筑起高达十三层,五十多米高的两座大塔,名宣文塔。佛灯和尚原来计划中的永祚寺规模很大,但尚未完工,又奉万历帝之命,到五台山显通寺‘传戒’。据说显通寺的铜殿,也是他主持所建。


    寺内现存主要建筑均为砖构,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皆系无梁殿形制,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寺内有砖塔两座,即为双塔,因是万历皇帝母宣文太后李氏出资所建,故又名宣文塔。主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级,高五十四点七米,檐下饰有琉璃脊兽,绚丽壮观。院内还有客房、禅堂、方丈室等。在大雄宝殿前,明代丁香和牡丹每到开花季节,花色鲜艳,花香馥郁,为寺院添加不少秀色。

1、特色:

     双塔,名宣文塔,位于太原市内。为明高僧佛登和尚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佛登在当时名望很高,一些王公大臣纷纷拜他为师,万历皇帝封他为“妙峰真正佛子”。慈圣太后也对他倍加青睐,那建塔的费用,即为慈圣太后所资助。 双塔平面为八角形,每边长4.2米,周长33.6米。底层高7米,由下而上每层作规律递减,共13层,全高54.85米。塔身全力砖石结构,外表饰以精美的砖雕斗拱,承托着辉煌的琉璃飞檐。檐上装有细致精巧的琉璃鸟兽和花卉,檐下又有一圈佛像浮雕;宛如一围华丽的玉带,又似八面连环的佛龛,其雕工之细致,形象之逼真,都显示了明代砖雕艺术家的匠心和才华。塔顶为八角攒尖式,顶端竖以特制的琉璃葫芦顶,摩天接云,使全塔显得更其高危。塔内有折转攀登的石阶,循之可上最高层。


      双塔脚下的永祚寺,是一座建筑别致的古刹。创建年代与双塔同时。它坐南朝北,依山构筑,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寺中正面是一座巍峨的二层龛洞,下为大雄殿,上为三圣阁,全力砖石碹砌,号称“无梁殿”。大殿结构严谨、开阔,是不可多得的明代砖石无梁建筑。

    沿大雄殿东侧方丈门前的台阶折转而上,可达三圣阁。这也是一座砖石无梁结构建筑,较之下层的大雄殿而言,虽没有其高大豁敞,但却较其精巧细致得多。尤其是正中顶部结构复杂,以砖雕斗拱组成的藻井,非常精致。

     双塔素有“文笔双塔”之称。据说,这擎天的双塔是两支文笔,那浩渺的晋阳湖是个大砚池。应了这“凤水”,太原历史上才出现了许多文章圣手。

三晋名刹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这里,绿树红墙,宝塔梵殿,龛阁玲珑,碑碣栉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肃穆幽静,古香古色。

2、建筑方位:

     一反我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而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可谓背拥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带。身临其境,凭着古老的塔身,可广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晋中盆地之沃野千畴。

3、命名由来

     双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内那两座巍峨壮观,耸入云端的古塔,引人瞩目,才被世人习惯称呼为双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渐不被人注视,而俗称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永祚寺”之“永祚”二字,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中:“君子万年,水锡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锡祚胤”的略写。《尔雅·释古》说:“永,长啊也;永,远也。”《说文解字》说:“祚,传也;祚,福也。”《晋书·乐府》说:“永祚,犹远祚也。”可见“永祚”一词,似有“永远传流,万世不竭”的意思。这就是寺名的来由和含意吧。 双塔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大约在明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1602年),距今 38O余年。初创之时,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所寺院,也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那时,仅建了一座补辅太原“文运”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东南隅的那座旧塔。至于那紧靠塔而建的几间简陋寺舍,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当时,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关于“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明万历本《山西通志》和万历本《太原府志》都曾作过明确的记载。




    关注 山西旅游景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