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桥手艺人之篾匠

 

按辈分来说,牛篾匠是我的叔公。以前在伍桥樟树岭易家做了几十年篾匠的他,现在靠这手艺也难以维持生计,只能搁置下...





按辈分来说,牛篾匠是我的叔公。以前在伍桥樟树岭易家做了几十年篾匠的他,现在靠这手艺也难以维持生计,只能搁置下来。但是牛篾匠还是给我讲了不少他当篾匠时候的故事。



篾匠姓易,只是不知怎的,他的外号被人叫成了“牛篾匠”,哪怕他已经不做篾匠多年了,这外号还一直跟着他。



牛篾匠年轻时候跟师傅学艺,练得一门好手艺。如何破竹,如何剖篾,如何扎篾,如何如何编织,如何定型,各种篾器,对应着各道工序,着实是门细致又有难度的活计。



篾匠这个行业,已经有两千余年了。篾匠的祖师爷叫做“泰山”,是鲁班的徒弟。没错,就是被鲁班赶走后,发明了以竹篾为器的技艺,师傅后悔不已,遗憾地说出一句“有眼不识泰山”的那位“泰山”。篾匠行业的发展,历史太过悠久,如何兴盛,如何传承,如何以此为生,如何壮大师门,这些我们可能所知有限。却在机器化行业盛行的今天,篾匠这门手工艺却几近消失了。就这十来二十年的功夫,我亲眼目暏篾匠行业从最为繁荣,到慢慢衰败,再到现在大量消失。几乎很少再有人去从事篾匠行业了,甚为遗憾。我只有通过儿时的印象,以及叔公牛篾匠的讲述,用纸笔记录下来一些篾匠的故事。或许,能或多或少留住些什么回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竹器还很盛行,所以篾匠师傅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竹床、竹椅、竹篮、竹席、筲箕、撮箕、笸箩、晒垫、火笼、箩筐……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拥有着大大小小各类物件。选竹、砍竹、破竹、劈片、剖篾、刮篾、编篾、定型等,不同的竹器,也有着不同的工艺。篾匠的工具也有篾刀、夹刀、刮刀、砍篾机、钻子、锯子、凿子等,都是些精致易携带的工具。所以篾匠既可以在家做活,也可以请上门“私人定制”。靠着这几样工具,篾匠能使出“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诸般制作技艺。



竹子一般分为青竹和黄竹,青竹嫩,适合作包篾。取小满节气后的嫩绿青竹,剖开刮薄,取青皮那部分,用作最后的“包扎”程序,因此也叫做“扎篾”。黄竹则指成年的老竹,几乎所有竹篾器主体部分用的都是黄竹。一根根竹子,在篾匠的精心变换之下,突然间就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物件,由衷地感叹于这种技艺的无所不能。



竹床、竹椅、焙笼

我在牛篾匠家里,见到了一张他当年亲手打造的竹床,这也勾起了我不少回忆。一张竹床,轻盈方便,躺上去非常凉快。夏天了,把它搬至户外,摇着蒲扇,数着星星,眼睛还时不时瞄着远处的萤火虫,在天然的美丽月色环境下纳凉,满是童年的回忆!



焙笼

当年篾匠行业盛行的时候,很多器具都可以用竹来做,竹子几乎是万能的。牛篾匠家里,放了一些当年做工留下来的火笼、焙笼、提篮、笸箩、筲箕、箩筐等,几乎各个房间都有竹制用具,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使用到竹制品。老家的这些翠绿的竹子,也确确实实给牛篾匠带来了不少收益。



箩筐

行业走向衰败的时候,是90年代末21世纪初。各类大量的塑料制品开始取代了各类各样的竹制品。塑料容易成型,价格也便宜,但不如竹制品这么环保,也不如,竹制品这样,古色古香,充满着回味。竹制品的那种天然清香,是任何塑料制品不能取代的。不过,篾匠行业终究还是走向衰败了。就在那时候,篾匠仅有的活计,就剩下火笼、焙笼了。这两样还可以在家里做一做,生意实在萧条了,很多篾匠就只能为人上门修补晒垫、箩筐,赶在农忙前把这些活做完。不过这单单一项修补晒垫的手艺,也让当时的我看得赞叹不已,单这一制篾的过程,便是一种艺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陶醉于他那神奇的刀工与手工之间,精致入微地干好每一步活计。



虽然在后期,很多取篾的活,都可以用简单手摇机械或动力机械取代了,如开片机、破篾机、开丝机等,但都不如手工那样灵巧,竹篾的厚薄程度也不如手工掌握的那样精确。但这些追机械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锋利的篾片划伤的篾匠的手。是的,篾匠的手常常被割伤,胶布下贴着疤痕,就是当年纯手工干活时留下的痕迹。



夹刀



晒垫

竹条开片要先用凿子凿个“引口”,再用篾刀破开。基本上一个竹片能开出八条竹篾之多。将竹篾再逐渐打磨刮薄,成为所需要的厚度。补晒垫时,对竹篾的要求数量更多。于是篾匠这主要的活,都集中在了开片、取篾、制篾等。刮篾时,有一样工具,我记忆很深刻。那是一把鸳鸯夹刀,两三寸长,用时钉在木质长板凳上。竹篾从中间慢慢抽取,刮掉过厚的篾丝,不断打薄篾片,直至薄得足够所需要的厚度。这一对夹刀,长得一模一样,用时彼此相对而立。通过调整鸳鸯夹刀之间的距离,来控制竹篾所需要的厚度。靠篾匠的手在后面抽拉着控制力度和速度,竹篾不断从中间穿过,完成它的一次次“瘦身”,最终成为修补晒垫所需要的合适篾片。拔掉晒垫破损之处,穿插好编织好新的篾片,赶在水稻收获季节之前,把晒垫修补好,让金黄的谷粒在晒垫上及时得到太阳的照射,便于储存。农忙季节,我也常帮忙晒谷、翻谷、铺晒垫、卷晒垫,所以对于竹晒垫这一项竹制品,印象也特别深刻,感情也颇深,相信这也是每个农家孩子最多的一种回忆。因此对于会制作又会修补晒垫的篾匠这一行业,也充满了好奇,光修补晒垫这一项,我观察过不少时间。



大约就在十几年前,篾匠行业就真真正正的消失殆尽了。连补晒垫、修箩筐这些活也接不到了,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了水泥地晒场,也改用蛇皮袋装谷子。单做篾匠活的话,是真的无法挣钱养家了。于是牛篾匠改在家里务农、伐木、扛杉树为生,篾匠这手艺反而成了一种兼职,而且是很少才能用到的一种兼职。只有有特殊需要的人,才偶尔请上门去做一些篾匠活。牛篾匠自己也感叹这行业的变化,遗憾于这传承下来的这门手艺,慢慢地找不到用武之地了。他曾经想找些相关的出路,也曾去竹制品厂目睹了一些现代竹器的生产。竹子压制成的硬板,居然能做成各式家具的底板,他也比较好奇,还跟我形容了一番。不过终究是与传统的手工篾匠活不一样,也终于放弃了这一行。



清明上贡篮



说是放弃,牛篾匠并不甘心,他只是无奈地在接受篾匠这一行业衰败的事实。虽然接受了,也转行了,但一辈子从事篾匠行业,哪怕不能当做饭碗了,也还是一种爱好。前不久见到牛篾匠时,是在四月份的清明节前后。他“一时技痒”,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清明上贡篮。小小的一个提篮,编织了不少精美花纹,纵横交错的竹丝之间,竟有三四种图样变化,确实是一件很用心之作。已经转行多年的牛篾匠,做起篾匠活来,还是那么的熟练,甚至,更上了一层楼。这好比是武林高手,当剑法套路已修至非常熟练,已无进步空间之时,所要做的就是心境上的修炼。不以做篾匠活为生,只是做为一种爱好,牛篾匠的心境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提升。相信这也是这个上贡提篮做地如此之美的原因吧。我同时也相信,牛篾匠接下来的每一件篾器,都是一种工艺品,一种技艺臻至最高的传神之作。



与我这位叔公牛篾匠谈了许久,又在邻村邱篾匠那里坐了会。当年技艺很好的邱篾匠同样也不当篾匠十余年了,务农、捕蛇、种草药,这是他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他种植的药材有虫草参和白芨两种,也希望能更多的补贴家用。除了谈些篾匠活,邱篾匠希望学中药的我能帮他推广一下这引进过来的在北方常用的煲汤补益佳品——虫草参,我也尽我能力帮他宣传宣传。毕竟一个行业消失之后,篾匠们都在积极尝试着更多稳妥而有效的致富之路。



虫草参





白芨



虫草参











一个古老的行业即将消失了,无论幸与不幸,它还是即将消失在现在的工业社会中,留下了这行业越来越模糊的印象。篾匠行业的路越来越窄,而越来越多的篾匠也无奈的转了行。当这一代篾匠老去之后,谁又还记得这个行业呢?



牛篾匠夫妇

如果依旧把篾匠行业当成一个江湖,牛篾匠、邱篾匠,还有无数个隐世高手般的篾匠,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门手艺的呢?修炼他法?继续凝练心境,伺机而出?无论怎样,怕是哪一天,我又“有眼不识泰山”,说不定前面的这位高人,就是传说中“泰山”的传人——“篾匠”!





诸多篾匠行业的出路,只是我的一种猜测,也算是我的一种良好祝愿吧。无论将来如何,我只希望更多的人记住篾匠这门手艺,记住这些篾匠!

更多《伍桥小记》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安伍桥易居白",查看历史消息,请支持原创!欢迎向作者提供更多伍桥资料与素材,谢谢!

另:作者友情提示,已开通了打赏功能,觉得写得还不错,可在文章底部打赏一二,谢谢大家支持!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高安伍桥易居白”


    关注 高安伍桥易居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