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语言空洞成因及对策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





谈起写作文,许多同学都会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勉强为之,其文亦是语也空空、言也空空,东拼西凑、不知所云。且看下面两个片段:

案例:

1.我有一件衣服,很漂亮,可漂亮了,非常漂亮!我可喜欢它了,非常喜欢,超级喜欢!

2.卖臭豆腐喽,天下第一臭:很臭很臭非常臭;非常非常特别臭;特别特别十分臭;十分十分极其臭。

这两个片段乍一看很有气势,大有风雨欲来之势,但细细品之,你会发现其实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无病呻吟。第一个片段说“衣服很漂亮、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超级喜欢!”但到底有多漂亮,我有多喜欢,读后感觉心里还是空荡荡的,没有着落。第二个片段也一样,猛一读,感觉语言很幽默,但细一品你会发现其实犯了跟上个片段一样的错误,因为缺乏细节描摹,同样让人感觉空而无味。学生的作文为什么常常会出现语言苍白空洞、缺乏精神内涵的问题呢?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习作语言乏力、空洞的原因

1.阅读量不够,缺乏语言储备

俗话说:“胸中有丘壑、笔下有文章”。要把文章写好,最管用的方法是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丰富语言储备。古今中外,凡是文学大家,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而今天的孩子恰恰缺的就是这种精神,由于受电视、电脑等平面媒体的冲击,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不喜欢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使读书,也无非是读一些如《奥特曼》、《红猫蓝兔七侠传》《斗罗战神》等休闲娱乐型的“零食”,根本不涉足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美小品文、感恩系列等营养丰富的“主食”。偶尔为之,也无非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试想这些胸无点墨、腹内空空的学生能写出文从字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吗?

2.小练笔不够,实践锻炼不足

常言说:“只读不写尤如纸上谈兵”。世界上任何一种技能都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就拿同学们打乒乓球来说,要练好扣球的本事不是也要挥拍打上几百次、几千次吗?习作也是如此,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下笔成文。但就目前小学生的习作现状来说,课内外练笔的强度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在作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比较重视每次要收上来自己亲力亲为批改的、学校每学期要检查的作文,而对随机性较大的随堂或课后小练笔不太重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正是这种错误思想导致学生一次又一次丧失了宣泄真情实感的最佳机会,也一次又一次失去了模仿、练习、巩固、提高的机会,导致他们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闭门造车、言不由衷的煎熬中通过编造“空洞”的谎言支差了事。

3.生活体验不够,缺乏真情实感

习作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根本的办法就是去观察生活、亲历生活,在生活中积累情感。而现在的孩子不是被禁锢在水泥砌成的“笼子”里就是被关在与世隔绝的“铁栅栏”里,他们只能通过那个小小的猫眼偷瞄一眼外面的世界,或者将手伸出栅栏触摸一下校园外边的气息,仅此而已。农村风光、田园美景、山野森林、小桥流水、和煦的春风、快乐的小鸟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遥远,甚至连熙熙攘攘的芸芸众生、柴米油盐的家常生活都让他们感到是那么的陌生和缥缈。请大家想一想,你期望让这样的学生写出感受深刻、富于时代气息的美文,岂不是难为无米之妇吗?

二、如何克服学生习作空洞肤浅的弊端

()有计划读书,不断开阔视野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提高习作水平,避免作文说空话、说套话,最好的办法是养成“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习惯。古人云:“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只有多读书才能开阔视野、活跃文思、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只有多读书才能学习借鉴别人的习作方法,融汇贯通为我所用,进而提高作文技能。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计划读书呢?

1.落实好阅读的量

语言的积累总是与一定的读书量相统一的,只有达到一定的读书量,才能积累足够丰富的习作素材。但据本人了解,当下小学生的读书量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标准。现在的孩子说起玩电脑、耍游戏个个精神抖擞,但一谈起读书似乎都像“霜打的茄子”,更谈不上阅读量。因此,教师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采取一些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开展“读书比赛”、评选“阅读小博士”、举办“读书月”活动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不断提高阅读量,使其“博闻”。

2.把握准阅读的质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细研之,这句话其实并不全面,书中的内容有好坏优劣之分,并非所有的书籍都是有益的。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孩子们科学选择书籍、读高质量的书: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多读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小品文,多读文辞优美、意境灵妙的散文,多读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哲理铭文……通过读这些营养大餐,吸收精华,达到“厚积”。

3.指导好阅读的法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积累更多的知识,读书方法尤为重要。好的读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方法的指导:重要的、一定要学生熟记于心的章节最好安排在课内,让学生文火慢炖、玩味推敲、熟读成诵;相对次要的、易于理解的内容,安排在课外,让学生赏析体味,品悟理解;与语文教材有关的文章,最好精读细读,反复读、反复品;一般读物,如天文、地理、历史、科普、报纸、杂志,只做浏览,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做好摘录笔记,注重积累素材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许多文坛高手之所以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同样的道理,学生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这样写起文章来,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

1.加强课堂积累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主战场。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让学生的“米仓”变得充实起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预习环节,要安排学生充分查找、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种以课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做法对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作文素材很有帮助。导入和作者简介环节,要补充介绍学生在预习时没能了解到的、或了解得不够充分的内容,这种做法能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课文赏析环节,要指导学生反复品味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段,记得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有话可说。总结和拓展巩固环节,更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课文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特色,并及时安排小练笔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强化练习,长期坚持可以使孩子们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

2.重视课外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仅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要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还要在课外下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分层次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做好摘录笔记。三四年级同学,我以为主要应以阅读“小故事大道理”、“童话故事”、“三百字优秀作文”等浅显易懂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为主。而且要初步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如:坚持每天读书,做好摘抄笔记,练习仿写等。五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因此,课外读物的层次要高一些,建议主要以“中外经典名著”、“历史故事”、“人文地理”等书籍为主。读书要求也要相对于三四年级同学高一些,如:①每天要保证一定的读书时间和阅读量。②养成写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的习惯。③学会分门别类整理积累习作材料。④学会剪贴有价值的习作资料。概言之,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积累的作文素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加强片断练习,勤于小练笔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恭行”。要提高作文水平,避免作文说空话,勤于练笔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怎样指导学生勤于练笔呢?我认为只有像做数学练习一样,时时练、处处练,水平才能提高。

1.练在写法迁移处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学完一篇课文后,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仿写,能有效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如《莫高窟》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学完这段后,教师可安排学生用关联词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仿照课文写一段通顺的话。只要每一节课都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不断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强化练习,学生的写作水品普遍能得到提高。

2.练在思维发散点

如学完《鹬蚌相争》一文后,可设计这样的小练笔:渔人把鹬和蚌捉回去后关在一个竹笼里,准备第二天炖着吃。晚上……鹬和蚌终于成功逃脱。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篇《鹬蚌脱险记》(要求: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实践证明,经常安排这样的练习可以把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好处是多方面的。

3.练在情节空白处

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某些情节跳跃较大或写得相当简单,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适时引导学生“补白”,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凡卡》一文结尾,凡卡在信封上写完地址“乡下爷爷收”以后,他就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时候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补白:展开想象,续写《凡卡》故事,醒来后的凡卡能否收到爷爷的回信?他的命运将怎样?通过补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4.练在感受深刻处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语言美和人性美完美结合的佳作。学完课文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人格一定会深深震撼每一位同学。这时候教师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出自己心中的感想,学生肯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因为他们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心里边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想法。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重视小练笔,加强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才能提高。

()紧密联系生活,开拓习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习作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要让学生的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必须要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跳出课堂,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小草萌发、杨柳吐穗、百花争艳、蝶飞蜂舞,在这春回大地、姹紫嫣红的季节里,领着孩子来到郊外,让他们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春天、看春天、摸春天、听春天、……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再让他们写春天,相信孩子们一定绘写出最美的春天。

夏初,田野里到处充满了生机。嫩绿的包谷茁壮成长、早熟的小麦拔节灌浆、豌豆在吐丝、苜蓿在扬花……这时候将孩子们带到田野里,对于充满好奇的小学生们来说,一定会用他们的小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如果这时候我们鼓励孩子们来一个现场大比拼,一篇篇精彩的美文马上会诞生。

秋天,山上的树叶红了,放眼望去像一片美丽的火烧云。这时候,将孩子们带到山上,他们一定会像飞出笼子的小鸟,自由地飞翔着、叫喊着、欢呼着……等他们疯够了,再把他们聚拢在一起指导他们仔细观察秋天的树叶、小草、昆虫……相信他们一定会写出一篇篇真实而又生动的《秋之赋》。

冬天来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树叶脱落了、小河结冰了、冬小麦披上了厚厚的棉衣、冬爷爷穿上了结实羊皮袄……这时,领着孩子们来到小河边、大路旁、原野里,在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白色世界里,孩子们又会写出一篇篇各具特色的“冬之神韵”。

星期天,安排孩子们去超市购物,藉此观察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事;节假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体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感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习作的活水源头,在习作教学中,只要抓住"生活"这一源头,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相信学生一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血肉丰满的妙文。

()激发习作兴趣,张扬作文个性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激发创作原动力、化被动为主动。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通过长期的实践,本人以为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1.讲评鼓励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上一次作文活动总过程的小结,又是下一次作文活动的序曲,具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作文讲评活动,通过范读优秀作品、点评精彩段落等多种激励手段,激发调动学生学、写、练的积极性,使同学们的作文不断向良性的轨道发展。

2.张贴展示

将学生的习作张贴上墙,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无疑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正强化作用。所以,在每次作文后,教师要及时选出几篇优秀作文,认真修改后,张贴在“学习园地”中。事实证明,谁的习作展览了,谁就会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成就感,倍增写作信心,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同学的表现欲、进取心。

3.颁发奖状

通过颁发奖状对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既可以让习作写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快乐,又可以激发其他同学的习作兴趣和热情,是一种非常管用的措施。因此,教师务必要重视这个细节,每周习作讲评时,评选出“最佳习作奖”和“作文进步奖”;每月作文小节时评选出“作文大王”、“作文小博士”;期末评选出本学期的“最佳习作”和“习作之星”。通过每周、每月、每学期颁发奖状不断激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习作动机。

4.推荐发表

推荐发表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通过“发表”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拿到上面有自己作品的样刊,既能让习作发表了的同学过一把当“作家”的瘾,进一步激发习作潜能,也能让其他羡慕得不得了的同学更加努力。记得上学期,班里有一个叫周文博的同学,他的作文被我推荐发表在《作文周刊》上,拿到样刊以后,周文博同学非常高兴,以后每次作文都能挖空心思地写,希望再次能发表,其他同学也争相学习,希望自己的作文也能见诸报刊,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全班同学的作文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总之,学生习作中容易出现空话、假话、套话,主要原因还是“肚内没货”、缺乏写欲望所致。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视野,不断积累增加贮备,勤于练笔形成手感,接触生活开源引流,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化“要我写”为“我要写”,习作教学中的一切障碍才能迎刃而解,作文教学才会出现:“明星素人齐争锋人人抢做弄潮儿”、“情真意切写华章,精雕细琢出美文”的良好局面。


    关注 好作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