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史上第一个被Berkeley新闻录取的女神

 




Berkeley新闻专业每年在大陆录取的人数一般只有两个人,基本不招本科生。


2月19号夜里,我迷迷糊糊地被电话吵醒,带着一肚子怨气双眼有些失焦地盯着屏幕接起来。我听见马男波杰克主题曲的铃声戛然而止,然后听筒里传出一声模糊的“Congratulations from Berkeley!”
 其实我也幻想过学校打电话告诉我“你被录取了”的情景,我总觉得自己一定要表现得高贵冷艳,要像一个合格的狮子座一样“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实际情况却是,我光听到congratulations和Berkeley两个词就把手机掉进桌上的米线碗里。我捞出来,顾不得擦干它,用两只手指捏着它在寝室里走来走去,蹲下又站起来,和那头的教授反复确认他所说的含混不清的三个音到底是不是我的名字。挂了电话,我乐颠颠地告诉了米总(BeBeyond带我的老师)还有周围亲密的家人朋友。等又坐回床上时,才发现自己激动地哭了。 我暗笑自己明明就是中举的范进,疯疯癫癫,预想中的高冷土崩瓦解,渣都不剩。只有一波一波的兴奋感往上漫,这种兴奋不仅来自梦想终于实现的满足感,也有种大学四年使命终于完成的解脱感。 回想大学这几年,算上申请季和最终的结果,最大的成就似乎就是找到了想走的道路并在几个实习单位和BeBeyond实现了阶段性的胜利。 

(一)申请前的积淀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顾影自怜地觉得自己是被理想所抛弃的无辜者。 我高中的时候是个理科生,而且似乎特别喜欢物理。因此初入新闻学院的时候,我对这里的专业既没有了解也没有兴趣。这种“背井离乡”的学科转换让我整个人陷入了迷茫。好像置身于看不清周围的大雾,不敢有太大动作。我小心翼翼地尝试每一个新鲜事物——国政实验班、学生会、社团,因为不知道日后该往哪里走,所以生怕走错哪步就毁了未来的选择。
另一方面,和同学之间的差距让我感到了自卑,看英语reading速度不够,国关的历史基础薄得像沙漠里的水,一烤(考)就没了。课业压力大,看reading看到半夜还看不完…… 随着年级的升高,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总要做出一些放弃。因为不知道对什么真的感兴趣,居然什么都不敢放弃,生活学习的压力随之越来越重,整个人越来越急功近利。这种日子和我想象的大学生活相去甚远,我开始迫切地想要一个方向,想有一个自己真的想要的梦想。 转眼间日子挨到了大三,幸好没有自暴自弃,通过前两年好歹发现了自己的一些兴趣点。我把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列到了一张纸上,抱着“实践出真知”的想法开始一个个尝试,看看到底喜欢什么。纸上包括我感兴趣的行业:电影、赛车、公益、外媒,也有我感兴趣的职业:市场、记者、编辑等等。完成一项就划掉一行,直到大四上,我终于把纸上的所有方向都划干净了。 这中间的过程曲折到可以再写一篇文章。总之,过了这么多岗位,也就不难发现:啊,差不多了,我大概以后都想做个到处溜达听人给我讲故事的人吧。 

(二)经历的输出和选择

 其实出国的想法大二就有了,但一直没能下定决心,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不能下定决心,直到我有天和卤蛋(一个同班的朋友)聊天。她说大多数的人出国读书恐怕都是抱着“不想保研或保不上研,考研太苦,工作又太累,不如出国”这样的想法吧。
我听后表面应和着“是啊是啊”,心下却好久都反不过劲来。我明白我也难以摆脱类似想法的阴影,也明白这也许就是无法下定决心的根本症结。我是被年龄的增长推着不得不选择出国,这一切和我本身一切意愿可能并无关联。 2015年6月,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实习的第六个月的某天,我在蓝色港湾的咖啡厅里采访完《十二公民》的导演徐昂,给编辑发了封邮件说下周会出初稿。那天天气真的很蓝,也很热,我坐在喷泉边上给我的好朋友发了条微信说“徐昂特别帅,长得也帅,说的话也帅。而且这是我人生中第一篇内容丰富也有深意的稿子(虽然深意都是徐昂说的),我今天特别开心”。发出去后,我突然间就觉得自己近乎迷恋地喜欢过去的六个月的生活,喜欢每一个同事,也是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可以下定决心去美国读新闻了,生活中的一切都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那天晚上我开始“正式”规划申请。当时我已经完成过两次托福考试,GRE还没有动过,申请的具体时间毫无规划,学校信息更是知之甚少。额外作死的是,虽然当时已经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总觉得不趁着实习的名义尝试一下赛车行业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于是还打算去试电动方程式赛车的实习。 于是我迎来了无比痛苦的七到十一月。七月中的时候我考了最后一次托福,总算拿了个拿得出手的分数。说来惭愧,我的托福一直是裸考或者类似裸考的,并没准备过太多,顶多提前个三天练练口语或者看看作文范文,所以最后我的托福也并不够各个新闻学院要求的114或者115。八月初的时候我从纽约时报中文网离职进入电动方程式实习,开始每天从人大到东直门来来往往。八月初同时开始的还有我的选校工作,从我下定决心出国后,我就把所有相关学校的官网页面打印下来,做成了个小册子,每周或者每个月认真看一个学校,比较各个学校的项目方向、课程设置、教授的背景和开销,初步确定了六个学校Stanford,Berkeley,西北大学,哥大,纽约大学,密苏里。 九月份我开始带着这六个学校的目标到处跑中介和各类机构。那时我还对该不该找机构抱着极其犹豫的态度。一方面,几乎我认识的所有的师兄师姐都表示DIY才是最好的方式;但另一方面,说出这样的话的师兄师姐也都是找了中介并且通过中介申的结果并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有些犹豫不决。时间紧迫,我飞快地和各个中介地聊,最后很快确定了非中介类型的BeBeyond,原因很简单,只有BeBeyond在听说我只想申新闻的时候没有劝我“新闻太难了,还是换传播”或“多申几个吧这样保险一些”。 九月中我开始到BeBeyond上课,同时十月份电动方程式北京站的比赛就要开赛了,GRE要开考了,跟纽约时报中文网报的选题要开始做了。我一度忙到放弃治疗,什么都不想做,在寝室装人间蒸发,但很快看看自己的选校又从床上爬起来写提纲,打电话采访。 进入十月底的时候我和米总有了第一次正式的接触,当时聊天的时候并没想到以后会把我过去二十来年的事情底朝天得和她翻来覆去地讲。这次接触也标志着我的文书大业正式开始。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觉得申请这段有很多故事要讲,现在真的落下笔来又觉得乏善可陈。写文书大概真的只是一次输出,是对以前经历的追溯和反思,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冀。我只记得米总一次次和我谈,和我谈话的次数比我和我妈打电话的次数都频。我开始在她的“逼迫”下一版又一版地写PS素材,把以前的故事掰碎了揉开了地写,在写第一个学校的完整版前文档里已经堆了两万来个词。我不想写小时候的事情,米总也逼着我思考有什么过去的经历塑造了我如今喜爱故事的性格……而这些思考又反过来影响着我的选校和未来规划,最后我“高傲地”只申请了四个学校。 

(三)提交和后续

 12月1日,我交了伯克利的package。之后又陆陆续续交了各个学校的package。每次提交的前一晚米总都和我一起改到半夜,交的时候米总总说“哎呀,田狗,你之后不管申不申得到我都要哭的”。我总是笑笑,心里却特别感动。 12月中的时候我完成了伯克利的writingtest,12月末完成了面试,面试的前两天,米总和我又是录音又是拿纸模拟了好久。 说真的,我觉得申请季,我把我能做的所有事情都做了,这种尽力感让我祈求能有一个好结果,也让我开始觉得结果真的只是一个结果,似乎不再那么重要。申请季后是漫长的等待,中间有段时间焦躁到失眠掉秤(掉秤什么的我很开心)。我发了条朋友圈说“欲望越是接近实现的时候就越是蚀骨”,我被这种蚀骨的痛苦反复折磨,直到那句“Congratulations”,直到我发现我成了伯克利在中国录取的二分之一。 

(四)写在最后


米总和我说写篇总结的时候,我心里浮起的其实都是感谢的话。感谢米总真心的帮助,感谢我父母的无限理解,感谢人大阳光狗带小分队的彼此支持,感谢我编辑对我的信任,感谢愿意给我写推荐信的人,感谢后来带我的Jessica愿意和我一起构思PS,感谢李同学申请季不停地给我加油打气,陪我去面试。 我是个考试运气很差的人,大概所有的运气都用来遇见这一路上遇见的人。祝我未来在新闻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一脚陷进去就再也出不来。
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国际政治实验班
GPA 3.74(WES:3.90) 
想要了解更多学长学姐的申请故事,那快来参加我们下周的学员分享会吧!

近期活动消息
BeBeyond学员经验分享会

3月18日(下周五)晚7点整 教三 3305教室四位学员WB学长,经济学院,转专业申请到 康奈尔大学(Cornell)MPPWS学姐,经济学院,申请到伦敦政治经济大学(LSE)金融LZ学姐,经济学院,申请到伦敦政治经济大学(LSE)管理SYY学姐,经济学院,申请到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经济学
想要参加拿起手机发信息吧:发送“人大 姓名 专业 年级”到18211133815

有心、有料、有趣的MissRUC

微信好友添加ruc_bf,享受蜜丝独家福利投稿请发至MissRUC@yeah.net,有奖励哦有纪念,有怨念,有思念不辞辛劳,不忘初心,不留遗憾



    关注 MissRUC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