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斋|中医史上留下临床医案最多的医家,他的秘诀是什么?

 

有这样一位中医,他一生留下三千多则医案记载,从古自今,没有第二人。他一生勤学不倦,救人济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幼承家学,青年时期进入太医院,官至太医院院使。一生勤学不倦,以救人济世为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勇往直前,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著书13部,为后世留下3000多个医案,是留下医案最多的医家。创立温补学派。
21岁时的薛立斋已成为明朝皇宫太医院的医士。太医院最大的职位是院使(院长),其次是院判(副院长),御医、史目、医官、医生、医士。医士是最低级别,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实习医生。

太医院的考试基本季度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成绩优异者,就向上提拔。薛立斋成为医士两年后,大考开始了。

各位可以完全想象当时的考试场景,考试由一个堂上官和两个医官主持,考题就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中出,对医生们进行笔试。

在宽阔的大殿里,医生们正襟危坐,展开卷纸,开始提笔疾书,考官们不停地来回巡视。

在这样严肃的考试中,薛立斋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考出了极好的成绩,以至于第二年直接被提拔为吏目,越过医生、医官两个级别。

公元1514年,太医院又进行大考了,医生们都显得紧张,在上一次考试中,薛立斋就凭借优异的成绩,直接被提升为史目,而这一次,薛立斋把目标放在了御医上。

考试开始了,医生们个个如临大敌。考试,对薛立斋而言,已成为检验他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在奋笔疾书中,他感受到痛快淋漓。这次考试,他再次考得上等,被提升为御医。当时,北京太医院里只有十几个人,薛立斋就是其中一位,而他仅仅28岁。

薛立斋之所以晋升这么快,一是他以学习为主,这是提高自己水平的好机会,哪怕是出差在外,他仍然刻苦攻读医书;二是得宜于父亲薛铠(当时擅长儿科和外科的名医、太医院院史)的教授,打下了很好的行医底子。

公元1519年,大考又开始了。这一年,薛立斋33岁了。按理说,做到御医这个级别,基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只要不出什么差错,就可以一直混下去的。为什么薛立斋还积极准备考试呢?

薛立斋一生都在追求治病的至高境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从文献中看,薛立斋为人严谨,在他的书里,除了治病,几乎没有提到过其他什么事。薛立斋厚厚的十几部著作都很干净,只讲医学上的事,其它事情几乎不涉及。其实,薛立斋给皇上治病、给各位阁老(宰相)大臣治病,花边新闻肯定不少,但薛立斋几乎只字不提,关于廷杖的事,笔者也是根据“伏阙谏南寻”这几个字才和历史对上号。也就是,薛立斋根本不把名利和荣誉当回事儿,一个字都没多写,通篇论述都是杖伤和治病过程。伺候皇上那么久了,人家只写了“奉待武庙汤药”几个字。所以,不难理解,薛立斋当上御医后,还是要努力考试。

其实考试并不是目的,他一直都在努力地学习,考试只是检验一下自己,最近到底学了些什么,仅此而已。结果在这一年的考试里,他又考了头等。这可给领导们出了个难题,怎么办,没法再提拔了,太医院就那么一个院长,两个副院长,都还没有退休计划呢?怎么安排小薛同志呢?

于是,不知道是谁的主意(八成是朱厚照的),就把薛立斋直接安排到南京太医院去当院使(就是院长)了。

南京太医院是未迁都前留下的,本来有院使,后来朱棣迁者到北京后,就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太医院,废除了南京太医院的院使。也就是说,南京太医院最大的官是院判(副院长),从建制上要比北京低一级。所以,薛立斋在担南京担任的职务是院判,但他在中央政府里的级别却是院使。也此为,在他退休的时候,身份是奉正大夫太医院院使。

那时,太医院不仅只为皇上看病,太医院还管理着全国的医疗事宜。比如,明朝的两京太医院都设有生药库,设大使、副大使各一人,掌管药物。每年各地都要往这里送药,然后由太医院按照药物的品级分类。再由太医院御医和药库大使辨验入库,礼部派人监督并登记造册,一式两份,一份留太医院备案,一份送礼部查考。另外,各地如果出现了瘟疫,太医院要派人去的,还要负责组织医生来对抗瘟疫。而且,全国各地的医官、部队里的医生,也都要太医院来进行考核。太医院就相当于现在的卫计委。同时,两京地区的惠民药局也归太医院管,遇到瘟疫流行,惠民药局还负责免费施药。可见,薛立斋分到南京太医院,可还真不是一个闲差,活儿多着呢。

笔者感慨,能做到太医院院使的人,必定是个高手。但是,能在人生中做到收放自如的,则是高手中的高手。而薛立斋就是这样的人。

面对名利,薛立斋的做法是:在44岁那年,正是年富力强、后劲无限的时候,他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太医院,成为一个普通老百姓。

公元1539年(嘉靖九年),薛立斋离开了太医院,回到了民间。这个选择,成全了他一生的事业。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诊病的数量和著作的数量都出现了一个井喷。一生留下三千多则医案记载,从古自今,除了薛立斋,没有第二人。其实,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选择机会,搁谁都眼花,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分清,哪些是浮动的光影,哪些是坚实的道路。

在他留存于世的三千多个医案里,里面的患者范围之广前所未见,从皇帝到满朝文武,再到普通老百姓,简直多得让人眼花撩乱,整个一个明朝医学界的《清明上河图》。再说说这些患者的身份吧,什么都有,工作单位也多了去了,什么阁老、给事、判官、上舍、光禄、太守的,什么刑部、吏部、工部、户部、兵部、礼部的,这些生病的政府官员们被薛立斋治好后,都很感激他。

所以,在薛立斋退下来后,许多官员还和他有来往。当时官员调动频繁,有的人在调动途中路过薛立斋家乡苏州时就会特意到薛立斋的家里来看看,聊聊天。

在退休后,他诊治了大量患者,还经常外地出诊。可以想象,当时他的工作量之大。母亲的去世给了薛立斋很大的精神打击,他此时开始思考很多问题,比如说死亡的问题,人可以留给这个世界什么等问题。从他写的书籍时间表可以看出,他的母亲是在公元1542年去世没多久他就开始加快写书的进度了,公元1545年,他撰成了《女科撮要》《外科枢要》两本书,从此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整整写了十年,直到公元1555年写完《保婴撮要》,这期间他还整整撰写和校注了八本书。

其实,人活着的方式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轻松的生活方式,每天喝点儿茶,周末唱唱歌,没人拦你,而薛立斋选择的显然不是这种生活。他除了给人看病,就是埋头写书。当时苏州知府到薛立斋家里去拜访他,看见他蓬头垢面地在那里批注书目,见有人来,才回到内室换上正式的衣服。这就是薛立斋日常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社会里,有人希望过上正常的生活、轻松的生活,但是有人注定要担负起更多责任,这样的人,轻松的时光非常少。薛立斋写了这么多书,对他自己来说,带来的是疲劳,没有什么大的收益,那年头也没什么稿酬和版税,他不是为了名,论名气,当年他的名气够大的了。因此,他的写作动机,他的这些书不是写给自己的,而是写给未来能看到这些书的医生们。

他把毕生的经验全都总结出来了,治疗什么病用什么方子最有效,用法如何,包括很多死亡的病例,都记录下来,留给未来的医生。

从别人的评价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真正的儒者,不重外表,非常廉洁。有趣的是,很多人都评价他诊病时特别从容,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诊病还能体现出医生的性格?

有位叫沈谧的人在写《校注妇人良方》的序言时说道,薛立斋诊断是“优游容与,俟其自然,不示功,不计程,期在必起。时精绝技,医者不能及”。即,薛立斋诊病是通盘考虑患者的身体状态,然后周密地计划,从根本论治,并不炫耀疗效,也不非算着几天能治好,而是让患者在自然的状态里真正的恢复健康。

另一位叫沈启原的人在《疬疡机要》的序言中说薛立斋“视病不问大小,必以治本为第一义。无急效,无近期,纾徐从容,不劳而病自愈。”薛立斋的治疗思路是调理你的身体,使你的身体状态恢复正常。

薛立斋是个外科大家,一般在外科用解毒药比较多,薛立斋也用,比如他就记载了金银花治疗疮痈的效果。但是,薛立斋更重视患者身体的状态,如果患者的身体存在问题,他一定会在外科用药的同时,调理患者身体内部的平衡。

对于薛立斋的治病风格,沈启原深有体会。在《外科枢要》的序言里,沈启原叙述了自己的妻子患病的经过。那时候,沈启原刚刚认识薛立斋,因为妻子患了疮疡,当时病得很重,几乎快要死了,薛立斋来了以后,从容治疗,很快就给治好了,浓启原描述:“当时是,诸医抱药囊环立,咸愕吐舌,不敢出一语。而无生率意信手,日剂一二,不动声色,坐而收功……先生之医,殆所谓神解者。”

如果你翻看薛立斋留下的医书,你可以看到一个个生动的治疗医案,在这些医案中,患者从痛苦到痊愈,从绝望到欢愉,你一定会感慨,人家才是真正的治病呢!

薛立斋1559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按理说,像薛立斋这样的人似乎不大可能有这种结局,因为他太辛苦了,除了看病,还为后人留下了十三部著作,而这些著作都是以透支生命为代价写出的。他没有闲庭信步的时间,没有静坐品茗的时间,也没有吐纳导引的时间,他的时间,都用来救人,或者奋笔疾书。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幼承家学,青年时期进入太医院,官至太医院院使。薛立斋一生勤学不倦,以救人济世为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勇往直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时刻。他为人简朴,不善言辞,却在钻研学术的同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临床记录。他继承了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医学思想,创立了温补学派,虽然其中温补思想被清代湿病学家广为诟病,但我们知道,薛立斋的医学思想是我们中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下工夫去整理和研究,他的关于治疗虚损疾病的经验在今天也有着特殊意义。

在所有的这些事情之外,是他那淡泊名利,一心救赴的精神。我们一直谈论的医道,就在这里。

让那些清代温病学家们讽刺薛立斋的言论都见鬼去吧!对一个一生中不停地救人,不停地为我们留下宝贵经验记录的医生,让我们献上发自心底的敬意吧!

后记:本文整理自罗大伦大国医系列《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仅就薛立斋的人物经历线进行整理。若想了解薛立斋医案,了解更多关于薛立斋事迹的读者,可以关注这部中医典籍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快问中医整理



    关注 快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