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的距离——三月义卖之后的故事

 

还记得两个月前那次轰轰烈烈的绿周义卖吗?在同学和老师热情的参与下,我们一共筹集到3645.1元,并最终将这笔善款捐赠给了北京工友之家的童子军项目,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事业。【最后有募捐通知哦~】...



——一次注定了的偶然,我来到了北京皮村。

还记得两个月前那次轰轰烈烈的绿周义卖吗?在同学和老师热情的参与下,我们一共筹集到3645.1元,并最终将这笔善款捐赠给了北京工友之家的童子军项目,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事业。

为了表彰领取表现突出的班级,我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的同心实验学校,领取捐赠证明。


(表现突出班级捐赠证明)

本以为是很平常的一次“跑腿”却让我有些小小的意外。

意外之一:地点的偏远

首先让我意外的是地点的偏远,北京皮村位于东五环到东六环之间的城乡交界地带,同时也是朝阳区和通州区的交界地带,光听这个地标就觉得这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果然,从学校出发,积水潭地铁站上车,中途导两次地铁线,经过17站,最终到达草房站,从草房站出发,等二十分钟一班的公交车,再坐十几站,终于到达了皮村西口站。和我一起挤在公交车上的大都是打扮的谈不上时尚的人,沿途望向窗外,印入眼帘的是大片的绿地,让我意识到还身处城市中的只剩在雾霾的后屏障外的点点高楼。
意外之二:皮村景象

下了公交车,环顾四周,沿街是紧凑的商铺,大部分的招牌也已经在风吹日晒中摇摇欲坠。在走上个一百来米,终于到达了“传说中的”皮村,这一路可谓“千辛万苦”啊。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意外。

就像照片中所看到的一样,皮村有着农村的特点——巨大的村门,狭窄且布满了垃圾清理后的污渍的街道,同村门口的公交站两旁一样,各式各样的商店紧凑的挤在一起,几乎每家店铺之前都立着一个喇叭,循环播放着“统统二十块,统统二十块......”,听得入神,一脚猜进了下雨后路中央出现的“泥坑”,腿上还残留着的泥点,又踏进了另一块由于道路坑洼而形成的水坑。“确实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虽然曾经听说过类似于皮村这样的城中村,也看过一些照片,但亲自走在这样的街道上还是第一次。



同心实验学校



目的地同心实验小学位于皮村的尽头,一边走着,学校的老师一边和我聊,从工友之家的成立过程到主要职责,从同心实验学校的建校历史到孩子们的生活,600多米的主路很快就走到了尽头,我们来到了同心实验学校的门口。

同心实验学校
学校概况:同心实验学校是面向打工者子女的学校由服务打工群体的公益机构——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集聚社会力量创办而成。学校成立于2005年7月,学校的硬件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师队伍也较为团结和稳定, 现有学前班、小学部,8个年级,14个班,师生共计500余人。

教学楼是由70年代的旧屋舍改造而成的,简陋的二层小楼完全的暴露在阳光下,楼梯口,教室门前坐着由于周末父母要出门打工而无法照看的孩子们,他们看到我和学校的老师走进来,热情的打起招呼,不经意间,我脸上也浮现出了笑容,或许这样的笑很简单,很平凡,但却总能在心中留下些什么。

操场不大,三三两两的孩子聚集在操场上做着游戏,我不愿意用也丝毫不觉得“丝毫看不出他们是打工子女,看不出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来描述这一场景,因为那种自身的优越性是我在通过他们感受不到的,或许义工们包括我在内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同情,但绝不是带着先天优越感的同情,而是由心由爱而发的同情。
在窄小的校园中不起眼的角落里,“藏着”孩子们视如珍宝的书,便是同心书屋了。书屋很小,书也不多,几把椅子一张桌子歪七扭八的支撑起这片小小天地,书就堆放在上面,很旧,却又很宝贵,这个书屋谈不上温馨,谈不上舒适,却满足了着孩子们小小的梦想,不免有些感动。



打工博物馆



从书屋出来已经是下午两点了,烈日正当头,我和老师来到村里面的打工博物馆,起初听到这五个字,我还有些惊讶,“博物馆?”想不到小小的皮村还会有博物馆,于是十分好奇。到博物馆的路不同于皮村的主路,甚至称不上路,那只是在砖砌的房子中间堆满土的空隙,一脚踏上去,黄土漫天飞.....终于又回到了路上,打工博物馆就位于路旁。

(博物馆概况:)打工博物馆是2007年在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创办的一家民间公益性博物馆,以能够真实纪录、反映打工生活的物品,共同纪录打工者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所在的皮村一切仿佛都处在某种现代主义城市想象的反面:散漫、未经任何规划的建筑高低错落,坑洼不平的道路两旁连成一片的是作坊的门脸,墓地就紧挨在大街的旁边,这里的蓬勃和荒芜是一体两面,似城非城、似村非村的杂交和边缘景象,仿似在挑衅着那些关于现代社会及秩序的规范性论述。

很难想象,在这片被都市遗忘和抛弃的边缘地带,竟有一间“博物馆”存在,除非亲自穿过略显拥挤却井井有条的展厅,狭小而总是人气满满的放映室和图书馆;或在展场外面的帐篷剧社中坐下,观摩一出附近工友居民自己排演的戏剧。恐怕更难想象的是,这间仅百多平方的小院落,事实上在北京五、六环之间广大的城中村区域扮演了文化中心的关键角色,它还是全国打工者文化交流及社群建设的重要平台。自2010年6月开始,‘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整个展厅被搬到马德里的索菲亚皇后美术馆,随后是柏林的世界文化宫, 以及玻利维亚的国立美术馆和人类学与民俗学博物馆。

而这一切的起点仅仅是几位打工者的自发组织。
“十五分钟的距离”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幅卫星遥感影像,名字叫做“十五分钟的距离”,通过遥感影像的方式展现了一段十五分钟车程的道路所连接起的截然不同的两端, 一端是城市林立的摩天大楼,一端是如我脚下所踩着的皮村的土地上的光秃和贫瘠,若不是亲自来到这里,我不会知道这短暂的十五分钟的竟沟通前起连个世界,它即使桥梁,也是一段暂时难以越过的界限。

以前我与许多人一样,对于这个车程两个多小时、几十公里外的“小世界”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啊,他们生活的很苦”上,但当 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才会真正的体会到“苦”只是我们脑海中固有的印象罢了,诚然打工者的日子不好过,但却不能用“苦”来概括,反倒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似乎不是同情,也不是优越,我不太明白,大概就是可以沉静下来静静的听一段故事的感觉,很奇妙,却也很踏实。
啦啦啦:同学们募捐啦!

希望大家捐出自己天真烂漫的小学时代读物,为同心实验学校的同心书屋增添一份生机和活力,具体细节将于本周四前下发到高一高二志愿服务队队长处,大家来踊跃参与吧!

(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高二十班傅楚钦)

守望着的行动

流动着的心声

图/ 傅楚钦

文/ 傅楚钦

编辑/ 丁语琪


    关注 二附志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