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光与影  阿福·佩尔特 《镜中镜》

 

楼宇层层,深夜霓虹.........



楼宇层层,深夜霓虹......

《镜中镜》(Spiegel im Spiegel)是1935年生于爱沙尼亚的阿福·佩尔特Avro Pärt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最早是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没有具体的宗教内容,却有虔诚静谧的宗教气氛。这里有他最典型的写法:将声部缩减至二、三声部,每个声部都遵循自身的运动轨迹,如宇宙中星球运转般和谐而神秘,音乐因此有一种秩序中偶然相遇的趣味。那种‘钟鸣’般的音响总是在低音区轰鸣,而音乐的主题显然提炼自巴赫著名的《C大调前奏曲》。越是简单的音乐越不容易写,越是简单的音响越需要严密的内部逻辑。佩尔特为他的音乐表达创立了钟鸣作曲法Tintinnabuli ,这样独创性的作曲法令帕特在当代音乐中独树一帜。他的独创方式与德彪西类似,他们都是不可模仿的,一旦模仿听起来就会像抄袭。这首乐曲,尽管形式简单得无法形容,却有一种魔力。
这样静默、悠长的音乐,简单来说可谛听、可放松、可疗愈、可减压、可压惊……往深处概括体现了宗教情结、虚无主义、less is more或禁欲主义色彩。不管怎样,它引起了浮躁时代的各种反响,人们纷纷对他抒情——“这是寂静中的声音,它也许来自天国,也许来自远古,甚至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我真想在我生活的都市中找一个最高的地方,从空中把这一段音乐播散给人们听,让城市中所有的心浮气躁刹那间荡然无存。”但这简单纯粹的音乐,它唤起的不仅是浮华时代的新鲜感,它还有不可忽视的音乐品质,它的内视、适度、自我生长,孤独的结构、骨骼分明的乐句,一如佩尔特的才华不可描述。我想,这音乐的品质来自它的真实。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或为独创而风格化。只有来自真实的自我探寻与内心渴求,才能获得风格的自我完善、更新与成长。【转自虾米音乐】
                       


    关注 任老师开课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