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访谈“炒鱿鱼”炒出牛仔裤大亨

 

现今被誉为“香港牛仔裤大王”的马介璋,正是以当年被“炒鱿鱼”的事为激励,努力奋斗,从底层做起,最终成就了一番辉煌事业。...




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牛仔圈那些事儿

15岁上班第一天就被老板炒掉时,没有人预想到年仅15岁的穷小子会成为香港佳宁娜集团董事局主席、香港的牛仔裤大王,从而进军深圳作为内地大本营、生意做大到全球各地。
1


少年壮志不言愁,挫折激励成辉煌


涉足制衣打工仔成“牛仔裤大王”

马介璋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最早投资深圳的港商代表,还因此带动大批港人投资深圳及广东其他地市。

毛衣工厂为毛衣“抓毛”

1949年,7岁的马介璋随父母从广东潮阳去到香港。全家人挤住在香港贫民区的一间小木屋,睡梦中曾从小阁楼上踩空摔下来,下巴至今还有伤痕。15岁初中毕业,马介璋到母亲打工的一家毛衣厂当学徒,为毛衣“抓毛”。第一天上班,什么都不懂的他,到母亲的工作间询问应该怎么做,被老板碰上,认为他贪玩无心工作,当即炒他“鱿鱼”。马介璋安慰母亲时是这样说的:“终有一天我要开比他大十倍的工厂!”
        牛仔裤裁缝学徒

第二份工作是当牛仔裤裁缝的学徒。机敏的马介璋很快成了熟练工,白天在车间缝牛仔裤,晚上还做缝纫,一天工作18个小时,每个月能挣300多元。干了两年,除去交父母补家用的部分,自己也攒下1500元。

        开创自己的事业

一心要改变自己打工命运的他,迫不及待地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用这笔钱租下一间地铺,买了两台旧的制衣机,然后与大厂接洽收原料,先把牛仔布料外发给家庭主妇加工,再收回来自己做“上裤头”等工序。这样的家庭式加工一干就是三年,他从中赚取差价,做得十分顺利,铺位规模逐年扩大,竟盈利10多万元,雇工达到250人。

接着马介璋通过经纪人介绍直接为外商加工,减少中间环节,利润又大幅增长。于是他买地造房,建起l万平米的达成制衣工厂,步入香港制衣商的行列。后来他依托内地,在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泰国与港澳等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企业,组成以生产牛仔裤为主兼营布匹、拉链、纽扣等副料的香港达成集团。
2

与人为善,诚信至上
马介璋友善为人,确保信誉,使他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平日奉行与人为善的道德标准。一次他和朋友到夜总会跳舞,在舞池中他被一名外国人踩了一脚,朋友打抱不平骂那老外,反倒是马介璋出来劝架。后来,那个外国人来到马介璋桌边道歉,互相介绍之下,才知道他原来是瑞典的一位服装商,到香港来买货,都是一个行当的人。两人竟因此而做成了一笔大生意,成了永久的客户。马介障也经常用这一亲身经历教育子女和身边的管理人员。谦和诚信的马介璋也得到客户的信赖。7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香港服装实施限额制,一下子他获得港府10万条牛仔裤的配额,占了全港配额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后来他在房地产吃亏到南非重新创业,由于信誉不跌,名誉不倒,立即获得美国客户大批订单,使他迅速从房地产业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恢复了元气。

 

 苦斗三年走出“山寨”

先后在澳门、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泰国、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区和国家都设厂办企业,业务也从制衣向房地产、酒店、珠宝、娱乐、制鞋、织布、以及染布业等多元化发展。

特别到了1985年,此时更成熟更老练的马介璋敏锐地感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迈出一大步,他认为中国不论是制衣还是其它,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仍有待开发。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策略,依托祖国大陆,向大陆投资。

这一着使他的事业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从1985年开始,马介障先在深圳投资500万元设服装厂,第二年就增资到3000万元,继而他又参与了制鞋、旅馆、娱乐业等的投资,在宝安县发展面积30万平方米的工业村等。依托大陆,马介障的事业更加兴旺发达,他自己说中国是他的“后勤基地”。
结语
拼搏精神代表
经商的道路虽然曲曲折折,但马介璋年少时的誓言没有落空,他的集团业务已经扩展到房地产、酒店、物流等多个领域,他的工厂比当年“炒”他的老板的工厂不知要大多少个“十倍”,他是享誉海内外的香港“牛仔裤大王”。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关注 牛仔圈那些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