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主水,说:简述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窑

 

有南北之别,即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尊)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宣和、政和年间,在...



有南北之别,即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尊)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据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宣和、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置窑场烧造青瓷。“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

目前对汴京官窑尚无定论,因为宋代汴京城已深埋在地下,无法进行考古发掘。

北宋官窑的设置,据说是因为定窑贡瓷不合宫廷用瓷要求,“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叶缜《坦斋笔衡》)。李辉柄先生认为,北宋官窑有两个,一个是设在汝州,一个是设在钧州,故称汝窑和钧窑(《宋代官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有人认为汝窑就是汴京官窑。有人认为根本就没有汴京官窑。还有人认为明以前的官窑并不是官办御窑场,而是有朝廷遣官到钦定的窑场监烧,有旨则供,无令则止。

根据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来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仅仅数十件)的特征如下:

胎质;紫黑色,较致密。

釉面: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呈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处隐约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窑的一大特点。

器型:种类较少,除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

底足:裹足支烧、器底有芝麻钉痕迹。

纹饰:圆器以釉色为美;立器为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棱。


南宋官窑,是高宗南渡以后在杭州另设的新窑。据南宋叶 《坦斋笔衡》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明人曹昭《格古要论》又补充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清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历史记载,修内司窑窑址在杭州凤凰山下,但至今尚未发现。郊坛窑窑址在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已作部分发掘。由于修内司窑窑址和哥窑窑址都未发现,二者器物特征也相似,对于此种现象,早在明代,已有人注意,《遵生八笺》评价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作者高濂认为:“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宫家造也……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处”。鉴于故宫中收藏有传世哥窑瓷器,而其造型又是按宫廷需要设计的,故李辉柄先生认为修内司窑其实就是传世哥窑(《宋代官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此可备一说。修内司窑瓷器的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用澄泥做器坯,胎子呈深灰色、灰褐色、灰黄色等;胎有厚薄两种,即胎厚釉薄器和胎薄釉厚器。

釉质: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炒米黄等多种色泽。釉面光泽如面容之微汗,润泽如酥,也有温润似玉的。釉面多开片,釉中气泡小,如粉末状。

烧造:由于胎色不一,釉的流动性也较小,“紫口”或有或无。由于裹足支烧者居多,所以“铁足”者也少。厚胎薄釉器为支钉支烧,薄胎厚釉器为垫饼垫烧。

郊坛官窑瓷器的鉴定特征:

胎质:胎土呈黑灰、黑褐色,胎较薄。

釉面:釉较厚,有粉青、炒米黄等色。

器形:有盘、碟、洗等日用器,还多见仿古青铜器型、玉器型的宫廷陈设瓷和观赏瓷。

烧造:有的器物有“紫口铁足”。


    关注 主水典藏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