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论坛|我评《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

我评《苏东坡传》
我看过很多人物传记,大多都以年代为写作顺序,或褒或贬,较为客观,如钱理群的《周作人传》中对于周作人后来的叛变既有客观的陈述,也有作者个人的批评,迪克·威尔逊的《周恩来传》只是尽到陈述的职责,并没太多的作者的观点。但是,《苏东坡传》却很不一样,整本书都充满了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和对他才情的崇拜,甚至他自己也说,我写这本书就是以此为乐而已。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苏东坡这个人物也许会不那么准确客观,但是,这种因爱而写的热情却是我不能拒绝的。

林语堂写苏东坡,也采用了年代的写作顺序,但是他在每个时期下都以一些关键词来做描述,有的用他的关键经历作子题目:应试、抗暴诗、逮捕与审判、太后恩宠,有的用他的特点:瑜伽与炼丹、百姓之友等,这些子题目概括了苏东坡的人生大事件,主题鲜明,简单的概括里,也有春秋笔法的意蕴。      

林语堂喜爱苏东坡,体现在一件件大事小事的描述上。比如,他描写苏东坡的外貌;颧骨高,下巴颏儿和脸大小极为相配。古人没有照片只有画像,这样的描述着实让读者对在对苏东坡的敬爱之余多了几分爱慕。再比如,林语堂在描述苏轼的官场生涯时,尤其是他对皇帝的劝谏,都附了奏折的原文,“他在元佑三年的一道表章里写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君之时,当以国事为先,欲事其国,则必保其身’”,“安石以为贤则贤,以为愚则愚,以为是则是,以为非则非”,“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谓台鉴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鉴亦与之。公议所击,台鉴亦击之......今日物议沸腾,怨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苏东坡的每封奏折都言辞恳切,句句真诚。在拗相公王安石和苏东坡政见不合这件事上,林语堂也极力支持苏东坡。但是在王安石改革这件事上,我倒是支持王安石的,一个王朝要想长久的兴盛,必须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改革中出现问题可以调整,一味的反对也是不利于政治进步的。在苏东坡被贬到地方,但仍然政绩卓著,他修理水库和输水管,杭州居民从此都喝上西湖的水。他在灾年中也颇有远见,早早的就向朝廷上告要求赈灾。

但苏东坡最为卓著的成就就是诗歌了,《赤壁赋》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黄州的美好风景让苏东坡重新回归了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回归了他调皮的本性。他收起以往的尖锐、紧张和愤怒,以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笔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于是林语堂写:“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幸福都是一种秘密。但是凭苏东坡的作品而研究其内在的本性,借以此窥探他那幸福的秘密,便不是难事了。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每当我失意时,最先想起的就是苏东坡了吧,只要读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等句子的时候,心中便开阔和明快起来,古往今来,人类所有的悲伤都是共通的,延续在血脉里的坚韧和毅力不是生活中的琐事和苦难可以消磨的,既然苏轼可以获得解脱,我又何尝不可?



但我认为,苏东坡在林语堂的笔下并不真实。苏东坡是个天才,不论在政治、艺术、还是为人处世上都十分让人敬佩,他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幸大多是由于外部世界引起的,政治斗争导致他接连被贬,亲人友人的离世让他痛苦,可是,这些事情就没有他一点责任吗?苏东坡最适合的职业应该是文人而不是政客,他的体察民情和人性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政治制度进步的,他以文人的济世心态去为官值得称赞,但却缺少政治家应有的胆略和远见,因而屡屡碰壁。而林语堂文章中却站到苏东坡的个人角度,以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历史事件以及苏轼、王安石等人,是有失严谨的。

这本书林语堂是用英文写作的,我读到的是翻译作品,英语的表达也许另有一番味道吧,但总觉得不如中文有趣。

古时的文人,尤其是宋朝的文人,十分让人敬佩,他们不但文采好,为人处世也是十分宽容友善。王安石晚年与苏东坡在金陵相遇,此时王安石年老多病,爱子新丧,伤愁交集。昔日贵为宰相时,清高的苏轼很少登门,加之政见不同,更难以晤谈,今朝愁苦之时,两人竟相见言欢,把酒唱和。王安石从心底里感激苏轼的宽大。他邀请苏轼迁住金陵,以作邻居。虽然尚未看破红尘的苏轼婉拒了王安石的美意,但两位诗坛巨匠间的吟颂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以触摸的暖暖温情。



因为林语堂,我爱上苏东坡,爱他的机智幽默、耿直善良、文采斐然。林语堂把他的一生概括为历代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生,他也是少数在生前就享有盛誉的文人,在他死后,上至皇帝下至黎民,都十分爱戴他。他的成就和标签确实太多,但我想,他的人生这样值得我们怀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北宋这个开放宽容的时代为他的成长提供滋养,另一方面,他活成了他自己最真实的模样,没有包装,和我们普通人那样相似却又只让人敬仰而不嫉妒,这大概是他最深的魅力吧。
作者:2015级文史哲基地班马静

编辑:马静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关注 历旅院院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