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故事 From Big Four To Top Four

 

最后去的学校:Booth。...



申请结果



申请学校 & 申请结果

  • Chicago Booth (Admitted)
  • NYU Stern (Admitted with $ 140K+)
  • Cornell Johnson (Admitted with $ 80K+)
  • Yale SOM (Ding without interview)


背景



MH

  • 大陆护照, 男性(硬伤)
  • 美本, GPA: 3.93
  • GMAT: 750
  • US Big 4 (4年), AICPA
申请经历



大概半年前,我刚开始懵懵懂懂地开始申请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沃顿校友的Coffee Chat, 我当时问了他一个问题:Throughout your two years in Wharton, what would you say was the hardest part? Coursework or recruiting?  他的回答是:The hardest part was actually getting into Business School.  After that, it’s all manageable.

半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明白他当时不是在开玩笑。 MBA申请这条路,只有亲身走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很多朋友听到我的申请结果后都会说:哎,四中三, MBA申请貌似挺容易的啊,成功率这么高。要不我明年也投几个试试。。。然而很少人知道其实我可能是携隐去年带的这一班弟子中可能最难弄的一个了(Lindsay姐这个时候如果在看的话一定在狂点头 )。

四大背景带给我的各种纠结

我是纯四大背景, 而且不是什么四大的咨询, transaction service部门,就是纯会计,虽然工作形式也都是professional service那种team-work basis,但是感觉跟投行、PE/VC、M&A那些经常出现在报纸头条的比,我的工作内容实在很难吸引AO的注意力和兴趣,更别提留下什么印象了。而且不管是CD,还是各种微信申请群,你都会经常听到说“四大”,“中国人”,“男性”这样的交集绝对无缘M7。

于是,漫长地打击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事后我发现,大部分申请人都会一度觉得自己是最“难”的一个, 我可能工作背景太普通, 他可能没有海外经验。所以其实没有谁会是特别轻松的,各别年薪过30万美金的大神请出门右拐。。。)  拖到了7月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先换工作再申请,至少跳出“四大中国男性”这个悲惨的圈子。

但是如果我换了工作,可能就得延后1-2两年申请,否则刚换工作就申请MBA会被质疑动机。而且在美国换工作还得找愿意接手我美国工作签证的公司,前前后后手续繁琐还会拖很多时间。最后下定决心,毅然决然地告诉自己…要不先试试看…?

为什么我在美国,却找了中国的咨询顾问?

于是我找到了携隐做我的申请咨询。这里打个岔, 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找中国的咨询团队?我都在美国了为什么不找美国的呢?美国的咨询师毕业于HSW、M7的应有尽有,你喜欢什么学校就能挑一个那个学校毕业的来帮你。而且英语说的不好的美国人也比英语说的好的中国人更有语言优势。

那我为什么最后选择中国咨询师做我的谋士呢?首先关于语言优势,我看了很多成功申请人的作文,也看过些申请失败的经验总结,我的感觉的是很多人败在CG不够具体,或者CG跟过去经历衔接不上,或者Package表达不出自己特点,故事没有主线这些问题上。没有人被拒是因为语言不够漂亮,表达不够华丽的。而且不管你请中国的还是美国的咨询师,整个package的写作和修改都基本都是出自你自己之手,所以对我来说咨询师的语言有没有优势我倒不是很在乎。

那么我在乎什么呢?Personal attention:发掘故事,制定合理的CG,理出自己过去经历的主线和找出自己特点这些过程其实是非常花费时间和精力的。

在这点上我的主咨询师Lindsay姐要点名表扬一下,真的非常耐心,而且你能感觉到她take a personal interest in your application。别的就不说的,光在我CG的制定上,我们就电话里讨论的好几晚。

第二,  我还在乎我的谋士有多了解我。我的咨询师怎么会了解我?会呀,她是中国人啊, 她跟我在差不多的大环境下成长,我们的文化,经历也相似。这样的好处就是沟通就会多了很多默契,自然对未来的故事发掘提供了效率。

除了是否了解我,我也在意我的咨询师是否了解我的对手。知己知彼才能尽量避免全军覆没嘛。大家都了解applicant pool这个概念,可能会最终会取代你的对手说到底就是你周围的中国人。那谁比中国咨询师更了解中国申请人的背景情况,更能决定你不是在你的applicant pool 脱颖而出的那个呢?

当然,写这个总结本来就是带着感谢携隐姐和Lindsay 姐的心情写的,当然就不能保证不biased,但是至少我可以说我提到的这些点都是我最中肯的建议,也是我当时真实的想法。

好的申请就是在无数次修改,漫长折磨中去除所有漏洞

记得一次把初稿交给Lindsay姐看,信心饱满, 因为感觉自己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很久了,平时工作邮件、business memo、research summary都写的得心应手,申请作文这种绝对没问题。第二天看到反馈,愣了。。。反正文章里能否定的基本都被否定了,连最基本的CG也被否定了。

于是我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给Lindsay去请 (tiao) 教 (zhan) 她,最后在电话里被她Challenge到没有脾气。在她的一个个一针见血的追问中我看到了自己文章和CG的好多漏洞,服软后就开始改吧, 就有之前说的,CG前前后后改了好几天才基本定下来。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我未来想做什么是一个subjective 的选择,咨询师有什么好不同意的。可问题是AO会Judge你的CG。他们审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判断你是否能做到你说你未来想做的事。如果你是四大的会计,你当然可以说你MBA毕业后想去做PE, 问题是有人能不笑你吗?  那怎么样才能让人相信你能做到你未来的目标? 取决于你的Past  performance啊,你如果你能证明你之前做的每个决定,走的每条路都在为你未来的目标做准备,你就有了可信度。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把你的CG写的很具体,跟之之前的经历很逻辑的结合起来。

如果说CG这种最基础的东西都我都能改好几天,你设想下我的其他作文。。。一篇作文改个十几二十次是非常正常的。 而且每次都是大修改。记得有个一起申请的战友跟我抱怨说她写的一篇文章跟刚开始的版本比已然面目全非了,我淡然地对她说,我写的这篇文章已经面目全非过好几次了。

有很长一段之间都是,半夜12点停止工作开始改作文,改到凌晨3-4点,把彻夜改好的作文发给了Lindsay,欣慰地睡着了。4、5个小时后醒过来已经看到她反馈的邮件, 点开一看,大写的一个“唉”字。。。 但是虽然心里很痛苦,还是很庆幸Lindsay和携隐没有因为想省事儿草草通过。我一直很感激她们那份严苛把关的态度。

除了文书的逻辑被 challenge,Lindsay 和携隐姐也帮我反复在内容的表述做修改和提升。这样反复地改,反复地刷,其实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把文章里存在的漏洞给去掉。其实AO在看你文章的时候多少会抱着“大家来找茬”心态, 你能提供最少的漏洞给他们挖,你拿到面试的机会就相当越大,因为他们没有很明显的理由拒掉你了。

你或许会觉得携隐和Lindsay作为咨询师是不是太过严厉了。仁者见仁吧,对于我来说,我宁可所有严厉的挑战和质疑声都是来自于阅读我作文的咨询师,而不是来自于阅读我作文的AO。

有好的心态才会有好的结果

然而毕竟是第一次申请没经验,长时间处在高度的申请和工作的压力下(申请的时候正值四大忙季),人总是会扛不住。记得一开始Lindsay 跟提过几次我半夜不睡觉的作息习惯得改,但是四大熬夜熬惯的我很是不以为然,然而申请开始的几个月后我就生病了,发了很久的烧。而且在反复改了十几次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情况下最终没能赶上CBS的ED, R1的几个截止日期也全错过了, 就这样,我的R1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写Essay的激情也大幅度下滑。

很多申请人都提到过作文写到深夜痛哭,我特别能理解他们当时的心情。虽然我没写到痛哭,但是确实萌生过好几次想放弃的想法。距离大部分学校截止日期前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我任性地跟女朋友出去度假了,当时一直用“命里无有莫强求”的“领悟”来劝慰自己。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没看到我回信后,Lindsay 姐开始不断的催促我。 我跟她表示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她在电话里劝了我很久,她搬来加州后也花了很多时间跟我面谈了几次,跟我说她之前很多进梦校的学员并非是背景最出色但却都是一直埋头努力不放弃的人,她让我意识到我那种看似这种老子“无为”的豁达其实是逃兵的懦弱。放空一段时间后,我重返申请之路,不求能拿到offer,只是想把这条路走完,不半途而废罢了。

脑子里没了offer,心里反而就没了压力,之后的写作也顺畅很多。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无意在Youtube上看到一个讲述自己身世的视频。我看了之后突然受到启发,觉得是非常吸引人的storytelling的手法。又想起Lindsay和携隐之前跟我提到BOOTH很看重创意这点,于是我索性删掉了之前写了好几个月写的作文, 也摒弃了各种business essay writing的rules & principals,把我的经历和我的故事用类似漫画的形式完完全全重新复述了一遍。

在当时其实是一个非常risky的决定, 因为离截止日期不到两周了。这种不按章程的写作手法如果被Lindsay和携隐一票否决,我就没时间再重写了,但是我当时也已经是破罐子破摔的状态了。有的时候真的得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非常让我出乎意料的是,Lindsay 和携隐看过我的“创作” 后“龙颜大悦”,终于给了我久违的肯定。很快地修改了两个回合后,我的Package终于得到Lindsay 和携隐的blessing。

交完package后我突然觉得轻松很多。我当时并不期望会有下文,只是庆幸自己把申请做完了,至少没有做个半途而废的逃兵。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校开始陆续给我面试的邀请。

面试:做好最后一步

面对面试的态度就应该是,不给我这个机会则已,给了我就一定不会放过。

然而我一开始并没有很谨慎对待面试,感觉自己也是个见过点世面的人,面试过好几家公司,给过commencement speech,在公司主讲过technical training,也跟合伙人去过不少个client meeting。。。于是就屁颠屁颠地跟Lindsay姐做了第一次一次Mock Interview。她一边听我blah blah地讲,一边在笔记本上做着笔记。面试完她也差不多写了两大张纸,后来才知道那些全是她帮我总结出的问题,我又石化了。。。之后她跟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展开讨论。听完她的分析后确实认识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回答没有直切问题关键,回答的内容也没有按照STAR的规则来组织。。。给人的感觉就是抓着一把瓜子聊天的状态。

然后这种你随意的边想边说,面试官很难follow你的思路,不能follow你的思路就会觉得你说的不清楚。 于是回家后老老实实把面试问题网上搜集了一下,一个一个认真列出了回答的点, 也给每个点找出了具体的例子。

最后就是找我女朋友Mock。在跟我经历数月申请折磨的她也是一肚子火。我就每次在她心情不爽要爆发的时候找她陪练,这样她一定面的特别严,grill地一定特别狠。被她“折磨”几次之后看到正式的面试官有种看到亲人的感觉,太NICE了, 面的也特别顺利。  就连NYU 的pressure interview也应付地有条不紊。  面试完感觉很好,之后的offer也验证了当时的感觉,我拿到面试的学校最后都拿到了offer。

顺便说说奖学金。其实中国学生,尤其男生比较难拿奖学金(这里各别年薪超过30万美金大神请出门左转),所以要达到申请和面试没有疏漏,达到了最佳水准才有希望。比如面试的时候,你回答同样内容,两个表述方法就能给面试官两个感觉,如果你的回答是那个最好的那个,面试官在决定录取后给哪个奖学金时候肯定选最好的,或者决定录取时也是一样。

R1夭折后的自救



认清现实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跟很多朋友一样,我在申请刚开始也热衷于找咨询师给自己做个评估,看看自己实力如何。 然而,每当有咨询师告诉我我的四大背景在申请上不会加分,甚至会减分, 我就很难接受,然后马上再找其他咨询师,希望会听到不一样的判断,最后浪费了大把时间在和国内的国外的咨询师通话、见面,然而最终评估都大同小异。

R2我把精力集中在了怎么去改善AO对四大申请人的看法。 其实AO对四大申请人或者CPA的“偏见”大致包括:

  1. 太过循规蹈矩, 不敢Take Calculated Risk
  2. 工作经验里缺少比较Entrepreneurial的历练
  3. 性格太过死板无趣,不Creative


于是我在作文里讲述了我在被告知因为我国际学生的身份,被要求放弃我的四大实习之后,我一路从学校国际学生部,交涉到会计系主任,再appeal到美国移民局, 最后和商学院院长一起帮我们学校curriculum上正式添加了一门专门给国际学生实习用的课程的这么一个小经历,来证明我这个CPA也不是那么胆小怕事的;我叮嘱我的推荐人尽量少写我的日常工作表现,多例举一些我发起且带领的一些Out of Scope Projects,再怎么把这些services pitch给客户的成功经历,从而表现我这个四大会计也有着Entrepreneur Mindset;最后你不说我们无聊没创意嘛, 我索性把我所有的材料做成一本漫画…

就这样, 我一点一点地去颠覆了AO在粗略看完我背景后给我限定的条条框框, 从而起到了一种欲扬先抑的表达方法。 其实这样反而利用到了我背景带给我的劣势。

控制到心态才能控制好局面:

MBA申请不仅是智商的较量,也是情商的考验。在申请路上很多人都会遇到挫折,尤其是第一次申请的时候,会碰见有很多无法预见的障碍。  遇到打击大家都会被影响情绪,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事态就会迅速恶化到不可挽留的局面。

就像我之前提起,我R1申请的期间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初次品尝申请给我带来的挫败感,闹了情绪,最后错过了截止日期。 结果就是我R1遇到的问题还在那,而我又多了一个问题: 我错过了成功率相当最高的ED&R1。于是第二轮我停止了一切心理上的纠结, 一门心思的放在最大限度地做好我的Package,在遇到任何打击后让自己在最快的时间回到申请的状态,进而也在最短的时间对之前的犯的错误做出纠正。

在学校公布作文题目那一刻起,倒计时就开始了,它不会因为你的情绪而停下来等你慢慢调整。只有控制好你自己的心态,才能掌控好你申请的局面。

能拿到Booth,为什么Yale连面试都没有?



Yale 是怎么回事? 其实很简单,我Yale的package前前后后一共只花了不到两天。

本来计划Booth和Yale 一把抓的,但是Booth的故事写着写着太投入,就把Yale忘记了。 5号下午递交完了Booth才猛然想起Yale是两天后的7号截止。 其实Lindsay,携隐,包括我自己,都对自己Yale的package不是很看好,但是已经是R2了,所以也不想延后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实这也挺能说明最后的录取结果跟在package上花的功夫还是比较成正比的。 

写在最后



有的人的总结会给你很多申请tips, 有的人的申请总结能看到好多心经。 我写的这个吧也没具体给太多意见,因为我申请后的领悟就是每个人的背景都很不一样,所以应对的策略也会截然不同。 在我这行的通的不一定在你那好用。我最后写的也是完全忘记之前学到听到的所谓essay tip后的“原创”。 至于心经,我粗人一只,真的不太会用细腻的言辞和写作手段表达当时的心情, 无非就是用一些“痛苦啊,折磨啊,打击啊”这类用烂了的词汇。

那么读者花了那么多宝贵的申请时间看我这个总结能得到什么呢? 信心啊! 我如此普通的背景都有学校要我,你们还怕什么,大胆向你们的梦校示爱吧!


    关注 携隐咨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