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社区服务业移动电商之困?

 

谁解社区服务业移动电商之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风投的普及,再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股浪潮的推波助流,从生

谁解社区服务业移动电商之困?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风投的普及,再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股浪潮的推波助流,从生产性行业到消费性行业,各行各业都朝着互联网+一路狂奔去。O2O经过千团大战走向了品牌统一,已经发动了新一轮的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传统产业面对着改朝换代都载歌载舞、喜迎解放,然而在这场互联网+的狂欢节上,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个人儿茕茕独立,却说不出的孤单落寞。

对,说的就是她——社区服务业。

这里说的社区服务业,在国家统计局的口径上,大体可以归入到“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一栏,包含美容、美发、健身、按摩、汽车维修、家居设备维修、摄影、彩印、家务保洁等等。按说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服务岗位,然而无论在中央政府的统计报告上还是地方上都难见到其从业人口数、发展趋势的公开数据,可见这个门类在传统经济结构中就不受重视。

不受统计部门的重视不等于啥机会也没有。以北京市2015年暨“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例,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当前的产值只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0.5%,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却高达88%,从侧面显示出有较快增长的迹象。

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不仅是政府部门的意志贯彻,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带有内在的、自发的转向动能,那么在服务业这块儿,就不仅是面向生产性的服务业会有大的发展,面向家庭和个人市场的消费性服务业同样面临大的机遇。

话又说回来了,有机遇自然就有挑战,那么什么是社区服务业向互联网+升级的拦路虎呢?

其一是经营规模小、利益分散

从事社区服务业的绝大多数是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营收在千万级以上的连锁经营者不是没有但是很少,这导致这一商业群体单方面向互联网+和O2O转型的利益驱动不足,平时开个公众号、建个群倒不排斥。

同时社区服务业业务多样,传统上没有一个强势的协调组织,所以当面临互联网大潮袭来之时缺乏统一的应对和部署。

其二是中低频应用较多

与吃穿住行快消购物相比,美容美发洗衣保洁保健维修等等这些虽然日常总会用到但是发生频率较低,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总是先高频后低频,所以注定先被狂风刮起来的不会是社区服务类应用。

而当吃穿住行超市购物这些高频的电商团购都已经火热的时候,SoLoMo的商机才刚好萌芽,这不已经有很多卡位本地化、社区化的APP开始预热了?

其三是服务业的完成标准更为复杂

目前普及的电商主体产品都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产品,质控标准简单直接,消费者的预期与实际开箱质量在可调节范围内。而人工服务的标准就要复杂得多,甚至很难建立。像美容美发保健按摩这种人对人的服务,服务技师的职业态度和专业水准往往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甚至因时间而异,你没办法。消费者只有亲身体验时才能所有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很难复制、很难标准化。像维修这种人对物的服务,也只有消费者本人在场才能有所监督,一旦离场就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了。但是,千万不要试探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其四是本地化服务的消费者痛点难找

社区服务业大多是本地化供应,而消费场景可以按空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到店,一种是到家。显然前者比重更大。对于到店服务,消费者对时间成本的敏感度较低,对于大多数中低档的服务性消费,消费者已经形成了根据个人日程选择服务的消费模式,在吃穿住行和快消电商中占主要作用的时间成本因素对社区服务业而言影响作用较小。

到家服务同样存在较大的时间弹性。时间成本是前一轮电商普及的主要利益点,是带有普遍性的,而显然社区服务业的移动电商化不能仅仅依赖这一诉求而成立。

说了这么多困难是不是都是给社区服务业的移动应用泼冷水?绝不是,笔者认为现在正是培育和试错的时机。关键是找到社区消费者真正的痛点。

社区服务业虽然有着那么多困难,但是其潜在优势也很明显,就是一旦卖过了用户信任这道坎儿,其用户黏性会很大,可以成为消费类服务的综合入口,带来超出社区服务范畴的应用价值。

在找痛点的时候,可以对比一些已上线的移动应用分析一下。SoLoMo的趋势已经没有疑问了,当前的趋势能看出大家的切入点、侧重点的不同,对So、Lo、Mo这三类属性如何勾兑。

细分类的服务类应用。

如专注美发美容的APP,专注家庭设备维修的,尽管有些开始装机量还不错,也获得了首轮投资,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核心用户基数少。像美发类APP,活跃用户往往都是固定在一两个群体,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成为活跃用户,所以这类应用如果不能找到业务转换和扩展空间,后期发展堪忧。

综合型社区应用。

微指近半年在核心市场推广力度有目共睹,其线下的铺垫功夫做得不可谓不足,其定位在全业态的社区电商门户,意图应该是先把访问量和流量做上去,野心不小但这条路并不容易。有两个问题可能会成为微指当前定位上的困扰:一、依靠大量线下资源能否支撑起用户的本地化需求?二、实物商品和服务的应用场景截然不同,如何平衡海量信息和用户体验?其闭环如何建立呢?

P2P+O2O

笔者很欣赏约单所代表的理念,在互联网+人的路途上走得更远。这类应用未来将不限于做社区服务,而会成为单独的一类应用,甚至可能成为陌陌之类的替代。

本地社交应用

也有直接由社交切入的,像楼里。So+Lo的味道很足,但是盈利点未见而So做得很不易,难道要改成做内容?

做So大家还都跳不出微信的铁幕,只有朋友印象做出了一些挑战。本地化的So难道只能跟着微信走吗?那用微信不就够了?

社区服务O2O

专门聚合社区服务并且做成移动O2O的还很少,只有一家正在测试期的应用——爱服务APP。这家的商业模式是已知社区移动应用中最聚焦在服务业的,整合了常见的家庭和个人消费性服务项目,提供一站式的从选项到下单、支付的全过程。而且不同于常见的做移动应用的目录划分,该APP的二级目录可以按照技师进行分类,由技师而选项目,算是一种微创新。这种模式的探索正在经受市场和投资人的检验。

跟实物电商相比,社区服务不是工业化生产的无差别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与团购网相比,社区服务“产品”更个性化、本地化,本质是强定制化倾向的。归了包堆儿,服务与产品的根本区别是人与物的区别。服务者是人,服务质量取决于人。如果不能抓住这点差别,只是简单地复制实物电商的社区化模式,用户体验很难做到位,恐怕用户关系也很难持久。

中国的经济结构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意味着消费结构也要从实物消费为主转向实物消费和服务型消费平分秋色,所以服务业的机会不仅在于生产性领域。社区服务业尽管目前所占产值不大,但是发展潜力很大,而且与人的生活方式更为接近,是一块争夺移动应用市场的战略要地。目前这个领域已有众多尝试者加入,商业模式尚未成型,勇于创新者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文:天下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