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的守望者——记韶关仁化慈心农场

 

这群可敬的老人,在这里守望着他们关于大地与人心的梦想,那是一个和谐共生的梦想。...





农田里的守望者

记韶关仁化慈心农场

这是一座特别的农场。

特别的位置。虽然在这里住了三天,但我只知道农场位于韶关仁化县,离开村道,还有半个小时的山路。这里没有手机信号,即使我可以给您发电子地图定位,但没有当地人带路的话,我也不认为您可以找到。

特别的人。这里目前居住着三户人家,七位农人,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近八十亩的土地全部是由这群老人在打理。

特别的农法。这里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部都采用传统农法耕种。但这里可不是几位老人的养老自留地,他们早出晚归,挥汗如雨。这里出产的十余种蔬果将供给远在深圳的一批支持者。

当你六十岁的是时候,是否还会为六十年后的世界做打算。

山中的生活很是艰辛,住的是破旧砖瓦房,食物也很单一,地里种出的菜,有什么就吃什么,没产出的时候就吃腌菜,米面是由这些老人从山下买了背运上来,唯一改善下生活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挖些山笋和野菜。

老人们为何不在家颐养天年,反而来到这里受苦,这是跳入我脑中的第一个疑问。

几户老人,各有各的理由。王大哥陈大姐一家在这里已经五年了,五年前王大哥是因为帮在这里的亲戚修房子而来到农场的。房子修好了,王大哥喜欢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和简单的田园生活,便举家留了下来,如今,当年的亲戚早已离开,但王大哥一家却留在了这里,只是他们老俩口儿,一守就是五年。王大哥有时会用带着点河南口音的家乡话聊起自己的老家徐州,“空气也污染了,土地也污染了,水也污染了。”






上图:王大哥陈大姐一家

下左:田大哥王大姐一家

下右:陈大哥李大姐一家

田大哥和王大姐一家是今年初来的。虽然在这座农场是新兵,但田大哥一家却是有机农业的老战士。田大哥说话腰杆笔直,中气实足。“我就是想把有机农业这事儿做好,让大家吃上健康的食物,保护好土地和这里生活的所有动物。”田大哥体力最好,也最懂农业技术,他还会骑摩托,因为他的到来,农场的物资可以用摩托运上来了。此前,所有的一切物资,都要靠王大哥背上来。

陈大哥和李大姐一家来得最晚,才来十几天。他们的女儿是在深圳的这家农场的支持者之一,陈大哥以前一直游走全国各地,修筑隧道。华发渐生,身体对高强度的劳动也日渐不支,于是女儿安排他们来到这山青水秀的地方看看,如果可以适应,就考虑留下来。陈大哥对于这里的工作有些心理压力。他一直在说,这里也种不出多少东西,在这里又吃又住还拿工资,很不好意思。

知道了农人们从何而来,那么另一个问题就来了,这个农场是怎么出现的呢。

话说十一年前,一位商人租下了这里的土地,准备搞开发。后来商人受有机农业和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于是决定将这里建成生态农场,接着便四处找人。人来了又走,年复一年,不变的是座山中的农场。

如今做有机农业的很多,做环保的也很多。这些老人为何要亲力亲为,搞这么个没多大规模的农场,这能有多大作用呢?

在这里守了五年的陈大姐给了我答案。“现在哪里都用农药化肥,这样下去土地就完了。科学家说,很多土地,再过五六十年,可能都种不出东西了,到时候人吃啥呀。”话语简单而朴素,但却让我震惊。我在想,生活在城市灯红酒绿中的人们,只求当下快乐,谁会图计未来。当我六十岁的时候,是否还会为六十年后的世界做打算。我不确定这批老人的想法就一定对,这样做下去就一定有什么效果,但是我敬佩他们,他们用其日渐苍老的身躯,守护着这块土地,守护着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农法,守护着大地和人们的一份元气。

如今我们把更快、更高、更强叫作进步,但我们却不在乎我们冲向哪里。

对于这些老人的想法,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螳臂当车,杞人忧天。科技会发展,社会会进步,现在的种种问题,以后都会得到解决的。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未来也许会走向理想国,也许会走向美国大片里描述的大战与毁灭。我只对“进步”这个词感兴趣。如今,我们把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叫作进步。但我们却不在乎我们冲向哪里。轻便好用的塑料袋出现了,是进步,但如今我们面对着无法治理的白色污染;化肥的生产是进步,但如今却导致土地板结,很多地不施化肥再也种不出东西;农药的出现是进步,但如今很多农药已经出现在了我们餐桌上的深海鱼体内;在养殖业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是进步,但现在孩子们却出现肥胖、早熟和血液兽用抗生素超标……

谈起现在最广为争论的转基因农作物问题。我的一位搞此专业的专家朋友说。转基因农作物确实没有传言中的那些恐怖问题。如今的成熟产品已经得到了专家十余年的研究与试验。但是,他表情凝重地向我强调,作为人类的粮食,仅用十余年的时间试验,还是太短了,太不负责任了。至少要五十年,两代人才好。但没办法,这项技术是由一家公司搞的,公司要挣钱,等不了那么久。但转基因技术基本开弓没有回头箭,通过风和动物的传播和授粉,被人为改变的基因会向外传播,形成“污染”,并且几乎无法治理。

曾经有一则漫画在讲这种不看未来的进步观,一个小孩子开着一辆汽车高速冲下山路,边开边欢呼,“进步了!”这种进步,我们要么?

与高谈阔论者相比,脚踏实地的去做的人更值得尊敬,知易行难。

环保,健康饮食如今并不是什么新鲜理念。但与高谈阔论者相比,脚踏实地去做的人更值得尊敬,知易行难。

用传统农法,产量上不去怎么办?

发生了虫害,不用农药怎么办?

何时播种,何时育苗,如何解决各种农业技术问题?

几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还在不断地学习,实验。

他们,还得面对不期而遇的天灾。年初的一场寒潮让韶关的山里的气温罕见地降到零度以下,百香果树一片一片地被冻死。三四月的连绵降雨又让刚发芽的菜烂在了地里,全部绝收。

建大棚,育苗,再重来!农人们默默地劳作着。望着他们的背景,我在想,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持。





上图:一片片的空架子上曾经是茂盛的百香果

下左:连日的雨水,姜烂在了地里

下右:农人们自建的育苗大棚

他希望通过有机农业,可以影响人们,改变人们。

指着田间的一大片地,田大姐说,“这块地今年不种,我们堆了绿肥在养地。”谈起现在通行的化学农耕方法,农人们言谈中难掩难过。“哪有种地的人不爱土地的,子孙后代还要靠这块土地养活呢。”





组图:精心养护的农田

农人们慨叹,现在的人呀,只想着赚钱,把土地当成赚钱工具,靠着化肥的作用,掠夺式的使用土地。人们只想着自己多收多占,对影响收成的动物全部杀死。“把别的生命杀死得来的东西怎么会好好地养人呢?喷上去的农药,最后不是毒了人自己。”信佛的王大姐说。她怀念她儿时田间的虫唱蛙鸣,而如今这种景象已经很难见到。她说,现在的社会人和人之间其实也是一样,对立,竞争,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不顾一切急急地赚钱。杀死田间的昆虫动物,对土地不加节制的使用,只是这种心态在农业上的体现。她为此感到忧虑。

农人们的劳作不仅是为了这座农场,田大哥的梦想就是把和谐自然,有机生态的农业理念推广出去。他利用繁忙劳动的间歇学习种植技术,总结经验。他希望,把经验传承下去,以后再来搞有机农业的人,就不会象他们现在这样苦。他甚至希望通过有机农业,可以影响人们,改变人们。





组图:生机盎然的田园

这群守望者,值得我们致以最大的敬意。因为他们不是在为自己守望,而是在为我们。

那一刻,对眼前的这群老人,我充满了敬意。我想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梦想,“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惟一真正想当的。”

这群可敬的老人,在这里守望着他们关于大地与人心的梦想,那是一个和谐共生的梦想。也许这也是我们,我们的社会真正该走的方向。他们看似卑微,卑微的他们与他们宏大的梦想放在一起,更显得奇怪甚至可笑,但我觉得,这群守望者,值得我们致以最大的敬意。因为他们不是在为自己守望,而是在为我们。他们怕我们跑到悬崖边,他们希望可以把我们拦住。

离开的日子,农人们又早早地下田耕种了,这个时节适合补种刚刚因雨而烂在地里的姜。

一如这大地,耕种有时,收获有时,顺时顺势,方可久远。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忙碌烦躁的生活中偶尔停下想想,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应该如何走,应该走向何方



弯弯山路到田园

本文源自笔者去农场的参观记录,相关人物为真人真事,语言对话略有艺术加工。


    关注 慈心学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