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品卢仝“七碗茶”——其《七碗茶歌》在后代的传播(上)

 

再品卢仝“七碗茶”——其《七碗茶歌》在后代的传播(上)陆海银本次头条将分3天和大家见面目前学界中对于卢仝《七...

再品卢仝"七碗茶"

——其《七碗茶歌》在后代的传播(上)


陆海银


本次头条将分3天和大家见面

目前学界中对于卢仝《七碗茶歌》的研究,综观而言不算多。本文首先对《七碗茶歌》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学术回顾,归纳、整理各家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其次,着重以《七碗茶歌》在后代的传播为论述视角,通过历史的纵向维度、横向维度、传播学维度等方面对《七碗茶歌》在后代的传播,进行系统性、多角度性探讨。进而突出了卢仝及其《七碗茶歌》作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分子,在国内外茶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卢仝《七碗茶歌》的介绍



《七碗茶歌》是唐代诗人卢仝所作,全名又叫《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自号玉川子,后人也称这首诗为《玉川茶歌》。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 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诗中的前半部分写:诗人接到自己好友寄来的新茶时的喜悦心情,中间部分主要是讲:诗人扣门煎茶,饮茶,从一碗到七碗的描写,将品饮新茶的感觉,从身理到心理,乃至精神上的舒畅飘渺表现得淋漓尽致。将饮茶写得极度传神。

对于《七碗茶诗》,以下重点分析其中所体现的思想。笔者认为其中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思想:

1


《七碗茶》所体现的人格修养



在饮茶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极其深刻的忧民之情和相当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人世冷暖的关切,表现了诗人的精神境界。寓意于茶,并通过茶表现其为民请命的朴素人格修养。

2


《七碗茶》所流露的道教思想



从李菊月《卢仝茶文化溯源》一文中所作的考证,我们可以明确:卢仝与王屋山道教的关系紧密。卢仝生活成长在全国道教圣地王屋山脚下,又居住在号称北武当的金炉山、蝉堂山旁,当时受道教的影响比较深,在济源,他多次登王屋山。他和居住在四十里外的坡头镇金鹅村的道人沈师鲁是好友,常听沈道士讲三十六部大洞经;在王屋山紫薇宫旧墟上,现在还竖立着额题为"卢仝严固高常"时记"元和五年"的一块碑刻,而其碑背面刻着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全文,可见卢仝对道教的笃信。

此外,在"七碗茶"诗中也流露出了道教思想如:"蓬莱山" 是道教所谓十洲三岛中的"大岛" 之一。另外,"通仙灵" 、"肌骨清" 、"群仙" 之类词语也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3


《七碗茶》表现的医药养生思想



此外,茶歌中还掩含了一种中医的养生思想。如通过饮茶,促进身理,以及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调节,从而达到一种无忧舒坦的状态,使得人更加健康,为一种养生之道。

4


《七碗茶》所寄寓的茶道思想



陆羽的《茶经》以及《七碗茶》中所体现的茶道,是带有某种启发性。在这种启发性中使得人的精神层面,道德层面有所升华。卢仝茶歌是饮茶得道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的反映。该类型茶道是以饮茶品茗作为人的一种感悟方法,是从人的生理至心理直至心灵的多层次感受。这种思想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茶道。如: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施以礼法教育,从而进行道德修养熏陶的一种方式。茶道还体现了一种礼仪,使人们恪守正确的礼仪道路。"七碗茶歌"流传于世后,被世人作为一种饮茶的礼仪道行来实施。

对于卢仝《七碗茶》研究的学术回顾



目前学界对于卢仝"七碗茶"的研究虽然不算多,但也有较大的学术成果。主要是:针对于《七碗茶》本体的研究,以及对于卢仝本人或其诗歌的研究中涉及《七碗茶》,以下进行简要归纳。

(一)对于《七碗茶》思想内容的评析



在这类研究中的代表性文章有:

1、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曹望成、周巨根先生所作的:"得知天下苍生命 且尽卢仝七碗茶——唐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评释"。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通过介绍卢仝创作《七碗茶》的背景,进而对该诗的思想内容作深入分析和体会。尤其突出了诗人喝"七碗茶"过程中每一碗的不同感受。表现诗人耿介孤傲,不愿谄媚权贵的"茶"之精神,同时也表现诗人对茶农生计的深切关怀。

2、竺济法先生所作的:空灵与想像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与曹望成、周臣根先生评释卢仝"七碗茶"商榷。竺先生认为:曹望成、周巨根先生大作——《得知天下苍生命且尽卢仝七碗茶——唐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评释》,此文对读者理解全诗有一定帮助,但对于其中"七碗茶"的句解不敢苟同,感到这样就碗论碗,曲解了文学艺术中的空灵与想象,也阻断了读者的想像空间,特提出来与之商榷。

卢仝在《七碗茶》中所写的"七碗",只是极言对茶的喜爱,根据他对茶的感受而定为七碗,如果他另有感受,可能还会写出八碗、九碗,因此七碗应是虚指,说明饮茶之多,而并非《评释》作者所写的从"一碗到七碗",真的饮下七碗茶。

(二)对于《七碗茶》创作园地的考证



例:李菊月所作的 :《卢仝茶文化溯源》

本文主要:通过对卢仝的遗迹、行迹、遗作和大量史实的考证,进而得出了:卢仝是河南济源人,河南济源是卢仝"七碗茶歌"的创作园地,另外卢仝的茶文化在日本影响很大。本文前半部分是对于卢仝生存环境的考证,而后半部分对于卢仝《七碗茶》中的煮茶所用的宓泉水,茶歌中所表现出的道教思想,最后比较突出的强调了卢仝茶文化,尤其是《七碗茶》对于日本煎茶与茶道的极其深远之影响。

(三)阐释《七碗茶》对后代的意义



如:何哲群先生所作的:"简论卢仝《饮茶歌》对后世的影响"。

何先生认为:卢全的《七碗茶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开拓了品茶的意境,使品茶成为士大夫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激起了诗人墨客的幽思与豪情,在后世茶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它率先在品茗中表现了中国古代儒士茶人的忧患意识。

又如: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王建先生所作的:"玉川茶歌献疑"

本文针对于卢仝诗歌中第三碗中提到的"唯有文字五千卷"中的"五千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考证,从典故的角度,从诗歌善用夸张、虚指的手法等角度深入分析说明。最后以全诗中所体现的道教思想,又结合卢仝个人的思想,以较为合理的方式,解释了卢仝茶歌中的"五千卷"乃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五千言"之误,"五千卷"既不是化用古代典故,也不是数量上的实指。

(四)对于《七碗茶》的作者"卢仝"的研究



1、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郑慧霞所作的:"卢仝研究"。尤其是对于《七碗茶》这首诗的注释。

本文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卢仝诗注。第二部分为卢仝综论。尤其是第一部分,以目前所能见到的卢仝诗集最早之善本,明代陆涓本为底本,参校明清以来重多本子和有关卢仝诗集之诗歌选本、诗话和笔记等,在孙之騄《玉川子诗集注》的基础上,对卢仝的诗进行注释。是目前学界中研究卢仝的重点文章。

而总论部分,则从卢仝在中国诗歌史中的影响和地位方面分析,探究后代学者对于卢仝研究较之于韩孟诗派其他成员较少的原因。尤其强调了卢仝诗歌和现实的紧密性,如《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七碗茶》在文化方面对于后代的影响颇为深远。卢仝与陆羽共同构成中国茶文化的象征。

2、钱时霖所作的:《玉川子与茶》。

钱先生首先分析卢仝的身世背景,重点突出强调卢仝不朽的茶歌,《七碗茶》可称得上历代来最佳茶诗,被称为"茶之典故"而为后代文人名士所广泛引用,此外茶诗中还有很多诗句被后人所引用。
编辑:小为
雙宋堂公众号
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关注 雙宋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