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为什么人们都喜欢追忆青春韶华?

 

Q&A141106  问:为什么人们都喜欢追忆青春韶华?  答:从《致青春》到《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似...



Q&A141106

问:为什么人们都喜欢追忆青春韶华?

答:从《致青春》到《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似乎追忆青春韶华成为了一种风尚;不仅如此,年届中老年的人群也热衷于找回他们青春岁月的痕迹。(可以参考:Q&A141029《为什么现时代与40年前似曾相识?》)那么,为什么人们都喜欢追忆青春韶华呢?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并不是现时代所独有。人们更容易从记忆中提取20岁以前的事件,被称为“怀旧效应”(reminiscence effect)。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早在1879年就发现自己的很多联想都回追溯到童年时期,事实上对童年的回忆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对近些年的记忆。他并且开创和发展了所谓的“高尔顿提示技术”的自由联想法来研究人们的怀旧效应。心理学家麦科马克(McCormack)运用“高尔顿提示技术”来研究老年人的自传体记忆,他给那些平均年龄80岁的被试提示诸如“马”、“河流”和“国王”之类的词,要求被试说明这些词所能唤起的记忆发生的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记忆来自一生中的头四分之一时间,来自人生中四分之二时间的记忆量相对要少一些,到了四分之三这个阶段(40~60岁),大多数被试的记忆量大幅下降。

另一项由社会家舒曼(Schuman)和司格特(Scott)进行的一项关于几代人之间记忆差异的量化研究中,要求年龄超过18岁的1400名美国受访者各提一到两个“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受访者可以报告任何他知道的这类事件,无论是否亲历或经历。研究发现一个显著的结论:受访者所报告的那些“国内、国际重大事件”主要集中在他们20岁左右时所经历的事情。换言之,对个体而言,无论是40岁,还是60岁,震惊世界的事就发生在20岁左右。

对于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怀旧效应,心理学相关研究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

首先,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人们的记忆力在20岁左右达到峰值,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能够毫不费力就记忆下来,因此导致青春岁月的储存的记忆比之后任何时候储存的记忆都要多。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半个世纪后人们所唤起的记忆发生在那个时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的原因。不过,仅仅用记忆力水平仍不足以完全地解释怀旧效应。

那么,心理学的第二种解释认为,通常情形下,人们15~25岁之间所经历的值得记忆的事情更多,这段人生历程中,有太多事件与“第一次经历”联系在一起,例如:初吻、月经初潮、第一次公开演讲、第一次没有与父母共度生日、第一次驾驶汽车上路、生活中第一个逝世的亲友、第一天上班,……。这些太多的“第一次经历”很容易形成记忆提取的线索,成为人们回忆往事时的一个记忆参照点。尽管在中年以后也同样可能有“第一次经历”,如第一根白发、第一次抱孙子,等等,但相对而言,随着年岁的增长,“第一次经历”会越来越少。

不仅如此,心理学研究还认为,童年和成年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和经历塑造了人们独特的个性,决定了个体特异性的人格框架;同时,经由青春期而形成的人格框架指引了人们在成年后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倾向和情感模式。从发展心理学角度,青春期是个体同一性塑造的关键时期,而塑造个体人格同一性的因素就包括在青春岁月中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或者受到的熏陶、影响。换言之,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生活事件本身决定了“我是谁”;而之后的生活事件则不过是“所以我要做什么”,它们是在个体业已形成的完整人格框架指引下完成的。因此,人们在追忆往事时,很自然就追溯到个体人格的“创世纪”阶段,它对个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蕴。

当然,没有哪一个因素是人们怀旧效应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了人们容易,而且喜欢追忆青春韶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也因此人们很容易发现身边的图书、影视、以及身边的人都似乎在追忆青春,那么,哪怕你再无动于衷,也恐怕会影响和促使你想一想年轻时的那些尘封往事

(你也可以参考阅读:Q&A141002《为什么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关于25岁之前的爱情更令人难以忘怀的心理学解释。)

2014-11-06

--------------------------------------------

PsyEyes从11月起启用新的心理学问答备份地址,添加QQ:1274866349,每天公号推送的原创心理学问答将同步在此备份地址更新。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访问心理学问答原备份地址,可查询往日发布过的心理学问答。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