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少林】我心中的少林

 

有信仰的人与没有信仰的人,在人生目标、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根本不同,中间有隔膜。佛教徒有自己特定的...

少林寺这些年来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同的人对少林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即便是生活在少林寺的人,对少林寺的感情与感受也是不同的。我也常常在想:我心目中的少林寺是什么样的?

一句话,少林寺是一座大家庭,而我目前担任的是这座大家庭的“家长”。

少林寺作为延续1500多年历史的子孙丛林,有着大家庭的团结和凝聚力,从对祖师的尊崇上就可以看出来。每年的除夕夜,少林寺都把族谱请出来,由方丈带领全寺弟子在方丈室顶礼历代祖师,同时宣读历代祖师功德以教化弟子,晚辈则向长辈辞岁;清明节和正月初一,方丈带领全部弟子到塔林祭拜,之后各门头还要分别祭拜自己的祖师。这和民间的家族、宗族祭拜是一样的。

少林寺延承着传统,每一代弟子承接的都是之前几代人积累的智慧和法脉,这既保证了法脉清晰,也更容易从中选拔出优秀的僧人继承祖业,并发扬光大。这也在无形中形成了少林寺的家风,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真”。做事真,修行真。

多年来,为了少林寺的复兴和未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有益于少林寺的就去做,直来直去,并不会顾及外界的看法。近几十年,少林寺从一无所有一步步走到今天,师父和我所做的只不过是为了少林寺发展的需要。这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好奇心。

外界看来,作为少林寺的方丈很是风光,但我深深明白,延续了1500年的少林寺,任何一位少林寺的僧人,哪怕是住持和方丈,也只是少林寺发展历程中一块铺路石。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秉承祖师的智慧和家风,只有这样少林寺才能更加兴旺。少林寺的僧众之间的关系也很“真”,师徒之间情同父子,师兄弟之间亲如手足,无论少林寺的弟子在外面多有成就,但回到少林寺他仍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不会有任何特殊。少林寺很多僧人出去参学,有的就留在其他寺院做住持或是大执事,但回到少林寺仍要遵循少林寺的规制,尽自己应有的职责,诸如打扫、挑水、烧火做饭等基本的工作也要毫无怨言的参与其中。

所以说少林寺发展到今天,不是也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而是少林寺所有僧众发心的结果,作为“家长”,我除了自我修行以外,还要担负起传承如来家业,祖师衣钵的责任,为少林寺每位僧人的衣食住行做好服务,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修行条件,同时还要为少林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考虑,特别是少林寺僧才的培养和少林文化的传承。



面对少林寺过去的1500年,我深知个人力量的渺小,但我们是一个僧团。少林寺是众多僧众信仰的圣地,是少林文化传承的载体,整个僧团的力量是庞大的,是由一个又一个少林寺的弟子共同支撑起来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棵大树长在空旷的地上,无论长的多高多么粗壮,但是如果遇到狂风,它一棵树的力量也会难以抗拒,随时都有可能被连根拔起。然而如果这是一片树林,即便这些树不是参天大树,却能根连着根,显示出茂密和生机的活力,也足以抵挡更猛烈的狂风。少林寺就好比这片林子,虽然现在它还不是很大很茂盛,但僧众团结有致,都共同致力于少林寺传承和发展。

所以我鼓励僧众要在自己擅长的方面深入钻研下去,比如在功夫、禅修、茶道、雕塑、绘画、书法、医术等不同的方面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也足以悟道了,当然如有余力,再去发展自己其他的兴趣和爱好。人人都有自己的专长,集中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传承整个少林文化的整体。

我希望有一天,少林寺的人才济济,人才如林,似少室山林般茂密,那才是我心中的少林寺!如此,秉承着各位祖师智慧与家风的少林僧众才能让少林寺中兴。

我们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编者按:少林寺始建于北魏,迄今已1500多年,既是佛教圣地、禅宗祖庭,又是武学圣地;如今,少林寺更是走出国门,名播海外,“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中华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我心中的少林》是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自述的形式,讲述他与少林的深厚缘分,解读对当下少林寺及佛教生存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描绘他心中的少林。读者从中可以感知几代少林僧人为了传承少林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可以找寻出释永信法师的心路历程,对他及少林寺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了解。

少林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订阅号曾断断续续发布过《我心中的少林》书稿,应读者、粉丝要求,特将本书书稿整理,以专题形式发布。

由于版面及版权原因,部分章节无法发布,实体书选用300余张照片亦不能尽数展示,有兴趣读者可通过各种渠道翻阅《我心中的少林》实体书。


    关注 释永信大师语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