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总对河南人那么敏感?

 

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会有。...





前两天大家很关注的“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一事有了新进展,北京警方今天发布通告说4月7日晚上,成功在河南省许昌市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在这份通告中,“李某”二字后面有个括号,括号里面清楚的写着“男,24岁,河南省人”。

于是,通稿发布之后,大家都似乎不再关心他到底为何攻击那名女子,转而开始关心“地图炮”的事情了。不少网友都说“好担心地图炮”、“感觉马上要开始黑河南人了”。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是我国自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为什么一提到“河南”就会想到“地图炮”和“黑河南人”呢?难道“河南人”真的很敏感吗?



媒体助推,段子口口相传打下基础

大家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河南人”产生负面印象的,这已经无从考证了。可以确定的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南人开始集中被不少媒体“黑”。这里所谓的“黑”并不是直接骂,而是指有大量负面新闻集中爆发,诈骗案、火灾、艾滋病……偶发性的负面事件可能影响不大,可是逐渐增多之后大家心中便有了新的想法:哇靠,哪里太恐怖了,那里的人肯定都是坏人……

专业化的说法,这个叫“标签化”。类似的标签化还有,从前各种表演中要表现一个男人是娘娘腔的话,就让他说上海话;要表现一个人是土大款或者皮包公司金融类骗子,就让这个人会说带有广东味道的普通话。

在表演艺术中,标签化好处就是让人感到简单易懂。当“标签化”放到河南人身上的时候,也变得“简单易懂”了——他们就是坑蒙拐骗偷。“标签化”的巅峰之后便是现实中的“歧视”。有地方公安部门直接挂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宣传横幅,难道不是河南籍的敲诈勒索团伙就不该坚决打击吗?我们都知道英雄和坏人都是不问出处的。



河南人中坏人到底多不多

现在你如果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河南人”,下拉框中自然会提示你河南人偷井盖。河南人真的都段子中传闻的那么坏吗?这些坏事到底是谁干的呢?

根据2014年河南省人口统计数据,该省人口高达9413万。实际上,河南省自古都是人口数都排在全国前列。人口多了,外出打工的人自然也多了。河南省外出务工人数长期也排在全国第一。那么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会有。

我们假设全国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偷井盖或者勒索诈骗的坏人。按此比例推算,你在外面遇如果只遇到了5个四川人的话,他们中很可能一个偷井盖的坏人都没有。可是由于河南出来的人多,你遇到5个四川人的时候很可能就会遇到10个河南人,那么你就很有可能从这10个河南人碰见了那个偷井盖的坏人。

说起来河南人坏吗?并不坏。坏的只是长期互相看不起,让我们看到河南人就想起了“地图炮”。

本文为盖范GetFun团队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饭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