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印象之潛口民宅

 

潛口地處黃山南口的紫霞峰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鎮,此地物產豐富、人才輩出。傳說潛口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隱居之處,南宋時便曾是馳名江南的園林勝地。...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關注本公眾號。





上圖為潛口民宅周邊景致

徽州這塊古老土地上,有許多明清以來的房屋,因在建築風格上獨樹一幟,被稱為徽派建築。但隨著歲月流逝和遭受人為破壞的情況下,為更好地保護這些歷史遺產,1982年5月,國家文物局批准在徽州建立“明代民居建築群”,並列入全國文物保護計畫。於是,便在徽州潛口鎮(原為歙縣潛口鄉)建立起了一個“古建築長廊”,即潛口民宅。





上圖為潛口民宅遠眺

潛口地處黃山南口的紫霞峰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鎮,此地物產豐富、人才輩出。傳說潛口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隱居之處,南宋時便曾是馳名江南的園林勝地。

潛口民宅便座落在黃山第一峰紫霞山麓,由明園和清園兩部分組成,分別由兩個入口進入。景區占地17000多平方米,依山傍水、環境優雅,在佈局上參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點,其間茂林修竹,景色清幽,錯落有致,從周圍不同角度,都可以觀賞到完美的建築形象,重現了明清年代山莊之風貌。園區內的明、清兩代典型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橋等古建築群,以及距今五百多年的古樹、古井、古匾等文物,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中國古建築史和建築學的珍貴實例,被視為“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高度和諧統一的典範”,著名古建築專家、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曾歎之曰:“觀皇宮去北京,看民宅到潛口”。

明園:





上圖為明園正門

明園又名紫霞山莊,此地清代曾為汪沅家花園,名“水香園”,咸豐年間(1851-1861年)毀於兵火。自1984年起,按照保護計畫要求,將散落於歙縣潛口、許村等地十多座較典型又不宜就地保護的明代建築逐漸集中於此,組成明代村落。拆遷復原過程中,嚴格按照“原拆原建、整舊如舊”原則,保持了建築物的原始外貌,內部陳列了明代傢俱和其他生活用品以及對聯字畫,形象地再現了徽州古村落的歷史文化風貌。明園於1990年建成並對外開放,遂定名為“潛口民宅”。



蔭秀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西元1554年),為單孔拱橋,它由當地尼姑出資所建,橋的一頭是尼姑庵,另一頭是雞犬相聞的村莊,“蔭秀橋”三字,一半為陽刻,一半為陰刻,橋中央成了佛界與人間的分界線,故又叫“陰陽橋”。



走過蔭秀橋,便是石牌坊。石牌坊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牌坊正面無題字,只雕著一個齜牙咧嘴的“鬼”,手裡拿著一支筆,腳上踏著一隻方形大鬥,“鬼”與“鬥”合起來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宮桂樹圖。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宮折桂,光宗耀祖。



迂回登山,即有一亭,名曰“善化亭”,建於明代嘉靖三十年(西元1551年),亭名“善化”,乃取舊時“善化賢良釋化愚”之意。亭為方形,四柱居空,飛簷翹角,造型美觀,亭頂梁橫木上刻有對聯:“陰德無根方寸地中種出,陽春有腳九重天上行來”,意在勸人誠心行善方可積德。此亭還有一對聯:“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從容步出;急不來的心事,想一想,暫且丟開”,寓意十分深刻。



潛口民宅內最古老的要數“司諫第”,始建於明弘治八年(西元1495年)。司諫第既保留了較多的宋代和元代的建築風格,又嚴格遵守明代的營造定制,用材講究,雕刻精美。



曹門廳:明嘉靖年間的廳堂建築。原屬潛口街上的汪氏支祠。保留著宋元營造方法的韻味,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上圖為園內景色和明代民居



對面臺階可通向清園邊門

清園:





上圖為清園正門

在明園建成幾年之後,徽州區政府又在明園對面的觀音山坡上,建了一座清園,以便對清代有價值的古建築加以保護和利用,並於2007年建成開放。園內現有清代典型風格的徽商住宅、官宦邸宅、書香門第,也有平民百姓的民宅,還有古祠堂、收租房、古井和精美絕倫的三雕藝術。



























上圖為園內清代民居及三雕特色 

上圖為園內戲臺



上圖為邊門,從這裡出去可通向明園正門



我曾經去過橫店的明清民居,如與潛口民宅相比,雖然橫店的明清房屋很夠氣派、規模也比較大,但在內部的結構上卻遠不如潛口民宅來得精緻講究。兩者之間更為重要的區別是,在潛口民宅,你能處處感受到歷史文化的氣息,以及地靈人傑的深厚底蘊。而在橫店,所謂的明清民居也只是表現在外表的模仿,給人留下的僅僅只有一種平淡街市的感覺,以及單薄而呆板的印象。遊覽了潛口民宅,深感古代遺產保護之重要,這不僅要求當地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而且作為公民也要有保護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意識和責任感,並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以無愧於祖宗和子孫後代。




    关注 裕民的陋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