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乐园:这最后一个百无聊赖的春天

 

一个人,通过一次次残酷而顺理成章的失败,成功迈入了现实生活,终于不再因春天的到来期盼什么了。...





“每年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这是电影《立春》里女主角王彩玲的一句自白。

那时的她正坐着轰隆隆的北上火车,挤在混杂着汗液和异味的车厢里,看稀落的灯火飞快掠过车窗,一心想争取到北京户口以远离肮脏破败的家乡,幻想着去爱一个能懂艺术谈灵魂的人。

虽然天赋显而易见的有限,但这也足以把她与小镇里所有碌碌生活的人们区分开来,让她心里发硬,以至每到春天,就感到来自另一种生活的强烈召唤。

(《立春》里的王彩玲 )
电影的结局是如此的理所当然:渴望的事情都没有发生,爱情也都像是假的。一个人,通过一次次残酷而顺理成章的失败,成功迈入了现实生活,终于不再因春天的到来期盼什么了。

这样的春天是薄而胀的,充满一种惴惴不安,将始未始的焦灼、涣散之美。而这种美感,往往不属于那些掌握着确切生活节奏的人——它只能被成天发呆、游荡在马路上的孤魂拾起;被那些做着一些事却渴望另一些事的人察觉到。这类格格不入、顾此失彼的人,通常也是人们口中的loser。

最近看了一部叫《小小食杂铺》的日剧,实在是非常迷人。

(《小小食杂铺》太郎与奶奶 )
这部短短十集、每集不到30分钟的小剧,完全就是一个loser大联欢:男主太郎是三十来岁、和奶奶一同守着一间月收益少得可怜的萧条小杂货店的大龄未婚男;女主礼子是在一间餐厅后厨打零工的离异单亲妈妈;配角们也都是想当编剧但成日游手好闲的废柴、或旧式澡堂倒闭后就每天发呆的五十多岁失业单身男中年……



总之这些跟不上社会节奏、没有办法成功长大的「老少年」,每天聚在小杂货铺的后院里,吃着棒棒冰和小零食晒太阳,插科打诨地闲聊可有可无的事,完全没有要改变自己的雄心。连男主太郎对礼子的求婚,都是在刷牙时完成的。(而所有故事好像都发生在春天)

如果说《立春》对生活有种剐皮不剩骨的残忍审美(什么都不会发生,什么都是假的,人生没有救赎);日剧则更温柔、更体恤,让人觉得这样也罢,如若能自圆其说,懦弱也就站得住脚,没什么值得被苛责。



太郎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弯的呢。结婚后,老宅容不下自己、奶奶、妻子与新儿子,为了大一点的房子和多一些的钱,他开始去西餐厅厨房做助理,开始计划开一家自己的餐厅。而奶奶关掉老店,卖掉房子,拿钱给太郎夫妇租了一套公寓,自己也搬到养老院短住……一切都理所应当。

后来,太郎居然真的赚够钱开了餐厅,买了公寓,和妻子过上体面的生活。废柴编剧三枝的剧本改成电视后也大受欢迎,两个人成功变身中产。



所以这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吗?

到了尾声,太郎接到养老院电话,说奶奶身体情况并不乐观。而彼时,他已经半年没有去探望过她了。太郎一边系领带,一边喃喃自语道:可是我今天有重要的会议,我大概是没法去医院吧。

故事就在这里结束了。撇开亲孝情义的伦理,赚到钱的太郎是否真的从失败中走出来了呢?逃避着不去看奶奶的他,恐怕陷入了一种更为漫长的失败之中,开始懂得本能地回避一些会刺痛自己的事,妄想通过留住一块老的门匾来留住过去(太郎把老杂货铺的牌匾“樱屋”挂到了自己的餐厅上)。



破败的小院子、游手好闲的人,那无所事事的春天明明是看起来没有尽头的,可一切原来只是个漫长的弯道,在不易察觉的速度中,人们迅速跌进了未来。

当然不是要批判什么,人理应往前走的。就像剧里的台词一样:“自己有悲伤的事,所以就会理解别人的悲伤。”

一切如此不容拒绝。

只是这样一来,就更珍惜令人心慌的春天了。毕竟不知何时,滚烫的太阳就能教会我们何为夏天。而下雨的傍晚、落雾的清晨,在大街上吸一口暖湿空气就感到无所适从的漫长春天,将毫无预兆的一去不返。

所以即便“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也要懂得享受迷雾的乐趣。要知道,即便春天过后没有新风景,此刻也是短暂的。

而生活总会把我们带往别处。



ps. 
我们即将上架两款新香氛,就是属于春天的味道。不过,与其说是春天,不如说是具有春天气质的气味——我们加入了一些柔而韧的花香,配合根茎和泥土的潮湿气来捕捉一种转瞬即逝的、怅然若失的情绪。

这不是春天又是什么呢。
f o u r s a n d m i l l i o n s


淘宝搜索进入线上商店
/ 四 万 F M /
长 按 识 别 二 维 码 关 注


    关注 四万F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