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与旋律——我对竹笛音乐创作的感想”讲座顺利举办

 

2016年5月23日,“动感与旋律——我对竹笛音乐创作的感想”讲座顺利举办,这也是清华笛协国乐名家清华缘系列讲座之六。...



2016年5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笛子协会有幸请到青年作曲家崔权来清华举办一场关于竹笛作曲,名为“动感与旋律”的讲座,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崔权老师用清晰的条理,分点为我们介绍了作品创作的心得体会,并且在每点之下,都准备了具体的音乐样例进行分析。最终,在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准备以及崔权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之下,本场“动感与旋律”竹笛作曲讲座获得了圆满成功。



主讲人崔权,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竹笛乐团常任作曲,先后师承施万春、高为杰、叶小纲几位教授,创作过多首民族管弦乐、舞蹈音乐及影视音乐,其众多作品在国内外多地进行演出,获得广泛好评。
在《乱红》的悠扬旋律中,讲座拉开了帷幕,崔权老师首先分析了竹笛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独有的特点:嘹亮,线条感强,富于表现力。因而,如何在作品创作中赋予竹笛演奏以动态的表现张力,并突显乐曲动人的旋律,便很自然地作为崔权老师讲座的重心被提了出来。
在“动感”方面,崔权老师提出了三点:破坏、增减和流动。“破坏”,不是真正意义上对乐曲离经叛道的创作,而是要破坏乐曲固化的形式,固有的律动,规避方正的节拍,从而使乐曲在变中显动。这里崔权老师用《对歌》和《喜相逢》做了具体分析,这两首音乐通过小节的拆分变化与调整,造成乐曲中重音的移位,,从而将乐曲从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使乐曲更富于民族的,地方的那种活泼跳跃之感,之后更是通过音乐学院学生出色的现场演示,加深了我们对此的印象。
接着崔权老师讲了“增减”,通过对乐句的多少长短的控制,使乐曲恰到好处地传达创作者的情感思想。这里崔权老师用了《乡音》组曲中的《戏》和《嬉》,长短句灵活地编排,使人看戏时突然而现,倏忽即逝的各种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最后,崔权老师提出要“为了静而动”,即流动的概念,并用《乡音》组曲中的《惜》做了展示,那种通过旋律的组织和推进,流畅动态的乐句线条却更好地表达出静的哀婉。
在旋律方面,崔权老师则讲到了变奏、隐藏和装饰。这三种倒是更能为人所理解:变奏是让旋律更富于变化和趣味性,通过隐藏主旋律则能让作品更有深度,更耐人咀嚼,装饰则能使旋律更为复杂动听,有时候亦能明晰或者丰富乐句的含义。这三点崔权老师也分别用《舞阳河船歌》《日月潭》和《吴音粤韵——乐春》做了具体的分析。


精彩的演讲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崔权老师用他对乐曲市场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对同学们的问题做出了精彩的,耐人寻味的回答,也让这场讲座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多元。
清华大学学生笛子协会邀请崔权老师任我协艺术顾问,并由笛协会长刘翰源同学颁发聘书。

最后所有人员合影留念,讲座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真诚感谢崔权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音乐学院学生的现场表演、嘉宾独到的问题等等,都为讲座增色不少。相信参与讲座的同学,对于音乐的理念和观点,又有了新的想法,清华笛协也会在日后更多地举行这样的活动,并及时作出推送,谢谢关注清华笛协!


    关注 清华大学笛子协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