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择校——不该盲目的盲目

 

让孩子去经历最艰难的事情是为孩子的人格铺底。...





关于择校——不该盲目的盲目

某次,我们与一对年轻夫妇同车北上,他们带着一个不到两岁的女婴,女婴十分机灵。给我们许多乐趣。闲聊之间,知道这对夫妇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现在在深圳已经有了稳定的职业和高档公寓。

说到孩子的教育,他们竟然提出了“自然加自由”的观点。他们准备让孩子就近上普通的幼儿园和小学中学,没有打算让孩子进实验幼儿园和实验小学,也不会敦促孩子将来考名牌大学,倒是倾向让孩子多学一些文体技能,比如说球类游泳和器乐舞蹈,培养某种感觉兼带健美体格气质。还要带孩子去挑战极限,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自己做人要积极努力,孩子才会不怕磨难。

个中理由,他们都是重点中学重点班深造过的,对于那种逼迫心有余悸,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再去受那种折磨。至于名牌大学,那不过是庙罢了,修行在个人。更加重要的是,自己参加社会竞争的本领,学校的知识只是起到很小的作用,许多知识要重新学习,不可有丝毫懈怠,他们深信,学习原来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不认为上重点班和名牌大学有多么重要。

这对小夫妻读中学的时候,进的是实验中学的重点班,现在想起来,那实在是个恐怖场面。

一个教室里坐了80名学生,设计排6排座位的,实际排到了8排,学生在空行子里走都要侧身而过。第一排学生距离墙壁只有一米左右,坐在黑板前面的不是吃粉笔灰就是接老师的唾沫星子,坐两侧的同学看黑板是斜的,所以第一排的位置轮流坐,每个人每期要过两周受难日,情绪糟糕透了。而坐最后一排的学生就顶着墙壁了。要命的是教室里空气污浊,人人都变成了学习的蟑螂,臭烘烘地不舍昼夜。眼睛度数迅速提高,耳朵也被搞得幻听幻觉,焦躁不安,那样的日子,如果再要延长一个月,可能会要倒下一大片。

学生的父母经常去开家长会议,也是坐在孩子的位置上,许多家长都没有办法在那里坐下去,他们竟然都没有想到,为什么要把自己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送到这样逼仄的地方一坐6年,不想想,孩子在那么逼仄的地方会发生什么变化。

名牌大学也是人满为患而疏于管理。我们大学旁边就是一所普通高校,我们有同学在那里读书,我们也经常到他们那里去串门,其实他们大学也不错,起码宿舍和食堂都比我们大学要好。他们毕业后在竞争中都很努力,现在与我们没有差别,就实际收入来看,有的比我们还要强。

这对从重点中学重点班名牌大学趟水过来的夫妇,饱受重点名牌的诱惑和压力,看透了其中的奥妙,所以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孩子送到那样的违背人正常成长的地方去受难。

我们都有过当教师经历。一个教学班的人数如果超编(教学班人数编制在大纲上是有明确规定的)5~10人,课堂组织就非常困难了。而现在许多重点班确实是70~80人的大班教学,超编人数几乎多了一倍,每堂课就像一个会议,身心发育最旺盛的时候,需要空间和充足的氧气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坐就是6年,我们的家长就是视而不见,是从众?还是麻木?

高校分出重点和普通,进了重点,家长可以趾高气扬;儿女进了普通,父母见人矮三分;假若没有考中,简直是如丧考仳。

君不见,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也有连普通的工作都无法胜任,只能捡垃圾,虽然只是个案,但是足以突破“名校生万能”的神话;齐白石自学成才,却成了中国的大艺术家。这类人物就不胜枚举了,足够说明,人才不一定在名校,成才不一定必须上名校。既然如此,我们的家长提拎着“功利的鸡毛掸子”驱赶着儿女去中举,又有何意义呢?

这几天,童话大王郑渊洁在电视节目里说出了自己的儿子郑亚旗没有上学的原因。作为没有读多少课本的童话大王本人因为不是名牌的追逐者,所以,平常心对待孩子,他的衣食无忧的儿子可以去超市干扛鸡蛋的苦力,其他人家的孩子恐怕难以做到,即使孩子自己要去实践,家长不是面子抹不开就是于心不忍,立马调动关系为孩子挑一个好位子。

其实,我们的家长就没有想到,让孩子去经历最艰难的事情是为孩子的人格铺底。人生难免遭遇天灾人祸,即使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也会有海啸地震考验生存能力,如果灾难临头,就只有哭的本事,那真是叫人揪心的事情。

本文节选自宁馨工作室导师萧芸《不是孩子的错》一书!


    关注 宁馨成长护航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