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科零距离生命树·动物(十三)】蛭纲&软体动物门

 

供稿=李慧晴&刘静编辑=孟蕾蛭纲主要特征:头部不发达,一般无疣足和刚毛。有环带,雌雄同体,具固定的生殖腺...





供稿=李慧晴&刘静  编辑=孟蕾

蛭纲

主要特征:头部不发达,一般无疣足和刚毛。有环带,雌雄同体,具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直接发育,无担轮幼虫期。营暂时性寄生生活,真体腔退化,行开管式循环。

重要种类:医蛭、金线蛭等

蛭类的咽头腺可分泌蛭素,并且具有发达的嗉囊。

(李慧晴)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体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生活方式活跃的种类(头足纲、腹足纲)头部发达,行动缓慢的(瓣鳃纲)头部退化;足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软体动物的足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态不同,如适应于底埋生活的种类(瓣鳃纲)足多为斧状,适应于爬行的(腹足纲)足为扁平块状,营固着生活的(牡蛎等)足完全退化;内脏团位于头后足的背方,是内部器官所在部位。软体动物的内脏除腹足纲外都是左右对称的。

2.具有外套膜和其分泌的贝壳

外套膜(Mantle)是软体动物背侧的体壁向腹面延并常包裹着动物整体或一部分,具有保护、呼吸和运动等功能。

贝壳(Shell)是由外套膜外上皮分泌的钙质保护性外壳。

贝壳一般包括三层:

角质层(又称壳皮)角化蛋白成分、黑褐色、较薄。

棱柱层(又称壳层)碳酸钙、硫酸锶成分,白色,较厚。

珍珠层(又称壳底)成分同于棱柱层、极厚、有金属光泽。

角质层和棱柱层都是由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的,它们随软体动物身体的长大而增加表面积,但不继续增厚。珍珠层是由整个外套膜外表面分泌形成的,随着软体动物的生长,珍珠层会不断加厚。

3.出现呼吸器官

水生软体动物大多具有由外套腔体壁突起形成的呼吸器官鳃。陆生种类则由外套膜内表面特化形成的“肺”进行呼吸。

※次生鳃(二次性鳃)

腹足纲后鳃亚纲动物的本鳃退化后,由体表向外形成的膜状突起。

4. 取食与消化

软体动物消化道一般具有齿舌(Radula),并出现了消化腺。

5.真体腔退化与开管式循环

软体动物的真体腔退化,仅留下围心腔、肾腔和生殖腔。而原体腔内充满了血液分布于身体各组织之间,称之为血窦。因此,循环系统为开管(放)式(头足类除外)。一般软体动物的血液含血青蛋白,因血液无色或淡青色。

6. 发育

除头足纲为不完全卵裂(盘裂)外,大多数行完全不等卵裂。海产种类为螺旋型卵裂并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有些软体动物(河蚌)还有钩介幼虫阶段。

7.排泄系统

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多属于后肾管,称为肾,只有少数种类幼体的排泄器官为原肾管。后肾管由腺体部和膀胱部组成,腺体部富血管,以密布纤毛的漏斗形肾口通围心腔;膀胱部为薄壁的管子,内壁具纤毛,以肾孔通向外套腔。

8.神经和感官

原始的种类无分化显著的神经节,高等种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多由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4对神经节及神经连索组成,这些神经节发出神经到身体各处,完成感觉运动等功能。有些种类的主要神经节集中在一起形成脑,外有软骨包围,如乌贼软体动物还分化出触角、眼、嗅检器、平衡囊等感觉器官。

无板纲

无板纲为软体动物中原始的类群,体蠕虫状,无贝壳。外套膜发达,包在身体外面,表面生有角质层和各种石灰质的骨针。腹侧中央有一腹沟,沟中有一小型具纤毛的足,有运动功能。外套腔位于体后,腔内有一对鳃,肛门和生殖孔通于生殖腔中。

无板类有口,取食腔肠动物或海底沉积有机物。无眼和触角,齿舌很小或退化,胃中有晶杆囊,无消化盲囊,肠直管状。心脏由一心室一心耳组成,血管退化。神经系统梯状,神经节不发达,体前端有一围食道神经环,其后为纵行的一对足神经节链和一对侧神经节链,足神经链和侧神经链之间分别有横神经相连。身体后端有化学感受器。多为雌雄同体,少数雌雄异体,体内或体外受精,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期。

无板类有300多种,分属腹沟亚纲及尾腔亚纲,前者身体腹面有纵沟,后者体末有外套腔。体长一般小于5cm,全球分布,多生活在低潮线下20m至深海海底,底栖或附于腔肠动物上,腐食性或以腔肠动物为食。

单板纲

单板纲多为化石种类,具一扁圆形的贝壳。新碟贝具一扁圆的贝壳,壳顶指向前端。体为两侧对称。腹足扁平,周缘肌肉发达,中央薄,无吸附能力,仅适于在海底滑行。足四周有外套沟,沟内有鳃排列分布。足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口前有一对具纤毛的口盖,口后有扇状触手一对,具齿舌,取食硅藻、有孔虫等。体腔包括围心腔和生殖内腔。心脏位围心腔内,由一心室及2对心耳构成。神经系统由围食道神经环向伸出的侧神经和足神经组成,无眼和嗅检器等感官,体前具一对平衡囊。

(刘静)

— 生命科学学院1501班 宣


    关注 sky1501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