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中的田园之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东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表现出他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名士风范,他的诗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陶渊明的诗歌摆脱了官场的污浊,达到了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做到了“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陶渊明眼中的山水田园,不是如魏晋名士心目中的玄学化的山水自然,而是参与其中的田园山水,田园风光不仅仅是诗人陶渊明生存劳作的对象,而且成了与诗人交融一体的审美对象。在与这种田园风光的交融中,诗人去掉了世俗的羁绊,而获得了真实淳美的人生感受。其田园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均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其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了宁静平淡的境界,表现了“田园美”,表明了人与自然相融的乐趣,也表明了诗人自然率真的情怀。
正如罗宗强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陶渊明不是田园生活的旁观者和欣赏者,而是其中一员。所以,他不是泛咏山林而是亲切地描绘田园风光,写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朴茂生气。”如《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犬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同时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这在陶渊明之前是没有的,但此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大题材。另外,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和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来,如《移居》二首。与素心淳朴之人的交往,使诗人得到极大的快慰。
陶渊明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冲淡平和广浩渺远的外貌,因此被称谓“古今隐逸之宗”、“田园诗歌之祖”。这种评论确实呈现出陶渊明逃避纷乱世界,归复发自自我心灵和优美自然的本质趋向,但这种简单化和模式化的论断却影响了对表现陶渊明心灵向往和理想追求的诗文探求。田园诗是陶渊明诗文中最重要部分,其特征有:
田园美特征之一:事与理的浑融,创作的随机性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朱熹在评价陶渊明说过一句话:“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句话对理解陶渊明诗歌特别是田园诗创造方式极有帮助。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田园美的特征之二:对劳动的赞美与坚持
对劳动的肯定和实践,是陶渊明最大特征之一。陶渊明一生中始终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几度仕隐,几度沉浮。既然“大济苍生”无望,莫如“击壤以自欢”,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的归隐是铁心抛弃一切官场纷争和世俗的污浊,真正投身于大自然之中,投身于劳动之中,投入普通百姓中,做一个真正的农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等诗句,都表明诗人决意回归田园,躬耕陇亩的决心。
在劳动中与农民产生的感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所以,他的田园诗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通过劳动,发现了自然本性之真我,和农民产生了亲近的情感,达到了对世俗的超越。此外,农村的景色也使他发现了各山大川之外另一种美的境界。
田园美特征之三:对虚静的审美
如果说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之一为其对生机盎然景色的偏爱,那么对虚静冲淡之美的追求则与之相辅相成。静与动,空与有互相包涵,互为映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许是对这一道理的注解吧?陶渊明对田园的虚静审美,常伴随着对官场世俗繁杂喧嚣的厌恶。其诗喜用“虚”字,如“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其一);他也喜欢静,如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远离了世俗的尘嚣,在至虚至静之中,自会得到无限的乐趣和美感。远离了世俗,虚静之中,他与大自然没有了距离。正如罗宗强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间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他没有专门去描写山川之美,也没有专门叙述他从山川的美中得到的感受。山川田园,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
田园美特征之四:平实中见警策,朴素中见奇丽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等等。然而,平淡之中可见奇丽。如《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平淡的事物,平淡的语言,出自陶笔,便生趣盎然。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跃然纸上。真是淡而有味,达到了极高的美的境界。
田园美特征之五:和悦润畅的景色取向
陶渊明诗歌最为明显的审美取向之一就是他对自然是那种温和、轻微、朴实、润畅景物的感知及描写,他让人感到一种大自然的天籁、地籁与人籁和谐之韵。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

读到这些朴素、优美、流畅的诗句,人们很容易感觉到陶渊明内心的宁静,感受到他的心的节拍与大自然是那样和谐,带有明显的陶氏审美风格。陶渊明之所以对大自然生生不息,盎然和润的景色情有独钟,应该说和其审美观中儒家、道家思想的浸润互补有关。
田园美特征之六:心境优美
他与自然和谐,在朴素平淡的农耕生活中发掘生命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和谐的人必静”,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虚静为美,他“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我爱其静,痞寐交挥”(《时运》),他沉静少言,不慕荣利,故能“无事在身,无事在心,常处丘园养素,常乐泉石啸。”陶田园诗的主流美是一种优美,我们读它觉得欣喜、放松、亲切,它使人心底单纯、愉快,它虽然不会让人热血沸腾,但它如一位亲友,不论何时撞见,便走上前来,眉开眼笑;离开后也不会使我们伤感过度、身心憔悴。看他那东篱采菊时悠然的心境,那份散淡静逸的风姿,觉得诗人好像是我辈中人,与大家是如亲近,又好像要超出宇宙之外,他分明又是如此高远、淡泊。总之,他的诗以其优美的意境,感染着我们,让每一位读者在宁静中体会着优美带来的接物而不累于物的那份平和。
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内容艺术风格、意境艺术境界及语言艺术特点的探讨,不难看出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向了峰巅。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唐代田园诗人各自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某一方面的长处,而不能从整体上超越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他的诗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


    关注 见南山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