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待喚醒的「新香港人」意識

 

「新香港人」的三大組成群體分別是基層、港漂、海歸,他們雖然擁有共同的背景,卻持有被動同化的心態。因此如何建構「新香港人」的獨特身份認同和價值理念,才是「新香港人」得以為香港社會貢獻正能量的關鍵所在。...



本文為轉載 查閲全文請戳文尾

「新香港人」的三大組成群體分別是基層、港漂、海歸,他們雖然擁有共同的背景,卻持有被動同化的心態。因此如何建構「新香港人」的獨特身份認同和價值理念,才是「新香港人」得以為香港社會貢獻正能量的關鍵所在。

在香港社會芸芸眾生的身份認同當中,有自知自己是新移民的,卻少有自認是「新香港人」的;更有自知自己是新移民而有自卑感和焦慮感的,卻少有自認是「新香港人」而充滿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如果香港新移民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仍舊停留在從新移民到香港人這種脫陸入港式的被動同化心態的話,不可能指望他們能以「新香港人」的身份意識為香港社會注入新的、健康的社會動力和價值資源。



上述的話說得非常刺耳,有論者可能反駁道:今天的新移民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弱勢經濟和教育背景的了,海歸和來港讀大學的內地人士也越來越多,他們不可能如舊時的內地新移民那樣處於自卑的心理狀態。好,我們看看一些資料:

先看直接從內地移民到香港的統計。根據2011年特區政府統計處發表的資料顯示,內地來港人士中擁有專上學歷的比例是16%,低於全港27.7%的水準;擁有高中學歷的比例是28%,也低於全港31.4%的水準。這個統計資料雖然是針對2011年之前的,但由於單程證配額相對比較穩定,每日單程證配額為150個,實際使用大約140個左右,每年有四萬多內地新移民,故此這個統計比例能夠反映一個比較長期穩定的內地新移民教育背景。更值得關注的是,上述統計報告還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業現象: 50.2%的內地新移民是留在家中料理家務,也就是不就業的家庭主婦,遠高於全港22.2%的水準。如此教育背景和就業狀況,能夠對新移民人士有過高的社會參與要求嗎?


    关注 滬港校友會青年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