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时间的故事(一)

 

充电时间...



2014年,O2O的风刮得正盛,所有的科技媒体、商业财经网站上,正在席卷着一股向互联网看齐的风潮。一群在广电集团传统电台浸淫了多年的有点不安分的人,常常会看着手里的智能手机失神。他们用的最多的,清一色是喜马拉雅FM、企鹅FM、凤凰FM、蜻蜓FM、Podcast等一些播客类的APP,这些互联网产品刚诞生的时候,确实让他们眼前一亮,虽然都是听的内容,但网络播客产品和传统电台节目相比,明显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

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去,他们很快就陷入了尴尬的不适应期。这时候网络播客的内容一大块是像《晓松奇谈》、《罗辑思维》、《百家讲坛》这样由原来的视频转录成音频的节目,虽然不乏精彩,但究竟是为视频节目设计的,听觉呈现上自然是有缺陷;一大块是郭德纲相声、赵本山小品这样的搞笑节目,适当听个乐子可以,但长此以往很快就会疲惫;一大块是都市男女深夜情感类节目,单身男女在上面寄托一下无处安放的情感可以,但明显不适合已经拖家带口整天想着在职业上有所突破的人。

听了这一圈下来,他们挑剔的耳朵感到了略微的遗憾,因为他们极希望找到的节目,并不存在。那是可以摆脱掉传统电台的束缚、突破单一使用场景、最重要的是听完之后有所收获的节目。可以在开车、跑步、健身、做家务、挤地铁,以至于所有手机能到达的地方,只要5分钟的闲暇就可以拿出来听的节目。是的,当时,这样的节目并不存在。

不存在又怎么样,没有的话,自己做!他们毅然决定跳出传统媒体的窠臼,凭借多年积累的专业技能和做出一个好听有用节目的理想,在互联网播客上走出自己的一条路。2014年,他们出发了,小心谨慎地制作了第一个系列节目——《专栏精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每期节目萃取的是关于这个时代最佳观点的碰撞、最有力意见的交汇,他们日夜在互联网上搜集有价值的素材,用专业的技能包装成好听的节目。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后面的事情他们并不懂,或者说不知道后面还有什么事情。在传统电台,每一个节目总会在24小时里占据某一个时间,总会有人听到,但是在茫茫无际的互联网上,节目没有人听的事情真的会发生,节目再好喊破了喉咙也没用,不会有人听到。

他们没料到是这样的开局,但是也不能就此退缩啊。坚持了更新了几期内容之后,有了一些听众,但数字跟他们在电台做的节目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就这样度过了一段不温不火(或者叫艰难困苦)的时间,他们真的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人生,暂停了节目,希望找到一个明灯来指引一下路途。明灯没有出现,但一封远方的来信出现了,来自另外一群深圳的同龄人,他们在信中说,“你们的节目怎么没有更新了,我们一直在早上日出晨跑的时候听《专栏精粹》,跟互联网的工作内容相关,还特别有意思,听完也差不多跑完了。最近怎么停了,好东西应该坚持啊,要不我们给你发起个众筹,支持你们做下去?”

接下来的情况是,节目众筹没有做,但马上给了这群创业的人足够的信心,原来有人这么钟爱我们的节目,听的人少没关系,听众都是这样精准的人群,也就值了。这也引出了另一条路——做精准的节目,服务精准的人群。于是就有了《TMT创业者》——为创业大潮里的创业者量身打造,《文化媒体人》——为新媒体行业挣扎的人和传统媒体里蠢蠢欲动的人服务,这两个节目做起来得心应手,因为这群人本事既是媒体人,也是奋斗在创业路上的创业者。后面又有了论述电商内容的《电商治愈系》、讨论产品思维的《进击的PM》等其他节目,它们共同归属于《充电时间》这个品牌,致力于为泛互联网领域的主流经营者提供最精准的内容服务,让忙碌的现代人充分利用起被互联网割裂得七零八碎的碎片时间,随时充电。

这步棋算是下对了,《TMT创业者》等节目一经推出,适应市场的过程中展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它没有一段相声的“效果”,不能给你深夜情感的抚慰,能带来的,只是一个应该具备的知识、一个有见地的见解、一个值得反复推敲的思考。充电时间没有明星大咖的光环,依靠自己的付出,稳定地在身边聚集起了一群智识分子——这是充电时间对自己粉丝的称呼。(未完待续)

充电时间智识分子招募中!!!




    关注 充电时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