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啥呢”Vol.6 如何专业地评(吐)点(槽)“石渠宝笈”特展

 

被炒热了的“石渠宝笈”特展,已经为我们带来了太多话题。观众吐槽或赞赏、媒体宣传或热议,都让它承载了太多始料未及的信息。故宫,这座古代的宫殿、当代的博物馆,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相信很多朋友月初在看到故宫博物院90周年特展“石渠宝笈”那亮瞎眼的参展书画名单的时候,心情一定是这样的:

故宫“石渠宝笈”特展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10年才再次在大陆现世的《清明上河图》有木有!中国古代书画史上的杰作《伯远帖》、《游春图》、《五牛图》等等等等有木有!中国古代书画著录史上的旷古巨著、集大成者,汇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精品的《石渠宝笈》有木有!

不过“石渠宝笈”特展开展后,大家来到故宫,却发现了如下场面,于是心情……
“故宫跑”
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进一次武英殿看一眼《清明上河图》最多需要排队6、7个小时;如果实在不堪排队之苦,那也可迎着晨曦在故宫开门前到故宫南门午门卡位,时刻准备着大门一开便投入到“奔跑吧兄弟”、“速度与激情”的对决当中,用人类最原始的方式向此次展出的人类文明结晶致敬。

甚至,机智而热心的网友还钻研出了这场“故宫跑”大赛的攻略图,我们于此免费贴出,以飨读者。
“故宫跑”攻略图


除了排队与赛跑,还有故宫工作人员态度粗暴、蛮横,好不容易看到《清明上河图》却又被工作人员反复催促快走,展期短又分前后不同的两期增大了观展难度等等更多的吐槽响起。此外,此次展有《清明上河图》等“典藏篇”展品的武英殿,人气明显盖过展有《洛神图卷》等“编撰篇”展品的延禧宫,而有观众则认为这两个展区相距太远,排完武英殿的队已经彻底没力气再奔赴延禧宫。
此次特展的两个展区


观众如此不满,激起媒体、自媒体之上一片片热议,故宫眼看又要陷入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就在此时,故宫的危机公关及时赶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抱拳致歉;推出线上虚拟展厅;调整排队路线,参观《清明上河图》的观众单独排队,尽量使观众在树荫下等待;增置座椅,方便有需要的观众及时休息;提供线上线下宣传资料,使观众在观展前可对展览与展品初步了解;实施分组、领号参观措施;将营业时间提前与延长……
分组参观特展


事件到此似乎有了一个妥善的收尾;然而回看整场“闹剧”,我们还是不禁要多问一句:故宫办个特展,何以造成如此狼狈的局面?

因素自然是多方的:观众,故宫,甚至还有一些“背后因素”……

先说观众。此次特展太多观众直奔《清明上河图》而来,对其它那些艺术和历史价值也很高的展品却关注不多。而且不谈《清明上河图》,例如《游春图》、《五牛图》等一些此次特展的重要展品,其实在故宫近三年九场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中都展出过,地点也就在武英殿;甚至之前在“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中展出过的《步辇图》、《千里江山图》等名作,都不会在此次特展中亮相。当然,想必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故宫藏历代书画展”,那个展览环境也真的很“沉静”,体验也真的很“享受”。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三期)展讯


其实大家的心态也非常容易理解,比如在卢浮宫内,永远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远远比其他世界名画更吸引欣赏者。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便找“三宝”的人也不在少数,但围观“三宝”可能还不如围观《清明上河图》与《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除了毛公鼎,翡翠白菜和肉形石哪里称得上台北故宫的重器啊,无非是模样新奇、坊间喜爱的玩意儿,大家直接把藏品受喜闻乐见的程度与其重要性画了等号。
从里脊到小排,肉形石应有尽有


至于此次特展还暴露出的观众素质问题……或许6、7个小时的排队等候的确夸张,可以体谅有些观众便不顾了自己的公共形象,推搡、插队。不过扪心自问,这些行为,真的“可以体谅”吗?

我们还是说说故宫吧!毕竟此次特展主办方是它,更多可控因素也由它掌握,从博物馆学学理的专业角度讨论它也更为合理。

紫禁城作为明清皇室的宫殿建筑群,在风云变幻的1925年10月10日首次向公众开放,开始成为具有公共博物馆性质的文化机构——故宫博物院。有趣的是,故宫向公众开放的首日,蜂拥而入的人们也将故宫堵了个水泄不通。《点守故宫七十年》的作者那志良记录到,他当时被安排在养性殿,那里陈列的大婚图、南巡图正属于雅俗共赏、观众喜好的题材,于是前面的观众停住不走仔细观察,后面的观众不断涌入,他只好扯着嗓子大喊:“门口的人往外走,让后面松动松动!”
1925年故宫首次开放时的人流


如今接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机构管理经验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故宫的公众服务本也应随之进步,可为何此次特展几乎成了当年景象的翻版呢?
近年黄金周故宫的人流


博物馆推出轰动性特展是周期性吸引人气和打造品牌的绝佳手段,因此有能力与胆识的博物馆都会借此造势。但包括对观众参观体验所考虑的周密程度在内的博物馆公众服务水平,也应是博物馆关注的重点。最近媒体总拿2011年被称作“地球上最棒展览”的英国国家美术馆“达芬奇:米兰宫廷的画师”门口的长队举例,说明名气大的展览不可避免带来超大流量的观众。然而媒体没有提及,排队的背景是门票早在网上预售一空,在现场排队的都是没能在网上抢到票的观众。预约制不仅可以便于美术馆管理大量的观众,还可保证预约到门票的观众“能够仔细、近距离地观察”展品。
达芬奇展览门口的长队


而且既然是在午门统一售票而在武英殿不单独售票,排队则是在武英殿,那么自午门到武英殿的参观流程都应是被详细规划的,否则如此绵长的路线,难免引发各种问题。

众多观众追问此次特展为何没为《清明上河图》单独设厅,而是将其与其它展品共同陈列于武英殿中,这岂不加剧了局部区域的拥堵?院长单霁翔对此的解释是目前故宫符合书画展出恒温恒湿及安保标准的大型展厅只有武英殿。这种硬件设施的问题也许要待午门雁翅楼展厅及故宫北院区落成后才能有所改善,但不是没有措施可为游客改善参观体验。

例如2013年黄金周,北京园博园迎来排队游客,园方特别安排了街头艺术表演者走到排队游客身边表演节目,与游客合影,缓解游客因排队而容易产生的负面情绪。再如,世界文化遗产日本二条城今年举办过立体光雕展,精美的短片投影于唐门之上,时长5分钟每隔4分钟放映一次,吸引住了游客短时间停留,有效地控制了游客进入城内的节奏。
二条城立体光雕展


博物馆更应当考虑到观众的诸多需要,包括不同年龄、背景、资历的观众对展览信息的了解程度,对博物馆所提供的软、硬件设施的不同需求,将“无障碍”的承诺推广至每一个人。美国博物馆学家、科学家古德曾说:“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英国伦敦博物馆就将其收藏的老照片运用至iphone的应用程序中,用户只需启动这个程序,手机即会连接至网络,并借助摄像头及GPS定位功能让老照片出现在屏幕上,伦敦的历史面貌便清晰地呈现在用户眼前。这样“以人为本”的项目,不比现在国内很多博物馆只热衷简单粗暴地“炫宝”好得多嘛?
伦敦博物馆老照片iphone应用


其实在此次事件中,故宫已经做出了很多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举动;对观众不满进行及时回应,态度还相当积极,甚至有些“出乎我们意料”。要知道某博的“闪光灯事件”(古人云:“内事不明问百度”)等一系列往事,让官方的无视甚至遮掩,已一度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博物馆对待公众的常态。

或许大家也有发现,如今中国的博物馆已经和过去有很多不同:说明的文字更加通俗易懂,互动参与的装置带来更多乐趣,参观氛围不再一团沉闷,博物馆越来越像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思考与联想、朋友进行交流与探索、亲子培养亲密感的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此次“石渠宝笈”特展中故宫的问题及应对,就是如今中国博物馆逐渐转型的体现。从单向的知识灌输,权威的刻板论调,封闭的强硬态度,僵化的行政体制,到关注观众需求,设立标准制度,引入营销意识,参与社会发展。

此次“石渠宝笈”特展开设的网上参观
长期以来中国的博物馆,受历史和体制的影响,往往有苏联式宣教的影子;它的保守、强势与孤立,既因博物馆自己的刻意清高,也因潮流巨变下的不进则退。而回看1905年实业家张謇在动荡年代创办的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它的宗旨可是“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西方的博物馆从贵族的家财收藏,到向公众开放,再到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至今日已拥有了相对于政府和市场的独立性。作为非营利机构,如今西方的博物馆可以说是公众生活中必要的社区文化中心,促进着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曾经策划了一个优秀的项目——带领老人游览当地的植物农林区,仔细观察和触摸当地物种的标本,让行动不便的老人感受久违的大自然。而休斯顿儿童博物馆则允许孩子在博物馆中如大人一般于自动取款机办理一张借记卡去商店购物,然后从事厨师、警察、艺术家等职业赚取工资来还钱。
休斯顿儿童博物馆


我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系统中的博物馆从2008年开始的免费开放,更像是一次登台亮相。此前少有公众将参观博物馆列入闲暇活动的选择之中,而自此开放态度的表露至少让社会获得了一个新的信息:博物馆,至少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是欢迎公众进行参与的。行政指令过后,作为事业单位的博物馆需要在原有的体制下做出积极的应对,用实质内容吸引观众。
今年首都博物馆为青少年设计的科普展示


说回故宫。为了此次“石渠宝笈”特展,故宫增设了500台自愿付费的电子讲解器,30多名志愿者开展专题讲解服务,展区内也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约三分之一的展品配有二维码,观众扫码后即可了解图文并茂并配有音频解说的展品故事。而5个公众从未涉足的区域:午门雁翅楼、西部区域(包括慈宁花园、寿康宫等)、东华门及一段城墙、端门、宝蕴楼,也将在今年陆续开放。故宫这一番动作和已经坚持13年没涨门票的态度,的确在向公众传达着某种信号,您接收到了什么?

(文中图片《今年首都博物馆为青少年设计的科普展示》来自商晨雯,《“故宫跑”攻略图》来自张冉,其余来自网络)

挖啥呢

当考古、文物、遗产、博物馆、

古代建筑、文物保护

成为社会热点,生活方式

"你们挖啥呢?"

别急,您的疑惑,我们回答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热情欢迎建议合作


    关注 挖啥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