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话说  中国人的面子

 

别用“俗不可耐”的烂里子去装“徒有其表”的雅面子。...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脸面渐渐成为生活的信仰,“面子观”本不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产物,西方世界也同样存在,但由于中国人深入骨髓地对“面子”的特殊重视,“爱面子”一词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身上特有的标签。美国传教士、基督教活动家、神学家亚瑟·史密斯曾在他的《中国人的德行》一书中就说到:“‘面子’一经正确理解,你就会发现,它就是解开谜团的密码,那藏有中国人那些最主要性格特质的暗码箱由此打开。”



面子作为中国文化典型的一部分,可谓是根深蒂固。从古至今,贯穿在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而在当下,“面子文化”更是无孔不入,只要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会有“面子文化”的存在。2012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当美食得到广泛宣传与传播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也随之而来。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为大家展示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是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在中国,餐桌浪费由来已久,据统计,我国每年都有2000多亿元的餐桌浪费,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受“面子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形成了奢华浪费的吃饭方式,不论自身是否有经济能力承担一切,也要打肿脸来充胖子,一度变味的“酒宴”成为了中国人讲排场,顾面子,体现热情的表达方式。全然遗忘了“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省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

孔子也不是不讲面子之人,他也认为请客吃饭,点菜不能太单调,会让人觉得此人很穷酸。但与一味地铺张浪费相比较,孔子宁可放弃所谓的“面子”,理性地待人处事,反倒觉得穷酸点好。

但如今的现代人,被“面子”包裹得严严实实,宁愿在“面子”的皮囊之下活活闷死,也不愿走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亚瑟·史密斯在书中还说到,“中国人好面子好到什么程度呢,就算在临死之前也要保留一份面子。而这份面子呢,又不是西方人所认为的作为人的尊严,而真的就是一个面子。对他们来说,为了面子而丢掉性命,并不见得是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但总会听说在中国,作为一项恩赐,允许犯罪的官吏穿着官服接受死刑,这样做也是为了保全他们的面子!”真是好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



在这里想问一句:“你这样做,真的快乐吗?”为了一个虚无的“面子”,让自己变为虚伪的人,这样做值得吗?为了保全面子,做出各种牺牲,暂时迎来别人羡慕不已的目光,受到他们的谄媚,满足空无的虚荣心。可事后还是会原形毕露,打肿的脸是浮肿起来了,自己的心也疼了。可过不了多久,浮肿起来的脸会慢慢消沉下去,因为毕竟不是一个真正的“胖子”。何不如像孔子一样理性“爱面子”,即使是过得穷酸,也不去做违心之事,逍遥自在。林语堂先生在他的那篇《脸与法治》的文章里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中国人是不是可以慢慢放下自己的“面子”,返璞归真。别用“俗不可耐”的烂里子去装“徒有其表”的雅面子。

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下列关键词  阅读更多历史文章
陶笛:来,和心中贼打上一架
“人大硕士”悲剧后,大众的觉悟正在觉醒
何谓君子之境界?
 理想很丰满,生活不骨感
 没有淡然的心,谈什么提升的事
现代的中国学者为什么缺乏“贵族气质”?
  陶笛:道理是栅栏,流氓是栅栏外的游民
  别骗我,成功哪有什么捷径
 总有些高贵,和道德有关系
 人生三千烦恼丝,乱啊乱......


    关注 文文读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