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行散记——大梦谁先觉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武候的吟诵似乎更适用于杜甫草堂,不仅仅是因为场景同在成都...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诸葛武候的吟诵似乎更适用于杜甫草堂,不仅仅是因为场景同在成都,更因为那位诗人忧国忧民的清醒与自持。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因为交通便利,也是入川后第一个周末就可游之地。"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后人 亦称之为“杜少陵”。
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没错,因为这游记是六年后补写,所以彼时对允礼其人一无所知,又哪里知道几年后的电视荧屏上会出现以此人为原型的情深义重风雅温厚的十七爷果郡王。





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整体看来更像是一座中国古典园林。流水萦回,小桥勾连,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工部祠后是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竹树掩映,曲径通幽,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可以想像出几分当年的风致。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在此期间,他生活比较安定,诗歌创作甚为丰富,留下诗作247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这些诗约占他全部诗篇的六分之一。









茅屋内部的陈设则是全凭想像了。自那年在凤凰,听当地人讲所谓沈从文故居也不过是随便摆放了几件明清家具制造出来的噱头,此后对这种故居内的陈设是全无兴趣了。









对浣花溪的印象似乎更来源于薛涛,简单的地名,背后却有着悠远的历史与文化,仅仅三个字,便是美不胜收的风景。茅庐、小溪、竹林,楼阁、小桥、卵石,诠释它的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句。







人间四月,花开似锦,落英瓣瓣落入溪水之中,似乎更应了“浣花”二字。





登万佛楼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放眼望去,是一片郁郁葱葱,草木繁盛,在一座省会城市的城区,已属难得,更是周边居民散步游玩的好去处。杜少陵选址独具慧眼,成都的居民也的确幸运。
然而感同身受必得身临其境,当年茅屋被北风掀起,娇儿啼哭雨夜难熬的时刻,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感叹才更符合心境吧。


    关注 梨花院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