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有斋读论语第21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别解

 

可,在《论语》中出现频繁,或单子出现,或与“以”联袂出现,大多可以翻译成“可以”。唯有此条,翻译成“可以”颇成问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始有斋主译)孔子说:人若不守信义,我就不知道他怎么能可行。(人怎么能不守信义呢!)大车无輗,小车无軏,那靠什么运行起来呢?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辜鸿铭英文回译:我不知道人如果没有信誉,如何与之相处?这是意译。
  • 何新:一个人不守信,就不知他还能做什么!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失却“可”的精义。
  • 钱穆:人类若相互间无信心,我不知还能做得些什么。这是偏离原文的“意译”:“人”不是“人类”;“其”没译出来。
  • 王蒙:为人没有信用,那怎么行?“其”没译出来。
  • 南环瑾先生举例说含有“无所适从”之意,其解读是正确的。
  • 李零先生对“不知其可也”未置一词,没有阐释。
  • 李泽厚:人不守信任?那怎么可以?“其”没译出来。
  • 杨伯峻: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拖沓冗长,不如原文精炼。“其可”译得不准确。
  •   可,在《论语》中出现频繁,或单子出现,或与“以”联袂出现,大多可以翻译成“可以”。唯有此条,翻译成“可以”颇成问题。要想更准确地翻译,还要结合后文,贯通理解。
  •   信,在孔子仁道当中属于君子之道修养的层次。一般情形下,仁道要求“信”,本条即反映了孔子仁道“信”的一般性。但在特殊情形下,大仁是排除“小信”的。孔子在评价管仲时,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谅,即小信小义。召忽死公子纠,可谓忠信;管仲不死,不忠不信,却无碍其“大仁”。各取其道而已。这是从大的方面讲。
  •    另外,孔子仁道强调灵活性。过分的“信”,不恰当的“直”,都不属于真正的仁道。所以,孔子将“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称为“小人”,将其排位最下等的士。所以,孔子赞成“亲亲相为隐”,反对不忠不敬不亲的“直”。直在曲中。大信亦在不信中。这和他反对“小信”是一致的。但是,一般情形下,仁道还是要求“信”的。
  •    本条的后半截,孔子举例论证自己的论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类比,将人比为大车、小车,将“信”比为輗、軏,意即“信”对于人来说,就像輗之于大车、軏之于小车。缺乏輗、軏,大车、小车不能行进,那么人若没有信,也就不能行,就不能行事,就不能做事,就不能成事,就无法做人。“不知其可”,也就是不知道无信的人怎么“可行”,怎么能行事,怎么能做人。这是严格对应后文解读的;如果引申一些,也可以理解为“不知无信的人究竟认可什么”,因而,也就不知如何对待无信之人,如何与无信之人相处。无信,具有不确定性。如此理解,也不算错误,只是距离《论语》原意似乎远些。


    关注 始有斋读论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