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鸿|Mac Guy - 苹果品牌的前世今生

 

Mac讲了一个好故事。...



(几个月前写的一篇笔记,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案例,略加整理发在这里,希望对商界、创意界人士有所启发。或者你只是想打造个人品牌,读读也会有帮助的。)

这是哥们讲的故事。他不喜欢被称为Mac Guy,但,这是个省力的称呼,不是么。



大约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哥们在去往华盛顿特区的夜间航班上。身旁是一位神色疲惫的商务人士,正无精打采地盯着电脑上的图表。

其他乘客陆续睡去,哥们取出MacBook,开始工作。这引起了身旁旅客的注意。他支起身子,看看Mac,转头看看哥们,然后又看看Mac,带着一种什么都知道的神气,说:“Mac Guy,是吧?”

远在苹果产品无所不在之前,哥们常常遭遇“Mac Guy”的问题。作为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思想家和技术专家,哥们对此类问题的反应常常是:No。我既不是爆米花Guy,咖啡Guy,也不是什么Mac Guy。它们是工具而已。我感谢它们给予我帮助,但,它们不能定义我,至少我不允许这么做。

尽管有着自己的坚持,哥们却也是个随和随性的人,不给周围的人以压力和不适。所以,面对身旁旅伴的询问,也就顺水推舟地“嗯”了一声。

旅伴竖起脑袋,看了一会儿哥们在Mac上做的事,说:“你的工作一定非常有意思。”

如果你年龄在70岁以下,看起来有一份工作,而且用Mac在做,人们不可避免地会这样看你。似乎是Mac在对他们喊:“嘿,看!这家伙过的生活正是你一直想要的。他在拒绝平庸,他在打破常规!”

换句话说,你在人们面前拿出Mac,他们自己就会想出一个引入入胜的故事。

当然,经过这些年来来回回的抄袭模仿,Mac和普通电脑已经没有太大不同了,不再具有当初的前卫意义。但确实有那么一段时间,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使用Mac,仿佛身上便具备了不流于俗的个性,自动归于一个有创意的、前瞻性思考的有趣群体。

苹果故事的传奇始于1984年的“超级碗”广告。它只出现过一次,却是一次大胆的宣言,震撼了所有人。故事主题非常清晰有力:“创造性对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90年代,苹果通过“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活动进一步延展了它的传奇,把自己的Logo和甘地、爱因斯坦、阿梅莉亚·埃尔哈特及鲍勃.迪伦链在了一起。

这四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反叛者,抵制一切条条框框:从殖民主义到牛顿物理学,从性别歧视到战争。这些人看起来拒绝一切成规,只除了,嗯哼,苹果品牌。

确立一个强有力的主题,这是故事品牌的基石。然后,要使其不可抗拒,只需用两个词、一个Logo和一幅图就够了。受众会自动脑补其它部分。(我评:中国画“留白”的妙处啊,被苹果Get去了有没有…)

苹果故事让美国笑了。它的广告让人们开心地宣称:我是一位Mac。苹果粉丝们在自己的生活里活出了苹果品牌故事。

苹果是那么地成功,以至于唯一削弱其力量的,恰恰是它的成功,是其产品的铺天盖地无所不在。

当然,苹果故事并非一向如此,它的营销也曾差劲过。1983年,苹果的“Lisa”广告就使苹果完全走了弯路。

如果你不知道或完全忘了Lisa,那很正常。与“Think Different”的简洁形成对照,Lisa广告有9页之长,以这样的标题开始:“苹果再一次发明了个人电脑”。

广告一页页罗列功能清单、如何开发的等等,并敦促大家赶紧去买。基于这样的广告,尽管Lisa当时在技术上也是一次重大突破,Lisa Guy出现的机会为零。

Mac讲了一个好故事,它简洁、清晰、有力,价值观导向。Lisa则无望地迷失在虚荣、权威、夸大的营销深渊里。它们之间的对照不能再明显了。

这里是九鸿谈什么。让我们谈谈艺术谈谈美,谈谈和创意有关的工作和生活。谈一路走来的好故事,像和朋友那样。


    关注 九鸿谈什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