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一个老愤青的“葵花宝典”(上)

 

韩愈用街头约架的方式,把那些大V吓得不敢吱声了。...

全 世 界 只 有 1.5% 的 人 关 注 “ 挑 灯 看 剑 ”
你 真 是 个 有 意 思 的 人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


本名:韩愈

字号:退之

江湖名号: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文公

生卒年:公元768—824年

出生地:河南河阳(今孟县)

籍贯:河北昌黎

职业:流行词曲作者

代表作:《师说》《杂说》《原毁》《进学解》《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山石》《汴州乱》《南山》《日食》等,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催生出了无数的偶像明星,随便往窗外扔颗石子都能砸中一个“网红”。

诗歌创作在唐代是社交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连去声色犬马的花街柳巷“灯儿晃”,即使你是穿金戴银的土豪,金项链劳力士闪闪发光,兰博基尼的钥匙在桌上拍得山响,但如果不能信手拈来几句诗词歌赋,恐怕连妹纸都不好泡。

这是前戏。那时候的妹纸们都喜欢云山雾绕,不像现在两杯酒勾兑后直奔主题,说不上三句话就能啪啪啪。

这方面,韩愈的尺度拿捏得很好。
◎◎◎◎◎ 
我跟韩哥不熟,很多人也不认识他。在早期,他是一个相对比较低调的人,泡妹妹、炼丹药都是“打枪的不要”,悄悄地搞地下活动,更不会在朋友圈刷优越感,在长安大酒店开个房、吃顿大餐这些都是守口如瓶。

但这并不妨碍韩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诗词歌赋天花乱坠,害得好多痴情的粉丝妹妹“孤枕难眠”,一个劲儿地想往他的怀里钻,捶胸顿足都要嫁给他。

初识韩哥,是从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中学语文课本上读到他的《师说》《进学解》,很多课外选本上也有他的诸多警句,比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即使穿过历史的迷雾,跨越了一千多年,他的思想精髓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
◎◎
 
正如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

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使劲儿折腾也许也是很难出头的,否则就只有自甘堕落窝囊一辈子。所以,韩愈用他自己短暂的一生,修炼出一部老愤青的“葵花宝典”,奥妙就是始终以先锋、新潮、斗士的姿态,在职场上拼得风生水起。
1.
三岁时给自己起名字


公元768年,在河南孟州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据史学界的八卦消息说,那是一个气候宜人的午后,风平浪静,小韩愈初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便哭得惊天动地,一直坐在院子里抽烟守候的父亲,把他从襁褓里抱起来仔细端详了一番,自言自语地说:“天庭饱满,这小子将来大有作为。”

根据万年历推算,公元768年是戊酉年,对应生肖是鸡,所以韩愈属鸡,至于星座则难以考证了。

严格来说,韩愈是“官二代”,家里很多人都是政府公务员,且官职不低。祖父韩叡素官至桂州都督府长史,父亲韩仲卿官居秘书郎,赠尚书右仆射,母亲后赠郡国夫人。长兄韩会官至起居舍人,后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兄韩介官至率府(太子属官)参军。
◎◎
◎◎
 
韩父博学多才,很有点名气,在韩母怀孕的时候经常吟诗作赋搞“胎教”,可惜在韩愈3岁那年因病逝世了。从此,他受兄嫂抚育,家境艰难。

好在嫂嫂郑氏很喜欢他,转眼到入学的年龄了,一心想给他起一个既美又雅的名字,翻箱倒柜查阅书籍,左挑一个字不好,右挑一个字嫌俗,总是找不到一个称心如意的。

刚从树上掏了鸟窝下来的韩愈,穿着开裆裤,胯下拖着一根小木棍,一脸不解地看着为难的郑氏,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字呢?”
◎◎
◎◎
 
郑氏说:“你大哥名介,二哥名会,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名字,总也得以人字作首才好咯。”

韩愈抹了一把鼻涕,歪着脑袋想了想,说:“嫂嫂不必挂怀,既然如此也不必翻阅神马典籍了,这人字作头的以“愈”字最佳。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绝不当平庸之辈。我就叫韩愈好了。”

郑氏一听,随即领悟,拍手叫绝:“好!好!好!就叫韩愈。”
◎◎
◎◎
 
或许是“胎教”的因素使然,韩愈自幼聪慧,天赋极高,饱读经书,从3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7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13岁那年,有一天傍晚时分,韩愈仰着头牛逼哄哄地宣称自己要开始著书立说了,于是找嫂嫂索要笔墨纸砚。嫂嫂莫名惊诧,问:“小弟,你要笔墨干神马呀?韩愈故作神秘地说:我要作文!”

打住!嫂嫂一听头都大了,说:“写文早就没有出路了,现在不都流行写诗吗?你看现在这个世道,写文章都是模仿六朝以来的骈体文,辞藻华丽而不实,木有神马用处。你以后可是要参加高考的,至少要考个一本,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千万别把力气用差了!”
◎◎
◎◎
 
韩愈站起身来,目光穿越远处起伏的群山,一脸郑重地说:“我才不会模仿六朝的骈文呢,我要写的是——先秦散文!”原本由忧转喜的嫂嫂差点扑倒在地,一个悠远的声音传入耳中:“六朝以来骈体文盛行,我要革除这种文风,倡导古文。”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远隔千里的山西,一个叫柳宗元的小伙子,也正在苦苦寻觅着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
2.
理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自父亲去世之后,尽管家境艰难生活困顿,但在兄嫂的精心照顾和抚养下,韩愈的童年还是充满了不少乐趣。

10岁那年,其兄韩会在朝廷遇到不幸,被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那时候的广东可是偏远的蛮荒之地,犯了重罪之人才会被流放到这个地方,相当于后来发配到农场、干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韩愈,无奈之下“转学”,随兄嫂南迁到了广东。
◎◎
◎◎
 
从京城长安到广东韶关,足足3000里。郁闷的韩兄拖家携口,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经过潼关、洛阳、长沙等大小城市,穿过波澜壮阔的长江天堑和一望无际的洞庭湖,越过层峦叠嶂的高山峡谷,奔波了好几个月才到达目的地。

一路上,被无辜贬官的哥哥尽管内心里非常“苦逼”,但他仍然给弟弟韩愈传递出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讲了许多古人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他勤奋学习早日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出力献策。

左丘明双眼失明后写《左传》,屈原被流放照样写《离骚》,司马迁受宫刑后还写下了《史记》等等,这些职场励志故事和心灵鸡汤,深深感染着韩愈,在这个一张白纸的少年心里激起了波澜壮阔的浪潮。
◎◎
◎◎
 
“天有不测风云”。抵达韶关后,一大家子人刚刚安定下来,厄运再次降临,这就是韩愈哥哥的不幸逝世。孤儿寡妇举目无亲,坚强的嫂嫂在匆忙掩埋了丈夫之后,长途跋涉地带着韩愈又返回了故乡。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繁华的洛阳求学。因为没有钱,他的城市生活就从租了一间“地下室”开始的,清贫、俭朴甚至凄苦,但他的内心充满了希望。

理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
◎◎
 
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每天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气用手捂热;手冻僵了,他就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时,他就喝一口能当镜子照的稀粥继续吟诵。

公元788年,尚未年满20岁的韩愈决定进京参加高考,顺便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这相当于一个“愤青”的宣言,执意地要革除这个王朝的弊端,不管是文坛还是政坛,他都要试图以一己之力撞一撞那扇朱红色的大门。
◎◎
◎◎
 
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比今天所谓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不知要难上多少倍!况且,那时候不像现在条件这么好,高考落榜了可以去蓝翔读技校。高考对于韩愈来说,是进身之阶,也是唯一能够实现理想的大门,困顿的家境也只能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不成功便成仁。

嫂嫂尽管心里忐忑不安,但善解人意的她在送别韩愈的时候,故作轻松地说:“三弟呀,此去京城,路途遥远,要照顾好自己啊。高考固然重要,但尽力就好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会在家里等着你回来,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看着嫂嫂的满头白发,和日渐佝偻的身子,韩愈泪如雨下,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了上来。他对着嫂嫂磕了一个长头便上路了。
 3.
街头约架士大夫
草根出生的韩愈还算清醒,知道自己的古文水平有所欠缺,于是他壮着胆子登门去拜访了长安文坛一位很有影响力的论坛版主,这就是梁肃。

梁肃反对骈体文,主张用先秦、两汉的散文形式写作,与韩愈不谋而合。在他的悉心指导,以及麾下众多水军的极力刷屏,韩愈的写作水平不仅进步很快,而且在圈子里开始声名鹊起。

但韩愈的高考之路并不顺利,或许是受考试综合症的影响,他连考三次都名落深山,心里羞愧难当,人生跌落到低谷,甚至在某些脆弱的瞬间还没有信心,但没有退路的他别无选择,只有硬着头皮继续考下去。
◎◎
◎◎
 
好在有心人天不负,25岁那年,屡败屡战的韩愈终于在第四次高考时考上了,名列榜首。

此时的韩愈恢复了此前指点江山的激情,雄心勃勃,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愤青,终于可以拥有发言的机会了,可以大展宏图了。

但是,理想很丰满,骨感的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按照唐律,高考通过之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韩愈连续不断地又参加了三次,全部落选。通不过组织部的考试,所以就没法做官。韩愈自己也很郁闷:怎么我老是跟“三”干上了呢?
◎◎
◎◎
 
这期间,一直被韩愈奉若母亲的嫂子郑氏去世。眼看着东方初白却迟迟天不亮的韩愈,悲痛欲绝,顾不上考试赶紧回家,为其守丧5个月。

因为受到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韩愈得试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观察推官,在藩镇手下做幕僚。后董晋逝世,韩愈随其灵柩迅速离境,躲过了4天之后的宣武军兵变。

同年秋,应徐、泗、濠三州节度使张建封之聘,韩愈出人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后被派前往长安朝正。
◎◎
◎◎
 
回到京城的韩愈痛定思痛,参加第四次吏部考试,终于名至实归。三十四岁那年的深秋,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约相当于今天的研究员,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属于较低职位,不为人待见。

但对于一个苦熬多年的文人来说,历经挫折的他开始步入京师政府机构,做一名公务员,也算是讨到一个正果。从此,他终于可以发声了,在朋友圈和中唐文学网站上不断刷屏:“亲,我是~韩愈博士,我~要发动一场古文运动……。”
◎◎
◎◎
 
这时候的韩愈还是比较谦虚的,在京城文学圈聚会的时候可能还会脸红,说话都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的,他知道京城里有太多的大V了,他们身边都簇拥着一帮负责灌水的“五毛”,还有不计其数的脑残粉。

随着韩愈眼界的开阔,他亲眼目睹了当时文坛的浮夸和浮躁,六朝骈体文大行其道只重辞藻华丽,不重实用性,连大唐最引以为傲的诗歌也受此氛围的影响而每况愈下。

作为一个愤青,韩愈立即提笔写下了一篇《答李翊书》,阐述了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也是他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
◎◎
 
与柳宗元联手,韩愈们站在那些曾经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大V面前,义正词严地振臂高呼:今后我们要以写先秦散文为目标,你们这些沉醉于无病呻吟的骈体文的,哪个不服,站出来!

这种像街头约架的逼人气势,着实把那些外强中干的酸腐文人吓得不敢吱声了。

韩愈诗歌主张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还是那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这不仅是他的诗歌主张,也是他为人的信条。

下篇预告:

一生光辉灿烂的韩老师,私人生活却放荡不羁,好赌、贪杯、妻妾成群,还好色狎妓,最后因为乱吃补肾壮阳药而致病,不治身亡。

(敬请关注,感谢转发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赏饭请联系邮箱:
706288808@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 挑灯看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