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本书的时间

 

一本老书,又重新翻起了片段...



没找到老版的封面,因为搬家重新整理日志的时候又翻阅了起来......都已经忘记这本书是怎么来的,一向不偏爱战争背景故事的我又是从何而知这本书,但,这个并不重要。

从打开这本离奇的文字书籍开始,整夜是闷热而充满街道、车辆和野狗的交替叫声,这天已是初夏的夜,有点白天雨后的泥泞浮躁和夜晚的凉爽寂静。我的思绪随着作者而动,字里行间透出旅途中即将到来的故事气息。

老伦敦的英国式雾气灰冷,脚印在泥水倒影的柏油路上踩过,转过街道回到调琴师德雷克工作的房间,那些工具和人物的描写充分体现着主人公简单而近似无聊的工作爱好,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聊的背景让他的人生开始一个落差极大的未知旅程。从英国军方驻缅甸传奇人物卡罗尔的一封信打开故事的大门,正是这封要求从英国当地派遣一位优秀的调琴师到驻地抢修一架因天气和雨水而濒临死亡的埃拉尔钢琴,让调琴师德雷克离开英国的灰色调,跨越地中海和印度洋的亚热带气候来到他做梦也未曾遇见的东方世界。

小说的开始就用看似繁复其实耐人寻味的语言吸引了我的目光:“在转瞬即逝的回顾中,记忆里关于缅甸的印象,首先是太阳和一个女人的遮阳伞。他不知道会留下哪些景象——暴风骤雨过后蜿蜒流淌的咖啡色萨尔温江,黎明前渔网的栅栏式结构,地上盛开的郁金香,丛林里悲泣的枝蔓。”

在这本通过描述不同视角的战地故事中,以三次英缅战争为背景,老琴师德雷克被远在缅甸却热爱钢琴的传奇人物卡罗尔以军方信件为由邀请去了前线修理一架在战斗中被打坏的埃拉尔三角钢琴为开始的故事。他坐船前往东方,千里迢迢的到达未知的地方,原本以为是趟苦差事的归心似箭,却出现了影响他一生的一位缅甸少女。书中曾这样描述他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人们踏过泥泞的滩涂,将钢琴抬到木筏上,他们透过圆木间的缝隙,把钢琴腿捆绑好。木筏很快被撑离了河岸,他回头向岸边望去,这才发现了她,她站在鲜花中,一半身体被木丛挡住了。她身后就是湄伦,顺着高山延伸着。他能看见她的头上,一朵紫色花儿的茎部缠绕着她的发,末端没入她墨黑的发间。”

而全故事的导引,起因于一个人,就是英缅战争前塞首领军医少校卡罗尔,他是这场战争中难得的存在,和各个部落及游击队微妙的和平共处,在热带雨林中带着一家埃拉尔三角钢琴辗转腹地各处,在雨季的某个间隙,弹奏着唯一的和战争无关的诉说,而他本人却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缅甸从若隐若现的雨季之后,随着老琴师德雷克的视角逐渐明朗起来,如燃烧私货的木棉花般变的浓重,直落眼底。若隐若现的钢琴声从萨尔温江蜿蜒流过寂静的丛林,热带雨林的潮湿气味伴随东方灼热的阳光扑面而来,大海和水乡无限而壮阔,地域独有的植物搭着湿漉漉的泪液,仿佛也为战争的疮痍满目而沉默的悲伤,细腻的人偶戏吟唱着哀歌遍布街头,烟雾中的丛林一直铺到天际的尽头......缅甸在这本小说中如同舞台的幕布拉起,进而越发的清晰可见。

而本就想着早日归国的老琴师雷克,却像是背负了沉重的未来,千里行至却迷茫了原有的路,他无法参透,却也不得不随之走近,在异域的女子,战争的无奈,充满变数的未知面前,像冥冥中有使命的索引般,和那架反复修理的三角钢琴一样,开始触碰这片无法捕捉的迷离世界......

咋一看,文化差异和背景落差这样的东西方比较题材似乎不乏爱好者,但作者丹尼尔出色的想象力让故事在每一个转弯处都能牵住读者的眼睛和脑子,然而具有画面感和电影梦幻效果的文采,与之搭配出的神秘的东方色彩和书中的人物特征,似乎让每一寸正在移动的土地都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着实大呼过瘾!而更加意想不到的是作者对于临近结尾处的处理,超越以往同类题材的套路,升华了人物心理的描写,给了人物更多的不完美富有缺憾的表达。小说里最基本的是人物和关系的处理,最难升华和脱颖而出的也是这个基本功,三分生活三分虚幻三分技巧,而恰恰是这最后一分的真实让我着迷,再次打开阅读的惊喜。

此书(据说已经改编成电影,但我还没找来看)可荐

这是地球上最懒的公众号
不一定是关键词
不定期的写,不定期的发


不定期的人来人往


    关注 耍点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