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曲目——木卡姆

 

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本次昆仑诗社“丝路国韵”一周年古典诗词吟唱大会专场演出,新疆财经大学玛尔哈巴同学和新疆艺术学院阿迪力、阿布力孜江同学为大家演绎了“纳瓦木卡姆”。...

点击上方“昆仑诗社”
即可关注
木卡姆


巨灵像风一样吹过大地

—— 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



"爱的秘密,问那些离散两绝望的情人;

享受的技巧,问那些掌握着幸运的人。

爱情不贞,就是命运对我们的注定;

欺骗和背信,问那些缺乏慈爱的人。

时间的辛劳使我们消瘦又苍老;

美丽的力量,问那些拥有青春的男女。

孤独的滋味,富贵有权的人不懂;

穷困的苦楚,流浪者了解得最深。

弱者的处境--爱侣们只有等待死亡来临,

谁能下死亡的判决,是那残横的暴君。

被猜忌的爱侣们所感受的滋味,

好人不会知道,要请教我这样的坏人。

朋友们!纳瓦伊生活在爱的戈壁里,

要知道他,去问那里来的旅群。"

 

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长期以来,十二木卡姆一直是在师徒间口传心授,加之体系庞大、词意深奥、曲牌绵长,完整地背下来非常困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濒临灭绝。当时整个新疆只有英吉沙县乌恰乡70多岁的艺人吐尔迪能完整地唱完十二木卡姆。

为了抢救濒于失传的音乐瑰宝,1950年,文化部派出音乐家组成“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音乐家们找到吐尔迪老人,用老式录音机录下了十二木卡姆的全部内容,花了近6年时间才将曲谱、歌词整理完毕。1960年,《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出版,这是历史上以曲谱形式将十二木卡姆记录下来的第一个版本。由此,拉开了十二木卡姆从口头传承到文本传承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新疆相继成立了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

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二木卡姆”的每一个木卡姆均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

“十二木卡姆”又是古典诗歌的音乐表达形式,其歌词主要归功于察合台汗国时期著名的诗人鲁特菲、纳瓦伊、诺比提、麦西热甫、依瓦依达、富祖里等人,自从阿曼尼莎汗将纳瓦伊、富祖里等诗人的许多诗词填入木卡姆曲调,后继的木卡姆音乐家就不断地用纳瓦伊、孜莱丽、麦西热甫等著名诗人的珍贵诗词来丰富"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中的达斯坦部分的歌词,则是由民间叙事诗组成的,其中包括《艾里甫与赛乃木》、《赛诺拜尔》、《迪拉热姆》、《巴巴·茹仙》等民间叙事中的代表性片断。

从地域上看,木卡姆音乐现象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的19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与古代“绿洲丝绸之路”的轨迹大致相符。千百年来,这条洒满商旅背影和清脆驼铃的文化走廊在贯通东西贸易的同时,也将无数个散布于戈壁和沙漠的生命之岛——绿洲联通起来,成为不同民族、地域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生长于各个绿洲的木卡姆艺术,正是凭借这条纽带获得传播、发展,同时经过历代城邦官邸、寺院与市井乡村间从俗到雅、又从雅到俗的反复提升,最终形成具有“高文化”特征的世界性艺术样式。

维吾尔木卡姆的节拍、节奏组合亦颇具特色。据周吉等学者研究,常规节拍、复合节拍、混合节拍,以及每小节增加半拍或四分之一拍而形成的“增盈节拍”和复合节拍中“三拍二连音”、“三拍四连音”的节奏型及其变体,在维吾尔木卡姆中大量存在。它们的多样组合打破了常规节奏、节拍单一整齐的模式,形成灵活多变、充满激情与张力的律动,使木卡姆音乐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维吾尔木卡姆的伴奏乐器多样,有吹奏乐器乃依、巴拉曼、苏乃依,拉弦乐器萨塔尔、艾捷克,弹拨乐器弹布尔、都塔尔、热瓦甫、卡龙,击弦乐器锵(扬琴),打击乐器达普、纳格拉、萨帕依等十余种。许多乐器残留着中原、南亚及阿拉伯音乐文化的烙印。它们编织出的奇妙音响,成为塑造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次昆仑诗社“丝路国韵”一周年古典诗词吟唱大会专场演出,新疆财经大学玛尔哈巴同学和新疆艺术学院阿迪力、阿布力孜江同学为大家演绎了“纳瓦木卡姆”。大家凝思静听维吾尔古典诗乐,陶醉其中。

嘻嘻,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哦!



责编:马洪霞

文字资料来源:网络

摄像:苏燕老师


    关注 昆仑诗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