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儿园老打人,咋办?作为爸妈,这些“密码”你要懂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作为大人要了解宝宝此行为背后的“密码”是啥。一般而言,宝宝这个行为基于以下几点“需要”……...



宝宝上幼儿园后,打了挠了其他小朋友,或自己脸上挂了彩,在家长看来,也属正常,毕竟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性格在塑造中。无论是宝宝打人或被打,在家长这里都不轻松。被打的,家长心疼,或许你会说,“你咋不打他?”打人的,家长烦恼,“你咋又惹事了!”

孩子们冲突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作为家长,有必要了解宝宝打人背后的心理“密码”。如何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是当父母的必修课。作为成人到底要如何引导孩子不攻击别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下对于爱打人的小朋友,家长该如何引导宝宝?
首先我们了解下宝宝在什么情况下会“动手”,一般来说2岁半到3岁时是宝宝咬人、打人、说“不”的敏感期,也是其自我意识萌发的敏感期。

宝宝大都在什么情况下打人?
如果你在幼儿园小班发现,有几个平常玩得好的小朋友突然打了起来,打人者和被打者都大哭,都感到委屈,你一点也不用惊讶。你问到他们,他们会说:“我喜欢他的小汽车,他为啥不给我?”“这东西是我的,他干吗来抢?”……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作为大人要了解宝宝此行为背后的“密码”是啥。一般而言,宝宝这个行为基于以下几点“需要”:


宣布对物品的“所有权”。当宝宝有了“我的”这个概念时,他对自己的物品格外重视。当别人碰他的东西时,他会本能的推你,小点的宝宝会“喊”,大点的会推开你。当然还有种情况,只要是他喜欢的玩具,他会去抢,无论东西是谁的。

宝宝可能无意看到暴力画面。大人们在看电视时,宝宝也在旁边,在看暴力、恐怖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时,要避开宝宝。若被宝宝看到,他可能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
或存在家庭暴力。父母永远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均感染着宝宝。父母亲应严于律己,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



家长疏于教导,宝宝内心孤独,会通过打人来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宝宝,重建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

当得知宝宝打人时,家长对宝宝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相当重要,这对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有着巨大的作用。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做?



及时找准孩子的症结。当宝宝打人后,你可以看着他的眼睛,对他生气的原因表示理解,对他说“你的行为对那个小朋友造成了伤害”。找准问题症结,化解宝宝内心的疙瘩。



另辟蹊径,交宝宝其他方法。交给宝宝不用拳头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另辟蹊径,如商议、一起玩等。

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交给他“君子动口不动手”,让宝宝恰当表达内心想法,培养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避免身体冲突。

交给宝宝玩耍时的“规则”。让宝宝从小即培养“规则”意识,如谁的玩具谁做主,公共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
道歉过程不能少。面对孩子打人,我们计较的是谁对谁错,却忽略了道歉这个重要的环节。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知错能改,说声对不起,“一笑泯恩仇”。

帮他建立社交圈。化敌为友是最好的策略,不要轻易对孩子说“那个孩子是个坏孩子,我们不和他玩了”。找个周末,可以约住在附近的小朋友家庭开个家庭派对或搞个主题活动,美味佳肴、融洽的气氛、丰富的节目,使你家宝宝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人物”,小伙伴们会更喜欢和你家宝宝玩。



有的父母会在宝宝打人后暴揍宝宝一顿,本意是让他记得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殊不知这是不明智的做法。你的行为无意间强化了孩子的攻击行为。所以当父母的要有耐心和爱心,帮宝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提醒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上面说的大都是宝宝打人的情况,有打人就有被打,有的家长会在宝宝被打后,鼓励他“以牙还牙”。这样的教育方式会造成两种后果:一、宝宝没有胆量还击,反而更加害怕,自信力受挫,家长因此更焦虑,焦虑的结果是家长又给孩子施加压力,恶性循环;二、孩子翻身成“小霸王”了,小朋友不敢和他接近,宝宝因此孤立起来,长此以往对身心发育不好。
采写:河南商报高利国 整理
统筹:李雅静  编辑:高利国 校对:
王国哲


    关注 家有小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