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山与李湘棻

 

留山,原名刘山,海拔441.9米。地处安丘市西南部,距市区25公里。据《安丘县志》记载:“刘山,位于县城西南...



留山,原名刘山,海拔441.9米。地处安丘市西南部,距市区25公里。据《安丘县志》记载:“刘山,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处,相传东晋大将刘裕讨伐南燕时驻军此山之上,故名‘刘山’。”







留山著名遗址“石墙围子”,始建于清咸丰辛酉年(即公元1861年),全长4060米。其发起人是清末大臣、夏坡村人李湘棻,主要用途是防御捻军侵扰,保护百姓身家性命。







李湘棻(1798年--1865年),字云舫。今辉渠镇夏坡村人。少年丧父,然家学渊源,殚精经史,二十岁乡试得副榜。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湘棻虽长于文,然好韬略,爱击技,酷爱骏马宝刀。其独创双刃刀法,出神入化,十步内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常以“芟尽人间不平事”自励。









道光辛丑年(1841年),英夷犯粤,参赞大臣隆文奉旨剿办,湘棻随营前往,以行营翼长提调七省军务。运筹帷幄,点将布阵,了无遗策,隆文倚为肱股。和议成,湘棻回京面朝。道光帝曾于一日召见七次,道光帝素知其豪迈,因问:“朕久闻爱卿豪迈英武,不知爱卿何有所好?”湘棻昂然曰:“臣好骏马、美人、宝刀!骏马驰骋疆场,美人红袖添香,宝刀斩妖除魔,故此好也!”道光帝抚案大笑。时一年连升三级,天语褒嘉。为此,其自撰楹联云:“帝眷特隆,破格三迁成旷典;君恩誓报,荷戈百战励初心。”其功名志节,可概见矣。









相传,清咸丰辛酉年,捻军(又称“毛子”)常来滋扰。夏坡村西刘山,高百十丈,峰峦九出,多古祠,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时李湘棻休假在家,望乱世,爱民心切,遂与堂侄李莘遇(字尹亭)率乡人移居其上,垒墙筑堡,储粮练兵。人心齐,泰山移,仅仅数月,大功告成。从远处遥望,巍巍石墙宛如长城,蜿蜒十余里,御敌之策甚备。后来,捻军几次进犯安丘,未敢接近留山,八方民众得以平安。后重修道观,更是民心所向,声振乡中。可悲的是,李湘棻、李莘遇叔侄积劳成疾,相继病逝。日后,莘遇二哥廷遇(字虞臣)接任,湘棻长子麟遇(字小舫)协助,承先辈未竟事业。





(柱状节理:是一个地质名词,为火山喷发,地下深处的玄武岩浆溢出地表,经均匀冷却和缓慢收缩裂开而形成多边形规则的柱状体,以六边、五边形居多。)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农历六月十三那天,留山秀云道观隆重举行《铭德记功》碑立碑仪式,以纪念为父老乡亲而仙去的李湘棻、李莘遇父子俩,法事异常隆重,规格甚高。整个道观香火缭绕,彩旗招展,善男信女散发纸钱,烧香作揖,口中念念有词,众观者肃立默哀,《铭德记功》碑在鼓乐声中徐徐落成……

留山道观--秀云观,自李湘棻老先生组织重修之后,规模不断扩大,香火骤盛,灵气上升。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已形成具有山门、钟楼、灵官殿、东、西二门、正殿、菩萨殿等30多间殿房、占地近十亩,且有七顷地的庙产。道观藏经达一千三百余册,道袍六十四套,铛、钗、鱼、铃、鼓、铙、钹、磬、笛、笙、管、琵琶、大阮、二胡等乐器齐全。道观前后,石碑林立,记载了不同时期的一段段历史……抗日战争时,具有千余年历史的秀云观不幸被日本鬼子焚毁。

(作者刘春山)


    关注 安丘民间小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李湘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