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鱼和我们的故事

 

他们虽然没能遇上一只烤蟹的夜叉,送来满载而归的富足日子,却靠着这儿多产的鮀鱼填饱了肚子。...

点击上方“崇艺文化”,关注更多艺术趣闻
以前这儿是一个小渔村,这里的渔民靠海为生。他们虽然没能遇上一只烤蟹的夜叉,送来满载而归的富足日子,却靠着这儿多产的鮀鱼填饱了肚子。
海--梦游1号 伍志辉2015年 (艺春秋平台拍卖品)


这儿叫鮀村,后来叫鮀城。在这儿生枝长叶的人注定和鱼打一辈子的交道,即便你不喜欢吃鱼,可总不免在春夏之际的雨天,遇上满大街蹦跳着的鱼儿。尽管这种小鱼多骨难食,可鱼的腥味已经勾住你的脚踝,登上膝盖,爬到你胸口,让你永远忘不了。
海--梦游2号 伍志辉2015年 (艺春秋平台拍卖品)


鱼,这邻居呵,似乎从古至今都与我们不离不散。它甚至化作一个抽象的符号,一个抽象的意义,渗进中国文化的筋骨里。
古陶上的鱼纹


钻木取火,可煮江河湖海,先民的陶碗里多了一块嫩滑甜美的鱼肉。人们吃罢后仍然贪恋,于是或崇敬或喜爱地,将鱼的形状重现在各种地方——陶文、雕刻、塑像、家具、建筑、服饰、刺绣、剪纸、绘画、书法等。
“木鱼也算吧”


尝饱不足,看饱不厌,人们对鱼的喜爱之情无以言表。遂和鱼“勾勾搭搭”了几千年,没想到这水府之物,竟和人类缔结永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鱼”这一水府来客。

你一定听过那些流传民间的鱼的故事,为人熟知的就有“鲤鱼跳龙门”——
《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
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李白有诗云: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鱼化身而为龙的难如登天,而跃得龙门者为龙,古时便将此比喻科试中举,常常出现在各种年画,壁纸、剪纸中,鱼的寓言遂成人们的一种自我激励。
双鱼图


鱼的形象比较秀灵,而且一般繁殖力高,故而先民也有将鱼喻多子多孙的。
莲鲤生子


鱼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想,亦将鱼作为吉祥的象征。

《史记·周本纪》上说周武王伐纣,渡河中流时,有白鱼跃入武王所乘舟中,武王遂以白鱼为祭,后来成为兴周灭商的祥瑞。
白鱼登舟


故而鱼在古代扮演着传喜讯、福音的角色。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古乐府》有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雁传书为古人对寄书信的常用代称。

有关鱼的故事太多太多——
孔子为子取名孔鲤
唐代的“鱼符”为信物。
连年有余图
庄周《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依山靠海,中国人和鱼的未来还很长。但随着现代人们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鱼对于人们而言渐渐不再那么意味深远。在逐渐认清鱼是何物的今天,我们急需给鱼一个新的定位,一个新的角色。
海--梦游3号 伍志辉2016年 (艺春秋平台拍卖品)


其实不单单是鱼,包括陪伴我们几千年的其他动物植物。倘若一件事物除去它对于人的实用价值之外,还有更多含义,更多寓意,其实也就标志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在丰富起来,我们与外物的联系更为亲密了。

比如,成为艺术品的主角,在艺术的韵味里有了新的身份。这将是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爱如山-九重天  伍志辉2016年 (艺春秋平台拍卖品)
这何尝不好,生命都是分成一个一个小日子来过的,每个小日子里每一件小事物都是那么重要。

崇艺原创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务必在文中注明公众号名称(崇艺文化)、公众号(chongyiwh)。不注明引用出处,一经读者发现或搜索,立即举报。
作者介绍


小鮀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借酒浇愁,不太能喝

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




别样趣拍,点这里


    关注 崇艺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