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的生平及其学說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張从正,李杲,朱震亭,是唐宋以后医界的四支新軍,各人都从实践中取得經验教訓,發揮了自己...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張从正,李杲,朱震亭,是唐宋以后医界的四支新軍,各人都从实践中取得經验教訓,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唐宋以后,上宗内經仲景,結合自己的实踐的結晶,作細致的發揮,有独到之处的,不得不数到金元四大家,他們各有不可磨灭的長处。1.刘完素(約公元1120-1200年左右)

刘完素,字守真,是金国的河間人。他會經遇到異人陈先生,把酒給他喝;守真大醉,醒后心思更加明达。所著有“运气要旨論”“精要宣明論”。他恐怕一般医生随便著書立說,又著“素問玄机原病式”,举出277字,作为綱領,加上二万多字的注解。他喜欢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腎水为主。自称为通元处士。(見金史卷一百三十一方技傅)

据龔純,馬堪温二氏的考証:“刘完素25岁开始学医(指“志在內經”。墨注),……以后更將他30多年的研究經驗,在1186年写成保命集一書,可見他这时已經60多岁了。因此上溯60多年,推测他大約生于1120-1130年左右。在1161-1194年时,他已成为当代的名医,所以完颜景(章宗,1190-1208)會經三次聘請他,他却保持民族气节,不願应征,最后于1196-1200年間,赐号高尚先生。依照他在1186年所作保命集的序言中,會提到他已50多岁,肯定他在承安(1196-1200)年間,已是七、八十岁的人了。同时張子和在1217-1221年間,召补太医之前,已有人称贊他是“長沙河間复生”,可見刘守真在1217年以前,已經死去多年了,所以推定他的死年当在1200年左右”。(見“民間医生刘完素”)

刘完素的著作,据丹波元胤医籍考所载有10多种,其中颇能代表刘完素的思想的,是“原病式”、“宣明論”、“保命集”及“伤寒直格”。

刘完素在医学上最大的貢献,是認清疾病中的热証,倡导寒凉剂的运用。原病式論六气为

病,对于“热”“火”兩类疾病,發揮得格外細致。論燥类的疾病,說“燥渴之为病,多兼于热”。論火类疾病时,也附帶說到“积湿成热”。宣明論“論風热湿燥寒”,对于諸風、諸湿,諸燥,都联系到热証。保命集“病机論第十八”对于“火”和“热”發揮得非常精到。

他对于热病和其他的杂病,用寒凉剂治疗的很多,尤其是急性热病使用清凉剂,他是極有心得的。如保命集“伤寒論第六”說“余自制双解、通聖辛凉之剂,理在其中矣。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則屬陽,內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不知辛凉之剂,以葱白,鹽豉大能开發郁結,不惟中病令汗而愈,免致辛热之葯攻表不中,其病轉甚。”在“伤寒直格”中也分別伤寒的表里証,指出里証的宜清。凉膈散,益元散,是清里的良方;防風通聖散,双解散,是表里双解的良方。由于刘完素善于用“清”法,而且在著作中提到了温病、暑病,所以后世的温病学者受了他的影响,更善于使用“清”法来治疗温病。

五运六气的学說,以內經中王冰所补的七篇为主,在宋朝时虽然有人提倡,但影响不大、到了刘完素,認为运气有了变更,人的病情不同,用药也应該不同,于是运气的学說,常常被医家所运用。

2.張从正  (約公元1156-1228年左右)

張从正,字子和,金国睢州考城人。他通晓素問难經,研究刘完素的学术,用葯多寒凉;古医書有汗下吐法,从正使用汗下吐法最精,号張子和汗下吐法;所著有六門三法的名目。(見金史卷一百三十一方技傅。六門是按風寒暑湿燥火六气分类,三法即汗下吐三法。)

从正号戴人。元朝刘祁归潛志說:張子和喜欢讀書作詩喝酒,久住于“陈”,會經跟刘祁的父亲做朋友。又“儒門事亲”有金人張頤齋的引言說:南渡以来,宛丘张子和出,專探历聖之心,發千載之祕……說者謂長沙河間,复生于世矣。兴定中,召补太医,不久去职,与麻知几,常仲明等游于隱水之上,相互辩明奥义,把平日所著的論議,以及治疗的經历,輯成一書,名为儒門事亲。(四庫提要說:“其曰儒門事亲者,是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南渡”可能指1214年金迁都于汴。“兴定”是金宣宗年号,自1217年至1223年。

張从正在医学上接受了刘完素的学說,在儒門事亲(通行本)第二卷“攻里發表寒热殊塗箋十二”中說:“張仲景的大小柴胡湯,虽然能解表,也能攻里,最为得体。刘河間自制通聖散加益元散,名为双解,千古之下,能得仲景真意的,刘河間一人而已。”張从正对于刘完素强烈地赞美,可以知道他是接受刘完素的学說的。

然而張从正又不同于刘完素,刘完素只是以用寒凉药出名,張从正自己有突出的一面,那就是善于运用汗下吐法,可以說是善于使用攻法,而反对随便使用补法。儒門事亲第二卷“汗下吐三法該尽治病詮十三”中說:“疾病並不是人身本来有的,或者自外而入,或者由內而生,都是邪气。邪气在人的身上,应該迅速地攻击它,把它迅速地去掉。只有脉脱下虛,無邪無积的患者,才可以用补。”从正又推广了汗下吐三法,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淚,凡上行的都是吐法;炙、蒸、薰、渫、洗、熨、烙、針、刺、砭、导引、按摩,凡解表的都是汗法;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經泄气,凡下行的都是下法。然而並沒有用三法而抛棄其他的治法,观察病情相宜的而使用它們。”对于汗下吐三法,从正又有詳尽的發揮,如“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十四”“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三篇,詳論汗下吐的各种适应証与方法。在儒門事亲第六、第七、第八卷中,記从正使用汗下吐三法的病例不少,可見他是善于使用攻邪的疗法的。

3.李杲  (公元1180-1251年)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原来是金人,金亡后,于元初逝世。他的家庭是富庶的,年青时爱好医药。易州張元素在医学上很有名气,李杲就跟他学習,数年之間,得到了張元素的傳授。李杲对于伤寒,癰疽,眼目病,尤其擅長。有不少危險的疾病,經过李杲診疗而痊愈。李杲的学生罗天益,字謙甫,亦是真定人,能够繼承李杲的学术。同县竇行冲,字和师,从天益处获得李杲的著作,加以研讀,后来元世祖征竇行冲为尙医,在当时也很有名。(見新元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九方技傅)

据李时珍說:李杲通曉春秋,尙書,易經等經典,做过济源鹽稅官。“四庫提要”說李杲因为母亲病沒,所以认張元素学医。在蒙古人于壬辰(公元1232年)圍汴(今开封)以后,李杲与著名文学家元好問一同离开汴梁,在聊城东平等处住了六年,与元好問时常来往,因此元好间对于李杲的医学非常了解。

李杲的著作,如“用药法象”、“内外伤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等,是一般人所比較熟悉的。

李杲在医学上最大的貢献,是对于內伤病有所發明。新元史說他擅長伤寒等病,其实他治伤寒,也注意伤寒病兼有內伤。所謂內伤病,是脾胃有伤中气不足的疾病。他在“內外伤辨”中,指出:外伤風寒,六淫客邪,都是有余的病,治疗当瀉不当补,飲食失节,中气不足的病,治疗当补不当瀉。他从寒热、脉象、手心手背、口鼻、气少与气盛、头痛、筋骨四肢、恶食、渴与不渴等各方面,来分辨内伤与外感的症狀不同。在治疗方面,主張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而不用苦寒药以瀉胃。于是他制訂了补中益气湯等,以治脾胃虛与中气不足。    李杲又在“脾胃論”中繼續發揮他的重視脾胃的意見。他引征古人的学說,如:“五臟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虛,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脉无胃气亦死,”于是他說:“人們的元气的充足,是由于脾胃的气不伤,所以能够滋养元气;如果胃气衰弱,又伤于飲食,那末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足,許多疾病由此产生。”这一意見,又在几篇專論中加以發揮,如:“大腸小腸五臟皆屬于胃,胃虛則俱病論”“脾胃虛則九窍不通論”“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气而俱病論”,这些專論給后人指出調理脾胃的道理和方法,是極有价值的。

誠然如“四庫提要”所說,即使像蘭室秘藏那样記载杂病治法的書,对于飲食劳倦胃腸不調也特別注意,因为这是他一生得力的所在。

4.  朱震亨  (公元1281-1358年)

朱震亨,字彦修,学者尊称为丹溪翁,元代义烏人。他自幼好学,后来跟理学家許謙学習,間接地了解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說。由于许謙久病,希望震亨学医,而震亨的母亲患脾病,

他本来粗通医学,于是以后对于医学就作專門的研究。当时盛行陈师文、斐宗元所定的大观二百九十方,就是所謂和剂局方。震亭研習了一个时期,感到單是依靠局方,不能徹底解决問題,应当进一步研究素問难經,于是出外訪求名师,最后在杭州遇到罗知悌。知悌字子敬,一般人称他为太無先生,是宋理宗时的太监,精通医学,得到刘完素的真傅,而又旁通張从正,李杲兩家的学术。震亨拜他为师,得到他的悉心傅授,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的很多。学成以后,数年之間,震亨的声望大著。所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遺”等書。(見戴良“丹溪翁傅”等。)他的学生著名的有浦江戴原礼、崑山王履等。

震亨在医学上最大的貢献,就是創立滋陰学說。为什么要滋陰呢?因为陽有余陰不足。他說:人类禀受天地的气而生,天的陽气是氧,地的陰气是血;所以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內經說“男子64岁而精絕,女子49岁而經断。”陰气成長,止供給30年的視听言动,已經告亏虛。人的情欲無穷,这难成易亏的陰气,如何能供給呢?(見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

“在人体之內,有君火和相火。君火屬于心,相火屬于腎肝。心是君火,为外物所感而易动,心动于是相火也动,动则精自走,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同上)

震亨学說的另一个突出点是反对局方的温燥之药。由于他对于滋陰有心得,所以对于温燥药的看法也更深入。事实上,滋陰疗法和温燥药各有适应症,是不可偏廢的。

結    語

金元四大家在医学上各有貢献:刘完素分辨伤寒的表里症,制訂表里双解的方剂;他認为辛凉也可以解表,因为他善于运用寒凉剂,对于后世温病学家的影响很大。張从正繼承了刘完素的医学,对于汗下吐三法的运用,很有心得,他的疗法适用于实症。李杲分辨外感內伤,对于脾胃病很有貢献,他的疗法适宜于中气虛弱者。朱震亨倡陽有余陰不足的学說,善于运用滋陰疗法。前人認为四大家各有所偏,我們認为这是各有特長;因为从四大家的著作和医案看来,他們对于寒热虛实諸症的認識是全面的,不过能各自發展自己的特長。

唐宋以前,医界很少爭論;到了四大家兴起,相互爭辯,真理愈辯而愈明。虽然他們所生的时代有先后,但很有百家爭鳴的意味。自后医学如万流竞放,更加發展。应該肯定:四大家繼承內經仲景,开辟明清医学进展的道路,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医界的功臣。


    关注 易康寿健康管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