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虫——大脑里的移动电台

 

有时脑海里无缘无故地就开始放一些歌,而且有时候根本停不下来。这在听了神曲之后特别明显。这到底是什么?是大脑出了问题有了幻听吗?...





神经科学专栏的Mentor Project

本文为Mentor Project的输出作品。由@赵思家 组织的一个小小的写作小组,现成员主要由对七名神经科学非常感兴趣的本科和硕士学生组成。定期我会在群中放出一些写作话题以及相关的文献推荐,由成员自行「认领」。在阅读好材料后,我们会一起商量好一个框架。在初稿完成后,如果有必要,我会修改、润色和添加相关内容。最后发在本专栏和微信公众号(neuroscienceme)上。

有时脑海里无缘无故地就开始放一些歌,而且有时候根本停不下来。这在听了神曲之后特别明显。这到底是什么?是大脑出了问题有了幻听吗?

其实你不用担心,这个现象绝大部分人都会有,有研究显示91.7%会有这样的体验。



举个栗子,作为一枚TBBT迷(the big bang theory)在看到Sheldon和Amy分手的时候心都要碎了!然而有一天Sheldon在工作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响起一段旋律,作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强烈探索精神的科学家Sheldon肯定不会放任这段莫名的旋律无限循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他终于发现了这段旋律来自于the beach boy的Darling这首歌,并且因为这首Darling明白了自己对Amy 的心意~看到他俩相拥的时候整个人都放光彩了,啊啊啊啊啊啊~太有爱了!

这种现象叫「耳虫」(earworm),怎么样是不是很萌?起初耳虫这个叫法是从德语中的「Ohrwurm」得来,它指的是大脑中循环播放一段旋律的现象。在学术上,它有个很长的名字,叫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不自觉的音乐幻象,在学术交流中我们会直接使用INMI这个词。



图:海绵宝宝的耳虫。

这就好像是大脑突然开始播放一段旋律,完全不受控制,而且这神奇的大脑电台持续的时间也基本不受控制。这听起来挺酷的,但有时候停不下来也挺烦的,这耳虫到底怎么回事儿?它有开关么?

譬如说,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产生耳虫这种现象呢? 伦敦大学的Goldsmith学院有一个专门研究耳虫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由 Lauren Stewart教授领导, 他们发现,那些比一般人更加依赖音乐的人,会更容易产生耳虫现象并且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加长久,更容易引起困惑和烦恼。那些脑部活动更加频繁、思维更加活跃的人会也很容易产生这种现象。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此外,研究人员们认为,因为耳虫现象具有打断思维的完整性和突然性,很有可能和强迫症(OCD)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这一推测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证实。(@Chris Tung :别怕,认真的笔者看到这部分的时候也是被吓了一大跳跑去找神经生物学的老师聊了聊人生,她上下打量了下我说,得了吧哪有这么容易就出毛病,吾心甚慰。)

你可能会好奇,除了个体本身的差异,这些音乐本身会不会因为带有某种共性而使它们更容易成为大脑循环播放的内容?或者说,到底什么让神曲那么神曲?



Stewart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运用电脑软件系统来解析这些音乐的结构。虽然,这些结果并没有为耳虫提供一个绝对的调式,但是却能给我们关于耳虫如何产生的一些线索。譬如,从数据上来看,音符长度的中值似乎对是否这首歌是不是「神曲」有一定的关系。

总而言之,能引起耳虫的神曲们,很可能有以下的特征

1)音符更长:比如,二分音符比四分音符长;

2)音程更小:音程指的是任意两个音之间距离的远近,e.g.同一个八度上do和re的距离就比do和so的距离进的多。比如,大三度vs小三度。

(请音乐专业的小伙伴们补充解释)

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了带有某种特征的音乐的诱发就会产生耳虫现象呢?还是说某些场景下会更容易产生这种无法控制的单曲循环模式?先前的研究表明,耳虫和记忆有很大的关系,绝大多数的音乐意向都来自于众所周知的旋律或是近期的音乐接触。调查表明,以下这些情况下更容易产生耳虫现象(翻译并总结自 Stewart实验室最新的论文, Williamson et al., 2014):

1.音乐接触

  • a.近期接触:受试者声称最近听过的音乐很有可能成为耳虫的素材
  • b.重复接触:受试者说长期或多次听到某首歌这首歌也很容易引起耳虫(举个自己的例子,如果我长时间为了排练某首曲子被指挥大人要求经常练习,走在路上或者跑步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将它变成我的自带BGM,换新的曲子就换新的BGM,2333…)
2.记忆触发

  • a.关联:一个主题包括了很多隐性主题,受到环境刺激的时候,而不是音乐本身,就能够触发耳虫,这些隐性主题包括“词语”,“情景”,“声音”和“节奏”
  • b.回忆:当一个人回忆的时候,心中流淌的回忆录般的音乐也会触发耳虫现象
  • c.预知:受试者报告说在推演即将到来的和音乐相关的事件时更容易在随后以耳虫表现出来
3.情感状态

  • a.心情:据说心情也是和耳虫现象相关的哦,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心情这还有待考证
  • b.压力:当一个人正在经受创伤或者有明显焦虑情绪的时候更容易会有耳虫的产生(诶叹口气,这就说明了为啥我高三那年上数学课的时候天天脑循环音乐啊还都是激昂的类型啊摔)
  • c.惊讶:==这个看得我好囧。。难道吃惊了之后真的也会有BGM吗,谁来吓我一下让我试试
4.低注意力的状态

  • a.梦中:诶。。这个我也没有明显的体会,不过梦中拉琴或者汇报演出。。应该有吧?啊?
  • b.发呆/神游:科学家们说耳虫是一段时间漫不经心的表现或者在做重复无聊的工作中会产生(嗯。。这个还挺靠谱的)
5.音乐媒介:以下八种比重从高到低

  • 1.现场音乐(音乐会or舞会;观众or表演者)
  • 2.视频媒介(电视,电影或网络)
  • 3.广播(嗯。。这东西上年纪了不太常见)
  • 4.私人音乐(家里或车中)
  • 5.感染(别人在哼歌或者在唱)
  • 6.学习(为了演出练习或者上课)
  • 7.公放音乐(餐馆,商店或健身房)
  • 8.手机铃声
这么看起来是不是能产生耳虫的地点灰常多啊!所以前文那个91.7%的数据看起来还挺靠谱的。



那大家都怎么处理耳虫呢? 听之任之?自暴自弃?沉浸其中?想办法关掉?这个Goldsmith的研究者也在研究。有小伙伴说,找到原曲从头到尾放一遍说不定就好了。(Really?亲们我试过了没啥作用=。=)还有人用专门的曲子来驱赶耳虫(齐波林飞艇克什米尔获得提名,鼓掌~)。还有人说如果嘴巴上哼其它的歌也会关掉耳虫,相似地还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譬如,和别人说话,朗读等等。

虽然有些时候人们会觉得这种现象有点讨厌,但是大多是时候还是觉得这只小虫子呆在那里不去管他也是很OK的~毕竟,花力气去和它斗争也未必会赢。

看我写了这么多我相信你对耳虫应该有了一些比较全面的看法了,反正,我是已经爱上了这个私人的移动电台了呢~

上面这些数据是通过分析从上千人的「耳虫」自我描述(self-report)中分析得来的。这个数据库也是由Goldsmith的Stewart教授领导建立的。但注意的是,志愿者都来自欧洲,所听的音乐也多是西方音乐。所以这很有可能有一定的文化差异。

譬如说,Stewart教授提到,她认为耳虫只是个音乐现象,因为只有音乐才有那么高的重复性、循环性、节奏感,而人类的演讲和诗词朗诵都不会。我(@赵思家 )当时听到就笑了,当即就评论说,那是因为你只研究过西方的诗词吧,中国的唐代诗词就很有节奏感、而且有一定的循环性,而且我的耳虫不少都是和诗词有关的。她也只能通过「Wow that’s interesting」来结尾。(摊手)

由于这个现象很难控制,在实验室中,研究这个现象的方法也非常受争议。Stewart算是耳虫的专家,她的实验一般是让志愿者先去看一个预告片或是MV,看完后,让志愿者放松静坐,然后,问他在静坐时,有没有出现耳虫现象。(当然志愿者并不知道他们是在研究耳虫)这个实验设计,问题多多,很有可能他们研究的压根不是耳虫,而是与其他的短暂听觉现象给搞混了。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继续这样hack耳虫,会不会有机会发现「神曲公式」呢?Stewart教授来我们系做讲座时我也问了这个问题,她说,虽然她的很多资金是BBC音乐电台提供的,也有很多商业作曲人找她,但她认为「神曲公式」不存在。是么?我表示怀疑。
Reference:

伦敦大学Goldsmith学院的耳虫实验室网页地址:Earworm Project,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Floridou, G.A., Williamson, V.J., Müllensiefen, D., 2012. Contracting Earworms: 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and Musicality, in: ResearchGate. Presented at the ICMPC 12.

Williamson, V.J., Jilka, S.R., Fry, J., Finkel, S., Müllensiefen, D., Stewart, L., 2011. How do “earworms” start? Classifying the everyday circumstances of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Psychology of Music 0305735611418553. doi:10.1177/0305735611418553

Williamson, V.J., Liikkanen, L.A., Jakubowski, K., Stewart, L., 2014. Sticky Tunes: How Do People React to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PLOS ONE 9, e86170. doi:10.1371/journal.pone.0086170

Williamson, V.J., Müllensiefen, D., 2012. Earworms from three angles, in: Cambouropoulos, Tsougras, C., Mavromatis, P., Pastias, K. (Eds.),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sic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and the 8th Tr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he Cognitive Sciences Of Music, Thessaloniki, Greece. School of  Music  Studies,  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ki, Thessaloniki, pp. 1124–1133.


    关注 神经科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