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是这样”玩”寿山石的

 

艺术品收藏本身也是一门艺术诗人奥利佛‧温尔德‧霍姆斯(OliverWendellHolmes)说:“书的...



艺术品收藏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诗人奥利佛‧温尔德‧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说:“书的精采之处,不在论述的见解,而是弦外之音带给人的启发;就如同音乐的动人之处,不在曼妙的旋律,而是回荡在我们心中的震颤”。
应该说,艺术品收藏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私人藏家在个人爱好下并赋予其藏品、藏集以人格特质与无比的传承魅力,让这些书斋玩物更具个性、显现了双重意义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石雕中的艺术


寿山石,乃至其他传统国石,可以说是一种人文形象很强的载体,既有篆刻实用的属性,也有雕刻用石的属性,各有其历史与文化传承,至今已灿然可观。各个时代所产出的几十种代表性石材,有的艳光映人、有的质朴内蕴;有的晶莹灵透,有的火气褪尽;并兼有各式纹理与俏色,堪称精采纷呈。
然而,材质特性固然是寿山石的基本属性,但如果玩石者选择收藏成品,也就是寿山石雕,那么石材与工艺根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除非把工给磨掉回复成原料的形态,否则,把石与工割裂开来的审美评价是不实际的,一件贵石庸工的物件,并不会因为石头有多么漂亮而让这个东西变成”美”的。
由于藏石界早期曾有”重石或重工”之争,让不少未经深思的玩家陷入这种无谓的议论,彷佛非得在石与工之中定要分出先后。然而,在很多收藏历程中,并不曾在”重石”或”重工”之间做什么取舍,因为关键在于”美”!藏家不会收一件他觉得”不美”的藏品。不经雕琢的素章可以很美,妍丽或素朴的石料也各有其美,而任何加诸石上的工艺也要美。藏家推崇的是”因材施艺”,痛心的是”庸工毁石”。
那么,说到工艺,它一直是我国艺术花园中的一支奇葩,美术史上凡青铜、陶瓷、雕刻…中具有艺术高度的作品,向来也为人津津乐道,甚至成为国之瑰宝。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质”、”境界”、”韵”、”道”甚至”自性”,都带进石雕的审美之中,无疑是让寿山石雕的审美体系与主流收藏的评价接轨。我们知道,以前不太重视工艺的印石收藏群体,其实现在也逐渐重视雕工了,其实不只要看工,艺术审美才是有深度的鉴赏。
气质、意境这种东西,看似幽微,形而上,往往说不清、道不明,但对于跨越那道门的人来说却再清晰不过。当下市价千万的俗物,终究也是俗物,富含人文气质与创造力的东西才隽永耐品,尽管它一点不张扬、也未必昂贵。寿山石雕确实不像我们原先所认知的那样流于物表、难登大雅,很多名家作品,在境界的表达上已经很有高度,且不失元真气象。这样的作品,已经超越单纯材料价值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集天然之精萃与人文之淳厚于一身,必将世代流传。



选藏目标,无非就是在成千上万件的寿山石雕工艺品中,去寻找那不足1%的,能接近、或者达到艺术高度的藏品。这样的收藏取向,应该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传承自一种文人书房的雅玩文化。书房小玩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比较深厚的传统韵味,没有铜臭闪光,似乎更有一种含蓄、恬淡、可亲、书卷气的魅力,简单地说,就是不俗不腻,也让人心生向往又非遥不可及。

价值重构,品味雅玩


最近,许多寿山石机构言必称”文化”,可惜实际的表现却让人觉得很没文化。就我看,很多的争议其实是见树不见林的。其实根本不必说得很高深,我们只要把视角拉高、格局放大一些来看问题:
1、寿山石雕整体工艺水平向上提升,既有少数艺术精品撑起这个门类的门面,也让市面上流通的多数石雕工艺品更精美些、更有质感些,对于扩大受众面有没有帮助?

2、让寿山石的文化属性更显着,不管是材质方面还是艺术方面的,对寿山石界的发展、甚至竞逐主流收藏的领域,是不是正确的方向?

3、把行业的格调提升一些,形象雅一点,让真正爱石爱艺、愿意长久存翫的收藏家多一些,对于行业的长久经营是利还是弊?

……

相信答案是很清楚的。不必讳言,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寿山石雕,是禁不起审美推敲的,业内多数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有待加强,现实就是这样。在这样的”现状”下,要想吸引更多人来玩,其基础是很虚的。



当然,任何一种收藏领域,都有高中低端的参与者存在,业界大师与高端收藏家的人数虽然不多,但这些人却树立了这个门类中方方面面的标竿,不仅具有形象意义,更具有引领的意义。看过其他艺术或工艺门类的发展,就再清楚不过了。况且,如果能有更多高素质高品味的收藏家、名人、文人愿意来玩国石,那种形象的影响力真是难以估量。



印石类并不是普世认知的珠宝玉石,它其实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与文人书房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材质,其收藏的传统,乃是植根于文化形象。虽然每个爱石人的条件不同,有人”大玩”,有人”小玩”,但赏石传统总归是追求一种风雅,这种风气与氛围可不能丢。如果,玩石头的形象,不再是一种”雅玩”,那么前途真的堪虞。



有些人总是强调寿山石的资源稀缺性,这当然不错,可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件事,所谓的资源,必须要有真正最终买单的人才有意义。硬炒上来的东西,终究会回到它该有的位置。
当我们以晶晶冻冻、色彩漂亮为主要的价值导向,那么你教育出来的受众,就会觉得那些亮丽的外国石、外地石比寿山石更吸引眼球;当我们以投资炒怍为主要导向,那么吸引来的也多是逐利之徒,没有短期利益,也就立马走人。



凡事必有因果,几十年前,寿山石收藏曾经在境外培养出一大批坚实的受众,这批收藏者都是真心专注热爱寿山石,其收藏行为都是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其中既有一般工薪,也不乏文人雅士、大企业家、社会名流。赏石品石,俨然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形象,这确有其事,业内资深人士也都很清楚。这样的群体是怎么养成的?现如今,国内收藏风气初起,对于以文化为导向的收藏观的建立,也许还要补补课。
人文美学才是印石文化的根


近来在传媒上看到福州地区不同派系的行业大佬,纷纷喊出”寿山石市场正处于价值重构的过程当中”的口号,要求行业进行自身的文化梳理,提升寿山石收藏的格调,这代表寿山石界在试图跨出东南一隅、竞逐进入主流收藏圈子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启发。



现在,所有的工艺美术大项,都努力抢攻主流与高端的收藏地位,但发展的调性各异。收藏市场与其他行业一样,也存在跟风炒作,推高藏品市场价值的手段,文玩收藏中不少藏品都是通过如此的手段迅速上位的。



但行情要能站得稳,暴起之后会不会暴落,最终还是要看其本身蕴含了多少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也就是看你的底气够不够。寿山石有那么精彩的人文底蕴,只把它当作一种稀缺矿石来营销,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看近年各大拍卖公司重点推广的方向,无一不是着力于文化的深度发掘,”非物质”的东西才有无限推高的空间。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所有的不管艺术还是古玩收藏,”雅俗并存”是永远的常态,俗物却永远成不了主流,进不了高精尖。



我们看到,基于地域性条件与利益取向的不同,现在的业内自然形成了三种能量,各自努力建构其”话语权”,然而,不管是要更有深度地诠释印石材质天然之美,或是要推广篆刻与印文化,还是想追寻天人合一之石雕艺术,这三者都是很好的方向,却也都同时凸显了”人文美学”才是印石文化的根!
看看印石界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市场现实,文化建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过,方向一定要搞清楚。其实,任何事物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整个趋势还是向好的。现在的商家们虽然未必很懂文化,也知道好石头必须得配个漂漂亮亮的工,这都是好现象。
国内对于印石类的价值评鉴,从早期的”只重材质”,似乎正向着”既重材质、也重(形式上)雕工、却轻内涵”的阶段过渡,虽然离成熟的审美还很遥远,也该是说说艺术文化内涵的时候了。
玉雕、紫砂、瓷器界的行家,目前也全都在倡导"有形无神之物难成精品"的观念,对于片面追求工巧的俗物进行批判与反思。诉诸于收藏群体,也就是受众面的深度审美意识的觉醒,很可能是藏界最重要的基础建设。若是东西确实够好,玩家是出于真心喜爱而收藏,甚至在深度玩赏中能达到人与物交融的境界,这定能吸引藏家持续投入、甚至长期与石相伴。

收藏家的形象


对于收藏鉴赏者审美心胸的要求,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位玩石、赏石者,是如何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实现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胸襟廓然,脱净尘渣,唯有如此,方能感受到”真美”,在赏石的同时,也能陶冶胸怀,得到更多的乐趣与收获。收藏的基本调性,是传达一种”美”的”感染力”。
浮躁的心境,容易走入收藏的误区。收藏二字,“收”而“藏”之。收是一个考验眼力学识的过程,藏是一个鉴赏研究和传承的过程。收而不精谓之陋,精而不藏谓之鄙,藏而不学谓之愚,学而不通谓之俗。这是传统上对一位收藏家的要求:适情适性的心态、精益求精的态度,乃至开阔的心境、高雅的格调,才是真正努力修炼的东西。

润物无声,且行且悟


想要对话的,可能正是那些不想盲从、口袋不深却想玩出格调的朋友。看看我们身边的”全民收藏热”,有多少人最终能全身而退,甚至成为赢家呢?怀抱着美丽的收藏投资梦,却连真假好坏都辨不清的人,能不黄吗?而我们自己,从现在到未来,能从收藏中得到什么?原本,在任何收藏领域,能玩得好的人都是少数,眼光乃是建立在学识与修养之上。关键是你想不想进入那10%的圈子。



收藏家对于自己专注的领域,如果没有深入的了解,那是不可能玩得好的,既谈不上品味,更别说奢求投资的回报。我想,不管每一位藏家自身的实力条件是如何,都不免会思考,会自省:”我是怎么玩寿山石的?我玩的是什么?”,还有些石友进一步思考市场趋势的问题,寿山石市场如果再次繁荣兴盛,那可能也不再是精品庸品”一荣俱荣”齐涨了,有收藏价值的东西才更值得持有保藏……
国内印石收藏也才起步不久,气息格调的引领,不能全指望”业内人士”,毕竟逐利乃是生意人的本分,什么好卖、能来钱,则趋之若鹜。如今,藉由网络这样的开放平台,”收藏家们”也能发挥影响了,没有利益驱使,却诚恳而引发众多共鸣。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的,由精英去影响精英,再影响更多有悟性也愿意跨越那道门的普通玩家,而且会持续蔓延。
后记


原来,过去,曾经,有一群人是这样”玩”寿山石的;原来,我们一直想寻觅的东西,离我们并不远……

(本文有删减,鸣谢江亭、唐甜)

来源:同古堂

更多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 品石论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