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童年从哪里来?

 

亲爱的朋友们儿童节快乐!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中,已经是越来越难了。如何能做到?...



每个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想要给到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我们的爱却往往创造了我们不想要的结果,要么他不快乐,要么他无法成长为父母期待的样子。那么,快乐童年究竟从哪里来?





当我们把快乐作为一个目标的时候,就无法快乐了。

我们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快乐父母,快乐儿童》,实际上从心理角度来讲,当我们把快乐作为一个目标的时候,就已经不快乐了。真正的快乐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要刻意去追求的目标。越追求越容易焦虑,越使劲越不快乐。

孩子的天性,或者说人的天性,就像水一样,当它自由流动时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响声就是快乐。如果孩子的心是自由流动的,父母的爱是自由流动的,自然就是快乐的。

孩子的快乐来自于哪里?这是我们家长要反过来自问的。我们可以把它稍微分化一下,不是作为科学定义,只是作为我们理解快乐的一把钥匙。

感官的满足是不是快乐?

我们对什么是快乐的理解,经常容易想到的就是感官的满足。比如说我们会觉得吃到美食看到美景,听到好的音乐,看一场好的电影,像今天小朋友会看到很多气球,吃棒棒糖,在大型游乐场乘坐过山车,他就觉得很快乐,这是一种感官层面的满足。

但是当我们的家长太多地注重感官层次的满足的时候,就是《道德经》讲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为我们现在家长想让孩子开心快乐,但过于注重满足表面,他看得太多了,感官刺激太多了,“五色令人目盲”,就盲目了,生命迷失了,迷茫了;“五音令人耳聋”,反而听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声音了。“五味令人口爽”,嘴巴吃什么都没感觉,不那么津津有味了,“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像前段时间有报道说小孩子为了要一个iPhone去卖肾,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大家都觉得有一个iPhone才是有面子,他为了追求这个,就去偷同学的钱,去行骗抢劫等等,行为就有障碍,就偏差了。

我们的家长爱孩子,想让他高兴让他满足,拿出你的宝贵的金钱、精力,通常是满足他在感官层面的需求,这样的结果会让孩子变得肤浅,变得麻木,没有创造力,变得很自私,不懂感恩,也不懂得真正孝顺父母,有很多偏差的行为。



过度被使用的孩子无法快乐

所以当我们说希望孩子快乐,这没有问题,但是怎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是让生命满足的快乐,是让这个孩子更健康的快乐,让他人格挺立起来的,让他生命真正独立,是让他真正可以活出价值的快乐。生命需要快乐,但不仅仅是感官层面的。

生命是体和用的结合。生命本体来自于整个存在,来自于宇宙,来自于历史长河吐出来的这朵浪花,它和整个存在是相连的,这叫生命的价值。但生命不仅仅是“体”,还要“用”。所以我们要读书,要工作,要创造价值,创造精神财富、物质财富,要学舞蹈,要学弹钢琴。当一个生命体用结合的时候,就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快乐感、喜悦感。

而现在的父母往往让孩子过度使用,甚至过早使用,用他来考好的分数,弹钢琴,考级,早早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用他来考到大学,然后找一个什么好工作。我们早早的就把孩子只体现他用的价值,生命就被工具化,作为生命本体的价值没有得到确认,没有而得到敬畏,没有得到肯定。

有的小孩他很乖,他很甘愿工具化,但是他不快乐。像我做心理咨询通常很容易碰到那些二三十岁的孩子,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甚至从国外留学回来,他在用的层面表现得很好,可以在国外拿到学位,在五百强公司里面工作,甚至自己开公司,但是他生命的这份本体价值没有得到确认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各样爆发出来的问题和隐藏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



亲子关系最大的误区——对孩子的感官满足+工具化

我们家长爱孩子,一方面太在乎他感官有没有满足,有没有开心,另一方面又把他当工具在用,过分物化他的生命。当我们所谓的爱都强调在这两点的时候,你想想这个孩子会是什么结果?根本吃不了苦,也没有责任心,没有意志力,也没有感恩的心,他很容易怨你,因为你让他不舒服。

你以为让他感官满足,他就可以无限被你用,你会发现读书或者弹钢琴的枯燥乏味和感官的快乐比起来,和打游戏的快乐比起来,当然他会更加倾向于感官的满足,所以现在才会有这么多孩子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然后我们父母想逼着他说,你不行,要离开游戏,离开舒服的被窝,要好学习,这是多么无效的努力,在那个时候你想扭转他的行为是非常难的,他的天平自然就倒向了感官的舒服和满足这一边。

反过来讲,父母只是满足孩子感官层面的爱就是溺爱。我们一方面溺爱孩子,一方面把他工具化,这是我们亲子教育最大的误区是这个时代中的一个痼疾,是一个时代病,不是某一个家长,其实大多数家长都是在这一循环中。我们一想起爱孩子就给他感官满足,一想让孩子成才就让他工具化,就在这两者之间挣扎。你恰恰创造的是一个人格不能独立,心理不够健康饱满的孩子。





嗅到生命体的芬芳,孩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要反过来,我们爱的焦点,放在他的生命体上。因为教育本身就是让他有用的,就是让他学会各种各样的技能,这是教育的功能,老师的功能。但是作为家长,你的角色和老师是完全不同、无可替代的。

怎样去做?我们看孩子时,会觉得这些小孩还没有发育成熟,心智不全,好像没有判断力,没有思考能力,一出门人家给他一个棒棒糖就拐跑了,或者是放学了如果父母不去接,基本上也回不了家了,或者过马路就会被车撞坏,爬树可能就掉下来,在我们的眼里这些小朋友像是很脆弱的小动物一样。甚至到了初中父母也会想,这种小孩你要不盯着他,他肯定不做作业的,肯定是打游戏的,不教育他,他肯定就早恋的,早恋必然就出事情的,等等等等,或者你再不管得严一点,可能就去吸毒了。我们的家长充满恐惧感,充满焦虑感,所以你越爱孩子的时候,越会把不好的事情跟你的孩子联想起来,然后你就想去保护他。

体就是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和整个存在相映的一份灵性、智慧、潜能,他要实现他的价值,这是一份生命的本能,生命的天然,生命的本然,他是完美的、俱足的,让你能感受到,去敬畏,去赞美,去享受的。但是在用的层面上,还需要培养,有个后天哺育的过程培养。伯拉图说,真正的学习是回忆出来的。所以真正的创造是灵感,是通神的那一刹那你才有,后天的教育给你的是创造的元素。

当孩子来自生命体的芬芳被你嗅到,被你享受到,被你赞叹的时候,他就有一种从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喜悦,他才有真正的价值感,有存在的根基感,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心理健康的基石,这种小孩就有绝对的自信心,可以耐受挫折,可以经得起别人比他好,可以超越很多比较。

当我们的爱聚焦在他这份本体的价值上,你享受的是他这份芬芳,包括这份神秘,你会想,不知道我的孩子将来会怎么样,但他必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且是靠他自己长成的。你不过是见证这个过程,参同这个过程,就给到孩子真正的喜悦感,你也喜悦。不仅孩子要自我实现,还有他在每一天的活动中,他都会呈现他本体的美,本体的善,本体的纯真。你要欣赏他,要享用他,这样家长快乐,孩子也快乐,同时发生。

——本文根据孙新兰博士2014年6月1日应上海市浦东图书馆之邀为广大市民家长所做六一儿童节《快乐父母,快乐孩子》讲座内容整理——

小编为你推荐相关阅读:《被工具化的生命》(点击进入)


    关注 虹叶居委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