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作文题评点:让人爱恨两难

 

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是终于明确写“论述类文章”。...





2016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上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我以为,今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是终于明确写“论述类文章”了,让荒唐的话题作文不再有用武之地。这是高中作文的理性回归。

初中重点训练记叙,高中重点训练议论,这符合学生心理和学识实际,也适应学生一辈子的写作需求。进入大学,走向社会,用得着的写作文体,基本上就是议论文。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因高考作文命题的误导,高中的作文指导,居然远离议论文,写什么话题作文,动不动就是古代三个女人,眼泪稀里哗啦,哲理兮兮,虚情假意,装腔弄调,无关现实,不问苍生。读了之后,鸡皮疙瘩一地。

绝大部分学生,高中毕业以后,整个大学不再有作文机会。如果一个学生,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学会写议论文,绝大部分学生就终生难得再有写实用性作文的能力了。

从这一点说,高中语文老师如果没有教会学生写作议论文,就把学生坑到外婆家了。若干年前,温岭一个事业单位招聘,我出考题我改卷,出的是议论文,300多个考生,写得像议论文的,不到10%,许多人连个题目都拟不出。高考作文命题的误导,误尽天下苍生。

浙江高考作文拟题者,给学生提供的写作材料,有关信息时代和网络生活,这确实让学生有话可说。但引出的所谓“VR设备”,虽然加了“(虚拟现实)”的说明,仍然脱离学生现实,过于超前。今晚,我了解了温岭中学近30名高一高二的学生,没有一个学生有这方面的体验。因此,材料所述,在商场衣帽间试穿过的衣服,能不能买回家?跟医生面对面的对话,是不是可以看病?球场上看球赛,是不是可以喝彩?作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是不是可以现场参与?许多学生都说不明白。能,还是不能?议论的时候是大不一样的。这是很严重的失误,是不可原谅的硬伤。

所以,这个作文题,利弊掺半,爱恨两难。

撇开这个因素不考虑,审题时,要注意“选择拥抱、刻意远离、保持距离”三个提示。这是一个观点开放的作文命题,有正面、反面、骑中三个立题选项。

于是,我想到我在辅导结构化面试时的一个例题:



▲两年前,马航一架飞机失联了,现在还没有找到下落,请你说说你对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的看法。

我以为这不是可以简单用“好”或“坏”可以判断的事件,可用思路为:

一、      大;

二、      好;

三、      经验、教训或警示

当然,前面要有引子,后面要有结尾。

我以为可以这样回答:

引子:马航飞机失联,到现在时间过去两年了,我真不知道这两年时间,遇难者的家属是怎么度过的,我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想到这件事,就觉得很揪心。

过渡: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大:首先,我想到我们人类还很渺小,科技还很落后,这么大的一架飞机,带着那么多条生命,居然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的航天器号称连地面的车牌号都看不见,这么大的一架飞机,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怎么就连个碎片也找不到?我们人类的自我感觉是不是太好,在灾难面前,能不能保留一点敬畏之心。

二好:事件发生以后,许多国家都参与了搜救,出动的是飞机和军舰,成本很大,但他们未必有乘客在飞机上,如果看作冲着中国来,因为中国的乘客最多,有些国家和中国的关系也不是那么友好,但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他们能够携起手来,表现了难得的国际合作,让我们对世界抱有信心,对人类抱有希望。

三经验、教训或警示:这件事留给我们不少教训,第一是马来西亚方面的表现,让人不满,让人不解,它没有在第一时间通报,耽误了搜救的良机;它隐瞒了不少真相,误导了搜救的方向,浪费了搜救的资源。第二,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短板,我们获取的都是来自外媒的二手信息,自己很少能获得一手信息。第三,有大量的迹象表明,这不是简单的机械故障,因为机长的表现非常反常,如果最后能够证实,这是人为的,那么,说明世界恐怖的威胁依然存在,如何让世界变得安宁,仍然是个难题。

结尾:搜寻还在进行,我希望早日有个下落,给家属一个安慰,给世界一个说法。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就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写。

我拟了如下的作文题:

《虚拟与现实》

《“虚拟”之中看现实》

《立足现实看“虚拟”》

《有了“虚拟”,现实更美好》

《“虚拟”让现实更精彩》

《别让现实迷失在“虚拟”中》

《“虚拟”让存在化为乌有》

《莫为“虚拟”而狂欢》

《莫将“虚拟”当现实》

《“虚拟”是推倒现实的多米诺骨牌》

《给“虚拟”套上理性的缰绳》

 

拟写了如下的提纲:

 

引子:互联网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渐行渐近,已成不争的事实。

一“大”:人类一直奉行“眼见为实”,撇开魔术不说,“眼见为实”经得起检验。但进入数字化时代,“眼见未必为实”。 人类在现实中的存在感面临着挑战:我们还在吗?我们在哪里?还有什么真正属于我们?

二“好”:从积极的方面看,它为人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给未来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涉足时段和运行效率,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瞬间成为现实。

三“警示”: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1、“虚拟”会让人真假莫辨,良莠不分,远离真相,人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会失真。 2、人久陷于“虚拟”,会远离群体,异化为落寞的孤岛,人格会扭曲。3、误将“虚拟”当现实,人会深陷“虚拟”,远离现实,从而失去对现实的掌控。

结尾:不要徒劳地拒绝,也不要纵情地拥抱,应用理性的“科技伦理”,给数字化技术套上缰绳。

 

附上我若干年前的一篇文章,用的正是这个思路: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自知之明?我以为有个标志,那就是人类终于懂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回,代表人类天文学认识水平的2500多名科学家,聚会布拉格,以争吵数天的方式,作了认真思考,作出决定,将冥王星逐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列(200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这诱使无数众生将思索的目光,再次投向浩渺天宇,此时,不知有没有人发现:上帝又笑了。

冥王星原就是距离地球最远的行星,远了才琢磨不透,让它混在太阳系的行星里,一混就混了70多年。太阳系九大行星,早成了凡人皆知的常识。其实,30年前就有人发现,冥王星的质量比月球还小,它的轨道也怪。尤其是随着谷神星、卡戎星等新天体的陆续发现,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受到了挑战。天文学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修改行星定义,将这些形同冥王星的新天体,都纳入行星行列,那就该叫十二大行星;要么坚持原有的行星定义,根据新掌握的数据,将冥王星逐出现有的行星行列,那就该叫八大行星。这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否决了前一方案。所有的教科书瞬间都出现了一个需要订正的错误,“九大行星”要改称“八大行星”。

从望天数星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它研究宇宙的历史,但真正有所了解的宇宙,还是安身立命的太阳系。折腾到现在,也只登了登月球——这地球的卫星;碰了碰火星——这与地球毗邻的行星。瞅着冥王星,这离地球最远的行星,瞅了70多年,才瞅出它不像行星。于是,人类就有些兴奋,为自己的这点出息而兴奋。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就这八九颗太阳系的行星,就让人类折腾了70多年。除了行星,太阳系还有许多复杂的天体。要是走出太阳系,走向太阳系所属的银河系,又会怎样呢?据说银河系拥有2000亿颗星星,从这头到那头,最长的距离是10万光年。再走出银河系,想想整整宇宙吧。据说宇宙有10万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若真有俯瞰万物的上帝,看见人类为瞅出了冥王星不像行星而兴奋不已的时候,恐怕真是会掩口窃笑的。因为上帝知道,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颗月亮。

只是上帝有笑的权利,并不影响人类有认真思考的权利。今年的教材,听说是来不及改了;但讲到行星,老师肯定会告诉学生,“九大行星”错了,改叫“八大行星”了。要知道,“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颗月亮”的道理,不用上帝说,人类自己也知道。但人类改变的不是星星,而是对星星的认识,是认识星星的方法。要是上帝耐心一点,还是该从冥王星的身份更改中看出一点不同。尽管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但人类却不是原来的人类了,这才是人类真正有理由骄傲的地方。

且不说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宇宙大爆炸,人类的认识实现了怎样的飞跃;仅就布鲁诺赞同哥白尼的日心说,就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到现在为一颗冥王星的行星地位争论30多年,然后通过表决形成全世界的共识,就展示了人类伟大的进步。宇宙很浩瀚,人类却渺小得形同蝼蚁;宇宙很悠久,人类却短暂得形同隙驹;宇宙很繁复,人类却孤独得形影相吊……若以整个宇宙为背景,人类会懂得眼界高远一些,胸襟开阔一些,行为理性一些……否则,斤斤计较,鹜蚌相争,以邻为壑,蝇营狗苟,在上帝看来,岂不形同在区区蜗牛之角上,逐鹿争雄?何止惹笑上帝,简直要触怒上帝了。

突然有了一个迂阔的书生之想,要是人类能将科学领域的处事法则,应用到政治领域,从此,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干戈化玉帛,一笑泯恩仇,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人类不再是那样的人类,上帝也许能因此开心地笑一回!


    关注 慕毅飞的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